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推广研究*

2018-11-21 03:13刘长亮赵静怡
建筑与装饰 2018年18期
关键词:陕南保障性装配式

刘长亮 赵静怡

安康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前言

保障性住房满足装配式住宅政策性依赖强、标准化程度高的需要,装配式住宅可为保障性住房解决其质量要求高、造价低、工期紧、任务重的难题,二者的结合有助于低碳环保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助于陕南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当前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发展现状,以及保障性住房中推广装配式住宅的制约因素,亟待提出行之有效的推广对策,从而提升装配式住宅绿色建造水平,深化陕南保障性住房事业发展。

1 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现状

近年来,全球装配式建筑规模不断增大,截至2017年末已接近2000亿美元。受全球一体化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2016年我国明令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北京市规定自2017年3月15日起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和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应采用装配式建筑;广州市要求新立项的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的大中型建筑工程将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陕西省提出自2017年6月30日起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和财政资金、国有企业全额投资的房建工程应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并综合经济、产业、自然条件和绿色建筑发展等情况,将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城区纳入装配式建筑鼓励推动地区,要求试点示范项目达到一定规模。对比看来,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模式在全国较发达地区已经初成气候,但对于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的陕南来讲,才是刚刚起步[1]。

2 陕南保障性住房与装配式住宅的匹配性分析

2.1 建筑质量方面

保障性住房关系国计民生,建筑质量不容忽视。相比传统建造方式,装配式住宅的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和建造过程信息化,能够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仅以传统住宅与装配式住宅在屋面渗漏和平整度方面的表现为例,传统住宅的质量问题占比均远高于装配式住宅,如图3-1所示。由此可见,将装配式住宅与保障性住房结合,可以大大降低质量通病的概率,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工程质量[2]。

图3-1 屋面渗漏和屋面平整度方面的对比

2.2 工程造价方面

装配式住宅采用预制构件,现场装配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但预制工厂厂房、设备投资的增大,预制构件生产、加工以及运输费用的增加,以及从业人员技术管理能力培训力度的加大等原因常常导致总造价较高。保障性住房项目通常建设规模较大,将装配式住宅与保障性住房结合,易产生规模效应,总体效益可以得到提升。

2.3 施工工期方面

传统住宅依赖人工劳作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而装配式住宅主要构件在工厂或现场预制,采用机械化吊装,能够与现场各专业同步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工程建设周期短,受季节性影响小等特点,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对比如表3-1所示。陕南移民搬迁任务重,时间紧,保障性住房项目针对的受众人群通常急需改善住房条件。因此,将装配式住宅与保障性住房结合,可以有效缩短工期,便于及时投入使用。

表3-1 传统住宅与装配式住宅工期对比表

2.4 资源环境方面

传统建造方式施工工序多,物料损耗大,施工现场的“三废”对环境影响大。而装配式住宅具有明显的循环经济特征,能够节省大量脚手架和模板作业,进而节约了木材资源,同时由于现场湿作业少,还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噪声和粉尘等。装配式住宅的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与陕南的国家生态功能区的要求不谋而合,将装配式住宅与保障性住房结合,可以改善住宅品质、节约能源、减少垃圾排放,与风景秀丽的陕南地区完美相适[3]。

3 推广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3.1 区域发展制约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贫困县数占陕西省近一半,经济相对落后。住宅产业化全国范围内推行多年,虽然对陕南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区域经济、资源的限制,推广装配式住宅难度相对较大。

3.2 产业技术制约

陕南地区住宅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装配式住宅推广前期投入更大,同时当地建筑企业缺乏装配式建造的经验,相关技术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单凭外部采购预制构件、招标施工企业、引进相关人才,成本均有大幅度提高,影响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施工的积极性。

3.3 社会环境制约

陕南三市对保障性住房推广装配式住宅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企之间没有达成推广实施的共识,欠缺激励机制,使得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单方面的努力都显得吃力,难以见显著成效。再者,当地部分居民的观念相对陈旧,相较传统住宅建造方式,民众对于装配式住宅的认可度、接受度还比较低,甚至质疑其整体性、抗震性[4]。

4 推广陕南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对策建议

4.1 政策性建议

结合当地经济、资源特色,借助脱贫攻坚的时机,健全推广实施方案,使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具有健康良好的环境,还有助于解决贫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完善税收,建立奖励机制,在保障性住房中应用装配式建造的工程项目给予优惠政策,由政府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奖励机制,对企业评优评选予以加分。

4.2 技术性建议

制定专用的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的建设标准体系,明确建筑技术的要点,加大针对企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将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项目的采集数据与其他工程项目形成的大数据实时对接,对比分析不同项目、不同区域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共享建筑主体施工、装饰装修数据,建立从点到面的推广模式。

4.3 其他方面建议

完善保障性住房周边配套设施,满足移民搬迁人口生活需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宣传保障性住房应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优势,使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使民众真正认可、接受,更新观念,加快保障性住房和装配式住宅结合的进程[5]。

5 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保障性住房和装配式住宅将更加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国技术标准的制定、各省新政的出台以及发达城市的试点,都支持着装配式住宅的推广。结合陕南情况,从建筑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期,资源环境方面探讨保障性住房和装配式住宅的匹配性,分析区域发展、产业技术、社会环境制约因素,提出政策性、技术性等建议。鉴于已有资源限制,研究有待深化,未来将制定详细的推广实施方案。

猜你喜欢
陕南保障性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分析及其建议
装备保障性企业财务转型建设的思考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党建地图·陕南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