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与革新
——廖新学云南风景油画作品赏介

2018-11-22 01:32
文物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学翠湖油画

图一 廖新学在法国(前排右三)

云南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应该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说起,几位代表性人物成就了云南美术发展的几条脉络,奠定了云南之后的艺术环境,形成了云南艺术创作的独特“气场”, 就如同一个家族遗传了丰厚优良的遗传基因,多年之后结出丰硕的成果。

廖新学是云南第一位留学法国学习西方绘画的学者,在雕塑、绘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为我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其一直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且英年早逝,故外界对其艺术成就了解并不多,令人遗憾。廖新学先生逝世后,他的家人、学生将他的主要作品及相关资料都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廖新学油画216幅、中国画360幅、色粉画187幅、素描速写120幅、图案107幅、水彩画23幅、雕塑36件[1]。本文重在赏介廖新学云南风景油画作品及其在云南艺术发展历程中带来的革新及推动作用,为研究云南美术史提供部分资料。

一、廖新学的求学之路

图二 1955年 廖新学带学生在翠湖写生

1900年廖新学出生于云南省富民县永定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只上过一年小学的他8岁就辍学放牛。17岁时,廖新学到“如真相馆”当学徒工。1925年,廖新学在护国路开设“新学美林照相馆”。1932年,他的作品《昆明火药库爆炸》、《昆明大水灾》等在云南省民众教育馆展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成为了徐悲鸿的弟子。1933年,他被云南政府选派赴法留学,开启了崭新的艺术之路。1934年进入法立高等美术学院,1935年又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2]。在法国期间,他的作品曾9次荣获法国沙龙的金、银、铜奖。1945年,廖新学创作的《白孔雀》、《黑天鹅》等6件雕塑作品,荣获国际“沙龙艺术之友”金奖。1946年,他创作的《男立像》获沙龙竞赛金质奖。1946年4月,法国蒙特玛尔市玛松艺术陈列馆首次展出廖新学的全部作品;同年11月,在法国巴黎两岛画廊,廖新学举办了个人独立画展。此后,《巴黎报》给予他高度评价:“廖新学是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画家之一。”《巴黎镜报》称他为“中国美术家中的奇才”[3]。廖新学逐渐登上了法国艺术的高雅殿堂,名声斐然。

1948年回国后,廖新学全身心地投入到云南美术事业中。1952年,廖新学主持开办了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任科主任并亲自上素描、油画课和色粉画课。在他执教的七八年时间里,为云南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后因积劳成疾,于1958年3月23日病逝于昆明[4]。

二、西画东渐的云南现代艺术

云南本土艺术家出国留学,学成后自愿回到云南继续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将西方美学理论、艺术思潮与技法一并带回云南,给云南的艺术土壤增添了丰厚的养分,这使得云南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阵地。

1924年,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云南省立美术学校,这是云南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5]。1939年国立艺专迁入昆明办学,最重要的课程调整是将绘画系分为中西画两系[6]。艺专的老师部分是法国留学回来的,素描、水彩、油画、雕塑、中国画、书法以及图案、工艺美术都是当时的主要课程,这是西方美术教学体系在云南的最初落地,并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中得到了延续。曾经的艺术专科学校聚集了艺术界最著名的教育家,如潘天寿、关良、常书鸿等,后期老校长林风眠也来到这里。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董希文、朱德群、吴冠中也都在国立艺专度过了那段难忘的求学岁月[7]。廖新学刚开始展示他的绘画写生时,他那些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却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他们更加喜欢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而西方的印象派笔触并不受青睐。幸好,廖新学秉持着不放弃的精神,才让云南的人民渐渐接受了这种新的绘画技法。

图三 廖新学 秋日翠湖 1955年 布面油画

图四 廖新学 夏日海埂 1952年 布面油画

图五 廖新学 滇池风光 1955年 布面油画

三、廖新学风景画作品赏析

廖新学是云南油画发展史上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云南风景油画的重要开端。风景画中表现的是他对云南的记忆,那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他很自如地把这些烙在他心中的印象转换成气势宏大的山水。从这些画面传递出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思想的碰撞,以及欧洲艺术对廖新学东方艺术的积极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一直都偏于用色单纯而注重色调,表现油画中的光影则是采用色调的冷暖对比来突出,一部分作品还采用了后印象主义的点彩方式来创作。在表现出西方绘画技巧的同时,也体现出东方人的感情和气质,用最简单的方式将云南自然风光表现得生动质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是表现风景,更是其思想性和精神性的体现。在其风景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是翠湖、海埂以及滇池、西山等景色,体现的是昆明地区四季如春的景象。

《秋日翠湖》(图三)这幅油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是翠湖秋日午后的美景,绘画中的背景是昆明市内最出名的景点——翠湖。这是一幅让人深切体会“人与自然”含义的画作,尽管已到秋日,昆明的翠湖仍生机勃发,湖水轻波荡漾,岸上树影婆娑,这是宁静祥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廖新学抓取了自然中典型的景色,用轻松的笔调,色彩的冷暖节奏变化,客观反映出大自然的玄妙。这幅油画将棕黄色作为主色调,在颜色处理上浓淡层次分明,特别是画面中划船的人物与景物形成了远近对比,一些透明度比较高的颜色使得画面特别明亮。

