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2018-11-20 11:38王德民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8期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

王德民

摘要 为了更全面理解和应用半夏泻心汤,参照临床文献报告,结合临床体会,从半夏泻心汤的病因、病机、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提高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疗效。

關键词 半夏泻心汤;胃热脾寒;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甘草、大枣组成。一直沿用至今,疗效确切,并不断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除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还治疗头痛、失眠症、口疮、疱疹等[1]。为了更好地运用本方,结合临床将心得总结如下。

关于“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治疗心下满而不痛的心下痞症(第157条),在《金匮要略》中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心下是个夹界,在中的夹界,是阴阳交换的地方[2]。心下不单指胃脘,如果是胃,仲景则会直言“胃家”或“胃中”。例如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第180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第248条)等。所以“心下”应指脾和胃脘,才符合文中之义。脾胃互为表里,居于膈下,同属中焦。在《素问》中:“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可见,脾胃的关系密切。言脾必然言胃,论胃也必然及脾,脾与胃常常合而论之删。仲景确立六经辨证体系,将阳明与太阴分经而治,在人体生理、病理上脾与胃是很难分开的。故曰“心下”。

痞具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指满闷不舒,按之柔软,不硬不痛,这是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二是指气机升降失调,壅塞不畅。

临床辨证论治

近些年来,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研究和药理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H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保护胃黏膜,破坏Hp的生存环境嗍。对治疗脾胃病的起效机制已达到分子水平,可以双向调节胃肠运动,促进局部组织生长表达,促进相关激素、蛋白质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5]。这些研究丰富了半夏泻心汤理论,进一步印证了其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我们在临床时,不能拘泥于西医的病名,应该以原著指导思想为依据,运用辨证论治处方,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是寒热错杂,气机不畅。寒邪在脾,郁热在胃。胃热的症状有呕吐、暖气、头痛、目赤、口臭、口腔溃疡、舌尖红等;脾寒的症状有泛吐清水、大便稀而不黏、怕凉或食寒性食物痞满加重,舌苔黄白相间而腻[6]。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除了心下痞以外,还应同时具备胃热的1~2个症状和脾寒的1~2个症状。

半夏泻心汤禁忌证:①心下痞,只有胃热证,而没有脾寒证;②只有脾寒证,而无胃热证;③由气滞引起的心下痞,没有寒热错杂的;④由胃阴虚引起的痞症;⑤由食滞胃脘引起的痞症;⑥痰阻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引起的痞症。

应用半夏泻心汤时,针对伴随症状,要灵活加减,加减时宜遵循“辛开苦降甘调”的原则,尽量选择苦味药、辛味药和甘味药,以免影响原方的味道。如吐酸重加乌贼骨、吴茱萸;腹泻重加生姜、肉寇;头痛加川芎、天麻;失眠加肉桂、茯苓;呕吐加代赭石、生姜;胁痛、小便不利加生姜、茯苓;目赤加菊花、蒲公英;牙疼加细辛、生石膏。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2017年8月17日初诊。主诉:胃胀满,胁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因胃胀满、纳差,在某县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查Hp阳性(+)服用杀灭Hp的药物2周,复查Hp(-),仍觉胃部胀满,近10 d,又因感冒服用药物,病情加重,而来就诊。刻诊:胃脘胀满,胁痛,恶心,咳嗽,咯黄痰,胃部怕凉,烧心,反酸,纳差,大便时稀时溏,舌红苔白,脉弦细。中医诊断:痞症,证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药组成:法半夏12 g,黄芩10 g,黄连3g,干姜10 g,炙甘草10 g,党参15 g,大枣5个,焦三仙各10 g,砂仁5 g(后下),苏子10 g,百部10 g,陈皮10 g。7剂,水煎服,1剂/d。2017年8月25日二诊胃脘痞满、纳差、咳嗽明显减轻,仍有怕凉烧心,反酸。上方减苏子、百部。7剂,水煎服,1剂/d。2017年8月31日三诊,症状基本好转,唯有咳黄痰,加全瓜篓20 g,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余传隆,陆春影,魏菊仙,等.实用名方新用临床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47-160.

[2]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6.

[3]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

[4]曹银玲.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4,9(6):1347-1349.

[5]朱翠菱,石桥,周丽娟,等.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9(4):347-349.

[6]陈瑞春.伤寒实践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

猜你喜欢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西药结合半夏泻心汤用于脾胃虚弱证胃溃疡治疗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