综合疗法治疗胆道蛔虫126例的临床疗效

2018-11-20 11:38李笑玲李来顺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治疗

李笑玲 李来顺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胆道蛔虫的疗效。方法:收治胆道蛔虫病患者126例,给予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结果:治愈110例,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有阿托品不良反应表现,其中6例大龄男性患者因阿托品并发暂时性尿潴瘤,余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胆道蛔虫,比常规疗法见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胆道蛔虫;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

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胆道蛔虫患者1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26例患者中,女82例,男44例,年龄12~ 63岁,治疗时间2~6d。所有病例均经B超确诊。

治疗方法:①中药:自拟“胆道驱蛔汤”,药物组成:乌梅30 g,使君子20粒,黄芩20 g,槟榔10 g,细辛3g。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3d为1个疗程。②西药:硫酸阿托品1 mg(1mL),皮下注射,每6h 1次,至蛔虫退出胆道止;甲苯咪唑0.2(即2片),口服,2次/d,连用3 d;维生素C注射液0.5 g(2 mL)16支,与100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混合静脉滴注,1次/d,3d为1个疗程。腹痛时间长不能进食者每天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 mL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混合,缓慢静脉滴注。完全不能进食者,根据临床症状与相关检验报告适量增加补液量与补钾量。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腹痛症状消失,B超检查胆总管内未见蛔虫。②有效:腹痛症状明显改善,B超检查胆道蛔虫下移,但未完全退出。③疗效欠佳: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疼痛停止,蛔虫死于胆总管内未退出。④无效:症状和胆道蛔虫与治疗前无变化。

结果

本组患者126例,治愈112例,其中51例3d内治愈,61例7d内治愈,8例疗效欠佳,无效6例。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有阿托品不良反应表现,如面红、视物模糊、口干、心跳加快,其中6例大龄男性患者因阿托品并发暂时性尿潴瘤(4例未作处理自行排尿,2例经导尿处理),余未见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

患者,女,23岁,2005年5月7日初诊。因突然发生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疼痛,伴呕吐(吐出物为胆汁与胃液混合液),痛苦面容,体温37℃,心率87次/min,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无异常,血压120/70 mmHg,右上腹压痛不明显,无反跳痛,腹软。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蛔虫,先用上述西药疗法,呕吐停止后服“胆道驱蛔湯”、丙谷胺和甲苯咪唑。当天腹痛停止,连用2d,B超复查胆总管稍宽,未见蛔虫。

讨论

蛔虫喜碱厌酸,胆汁为碱性,故蛔虫常易经消化道钻入胆总管,引起胆道蛔虫。本病在农村发病率较高,死于胆总管内的蛔虫成为胆总管结石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胆道蛔虫一旦发生,患者极为痛苦,有的需要使用杜冷丁等镇痛药才能缓解症状,这类药品一般医生没有处方权,再者,胆道蛔虫容易复发,反复使用杜冷丁易成瘾而不能滥用。探索切实可行、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费用低的治疗方法,在农村尤为迫切需要。

应用中西医综合治疗胆道蛔虫,通过126例疗效观察,发现比常规疗法见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大剂量静脉滴注维生素C注射液,迅速酸化血液,使蛔虫停止活动,腹痛短时间内即缓解,蛔虫逐渐退出胆道。

胆道驱蛔汤中,乌梅不仅能抑制蛔虫活动,且能抑制平滑肌收缩,松弛奥氏括约肌,还可增加胆汁分泌;使君子与槟榔有驱虫作用;黄芩有解痉、利胆作用;细辛有镇痛、镇静作用。西药阿托品解痉止痛扩张胆总管,甲苯咪唑驱虫,丙谷胺解痉护胃。因此,上述疗法对胆道蛔虫有很好的驱虫止痛效果。

猜你喜欢
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