《夏日海埂》(图四)也是廖新学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明显带有印象派画法的痕迹,表现内容生动,构图严谨,整幅油画的构图比例协调,笔触也非常流畅,色彩斑斓丰富,冷暖关系明确,变化微妙却又相互统一,将海埂的自然景色通过油画色彩巧妙地展现了出来。这幅画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并且悠闲舒适的景象,从中仿佛可以嗅到昔日海埂旁水草的海腥味,让人们回忆起孩童时期或蹲或爬寻觅“花石头”的情景,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和远处飘扬的红旗都是呼应的点睛之笔。

《滇池风光》(图五)用温润、平和的观察方式,捕捉游离不定的光影,用细腻质朴的笔法、明快的色彩,表现了独特的昆明风景,画面中远景、近景和谐,特别是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峦和云彩,将云南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近景为在湿地中蓬勃而出的葱郁树木;中景湖光山色,有翠绿的螺屿,舟楫点点,帆影淡淡;远处是绵远的山峦。舒缓伸延的湿地上是翠绿的苔草,零零散散是捕鱼的小舟,人影晃动。整幅画面春之蓬勃、水之闲适、云之气势相依相托,相映生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视野广阔,使人在幽静闲适中感到流云的飞动、生命的勃发。从技巧处理看,构图协调,用笔流畅,色调统一,色彩的明暗及冷暖对比考究,体现出自然界玄妙的光影,并尝试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文人画的艺术特点融入到风景油画中。

廖新学热爱家乡,崇尚自然,特别对家乡的风景情有独钟。他擅长选择一些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加以突出,色彩的运用更是娴熟,充满了对故乡的爱。《西山龙门》(图六)这幅风景写生,技巧纯熟,构筑了一幅优雅的画面并富于诗意的色彩。他笔下的龙门高耸入云,险峻挺拔,让人忍不住想登上西山一睹滇池的雄伟和壮阔。画面中充分借用几根红色的柱子点题,让人既注意到全景的险峻又无法忽视画面中人物和景物的呼应。

廖新学部分风景作品采用了后期印象派点彩艺术,他采取纯色的微小圆点层层排列,当把画放在适当的距离时,在看画人的眼中,这些分离的原色点通过视觉自然地进行调和。利用蓝点与黄点重合产生田园的绿色,使人感受到那特定场景的生动印象。《昆明苏家塘》(图七)描绘了春意盎然的苏家塘恬静优美的风光,春植蓬勃、天清云淡。画面采用了点彩的方法,保留了固有色的观念,色彩自由而明亮,用笔上采用了快速而短小的笔触,尤其是远处山峦和近景绿草明暗的变化,由点点片片连成复杂而富有层次的田园山色,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活跃的勃勃生机,借由观众自己的眼睛来完成画面的想象。

图六 廖新学 西山龙门 1955年 布面油画

图七 廖新学 昆明苏家塘 1952年 布面油画

四、结语

20世纪20-50年代,虽然画家还处于个人艺术的成长期,但丰富的经历让廖新学成为云南现代主义创作实践的开拓者,并建立起近现代艺术教学体系。廖新学在个人创作中,一方面汲取了巴比松画派、印象派与新印象派的手法,另一方面深受云南乡村特有的健康、鲜活、艳丽的审美情趣熏陶,作品浑厚淳朴、技巧纯熟,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风景画作品注重中西融合,有较强的生活气息。从廖新学的油画风景作品中可以看到渗透着法国印象派对光、色的激情,流畅的笔法和强烈而浓郁的乡土特征,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他率先将印象派的表现方法和热情融入到云南本土的作品中,并用这种方法教授学子们,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廖新学的家乡创作与艺术革新,体现了云南现代美术初期的蓬勃景象与盎然生机,悄然改变着云南人的艺术观念及审美形式,为云南近现代艺术的发展筹备了优秀人才。同时,他们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着现代艺术思潮,缓慢但有效地变革着传统艺术,为云南现代艺术进程留下了多姿的风貌。

段锡先生曾经这样描绘过廖新学先生的风景作品:《滇池》烟波渺渺,海天一色,白帆点点,沁人心脾;《西山》沉睡,稻香千里,一派丰收景象;《翠湖的秋天》洒满了金黄,人们轻松地荡舟水上,既陶醉于难得的良辰美景,又是新生活的写照与憧憬[8]。或许,这才是最写实的乡情与革新吧。

[1]徐政芸:《岁月遗英——评述云南省博物馆藏廖新学文物史料》,载《廖新学艺术创作史料辑》,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2]云南省博物馆:《廖新学艺术创作史料辑》,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3]熊丽芬:《滇南艺坛的先声》,《收藏家》2015年第12期,第67-68页。

[4]云南省博物馆:《廖新学美术作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红帆:《云南近现代艺术教育探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6]红帆、高翔:《国立艺专与昆明抗战美术活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65-68页。

[7]武俊:《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5页。

[8]武俊、陇艺梅:《民间天空——云南当代美术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新学翠湖油画
岳池翠湖
一张油画
翠湖心影
油画《塬下》
油画
唐诗新学
唐诗新学
我在翠湖等你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