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微访谈节目的制播优势与前景探寻

2018-11-22 02:31刘彬彬陈昶洁
视听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主持人受众信息

刘彬彬 陈昶洁

互联网技术愈加发达,碎片化阅读已然兴起,以互联网为媒介、视频网站为首播平台的微访谈节目,受到更多网友关注。本文所探讨的微访谈节目,即以细微精妙的信息作为话题中心和主要内容,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等微传播方式吸引受众的访谈节目。当前我国已有的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大致可分三种:以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为代表的阅读分享类、陈丹青的《局部》为代表的艺术素养类、高晓松的《晓说》为代表的文化热点类。阅读分享类微访谈节目,用简练的语言加可视化的解读方式,对书籍内容进行介绍、推荐或评价;艺术素养类的微访谈节目,则是以行业领域为界限,将专业性的艺术技巧翻译成简单易懂的视频语言;而文化热点类的微访谈节目,主要是主持人围绕当下备受关注的趣味性话题与嘉宾展开讨论,以高雅的谈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阅历。不论哪一种形式的文化类微访谈节目,都是对高雅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记载与传播,有着丰富的生存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人文内蕴与碎片信息的优势互补

文化类微访谈节目虽然从电视访谈节目的基础而来,但能在眼球争夺战更加白热化的互联网内容生产领域独树一帜,与其文化特性和人文价值密不可分,成为高端文化承载与传播的一种新载体。另外,制播平台的网络性又使它在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碎片化的特性。信息的碎片化现象,主要是由于编辑整理信息的速度远不及生产信息的速度,信息才会以散乱无章的碎片化状态呈现在受众眼前。而信息碎片化并不等于信息泡沫化,即使受到节目时长、接受方式的限制,文化类微访谈节目依然保持着特定的格调和个性,如罗振宇的《知识就是力量》、高晓松的《晓说》、窦文涛的《圆桌派》等,每期节目选取一个话题,就历史、音乐、电影等文化热点和现象与受邀嘉宾展开讨论,用高密度、高质量的知识信息以及“中产名士”或“社会公知”的风范,在“段子”“八卦”泛滥的互联网传播生态圈中形成话语空间和发展路径。

微访谈的节目特性更加贴近网民的信息接受方式和思维模式。随着数据库的扩张和无线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呈现指数级裂变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信息无需编辑和整理,立即碎片化爆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增多,加速信息碎片化的趋势,也要求网民具有相应的信息整合能力。而微访谈节目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再采用层层递进式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用尽量精简的剪辑手法,将碎片信息进行非线性聚合;信息传播过程也不再是传统的框架式结构,而是伴以短小精悍的结论式视频节目形式展现在受众眼前。不仅迎合了网民快餐式接受信息的喜好,也培养了其自主性的信息编辑整合能力。因此微访谈的制播方式更加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制作成本低、可塑性更强,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益。

▲文化类微访谈节目代表

与新闻类、娱乐类微访谈节目相比,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在传播优秀文化方面更具竞争力,不仅可以满足网民对高雅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契合文化述民、文化育民的宗旨,是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保证。

二、节目形态与节目内容亟待丰富创新

虽然优秀的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传播意义,但在节目形态的创新和制作水准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融合新技术能力亟待加强。以人们在移动端的深度触媒行为和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在各媒体领域的应用为标志,“浸媒体”这一概念目前已进入大众视线。据《2017未来媒体报告》显示,读者即将步入“浸媒体”时代,浏览信息不再仅仅依靠视觉,而是需要加入听觉、触觉等元素,增强用户的体验感。[1]网络访谈节目应该拥有更强的互动性,不仅让受众在参与话题的议程设置、观点评判等节目内容上增强互动,同时,应充分利用浸媒体技术,突出更具代入感和体验性的互动环节。例如在艺术素养类的微访谈节目中加入VR技术,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不再以二维的图片进行展示,而是调动受众的立体视觉感和触感,全方位地展现艺术珍品的无穷价值,会大大提高节目体验感。而现今国内的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在制作技术上,明显滞后于国际水准。2016年Oculus Rift和HTC Vive两家VR创作公司就已经用VR技术创作了梵高的《星空》三维立体版,而国内以陈丹青的《局部》为例,虽然是业界评价较高的优质节目,但在后期制作上,插入的内容都是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呈现,画面单调,缺乏新媒体技术带给受众的全新视觉体验和艺术享受。

第二,呼唤兼具文化底蕴和新媒体传播理念的主持人才。一档优质的文化类微访谈节目,主持人功不可没。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将电视称为主持人媒体:电视越发达,对主持人的依赖性就越强。[2]而文化类微访谈节目,以人物对话和文化输出为主要目的,不仅在节目类型上要求主持人有足够的文化底蕴,起到引导节目走向、点评节目内容的作用,媒介的发展要求主持人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而当今中国传媒行业非常缺乏主持能力与文化素养兼具的高端人才,导致同一位优秀主持人同时主持多档文化类访谈节目的现象。如蔡康永同时主持《你说的都对》和《爱in思谈》,张绍刚同时主持《大话奥运》和《吐丝联盟》等,但这些同一主持人的节目质量却参差不齐。优质的节目如果失去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则难以从众多影视节目中异军突起。因而,呼唤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主持人才,也是提升节目艺术价值的有效策略之一。

第三,节目内容的原创力有待提高。虽然现阶段国内许多网络节目并非原创而是购买外国节目的版权,但文化类微访谈节目的定位是文化输出。因此,节目形式并不是这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节目内容才是更需重点打磨的对象。目前大多数文化类微访谈过度追求时效性和社会热点,存在高度同质化现象,受访嘉宾雷同、节目内容相似,降低了节目内容的创意性。例如2018年7月姜文新电影《邪不压正》热映时段,《十三邀》《晓说》《聚焦》等多个文化类微访谈节目都邀请姜文作为嘉宾,各节目访谈形式又缺乏独特性,导致节目普遍缺乏创意。文化类节目与新闻时政类节目不同,时效性并不是首要要求。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应将重心更多放在接近性、显著性和重要性方面,进行内容差异化竞争。[3]

三、多重文化的融合与潜在市场的开拓

从传播效果和文化影响的角度看,当前我国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可以更高效地开展优秀民族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但毋庸讳言,文化类微访谈节目要得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

首先,大力创作贴近生活的平民题材的文化类节目。一方面,文化类微访谈融合了草根阶层的民本理念、中产阶层的实利主义和知识阶层的雅痞格调,塑造了节目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使其在看似小众化的接受群体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关注度和认可度。鉴于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内容已经限定在高雅文化的范畴,坚持选用亲民的题材和主持风格,是其增加收视率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2018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公布2018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通知”,其中提到要以“公益、文化、原创”为视听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以文化、素人、政策专题为制作导向,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观众提供精神指引。[4]因此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应该利用其媒介优势,挖掘有文化价值的人物故事,充分体现百姓情怀。例如2014年《中国梦——365个故事》、2017年《阅读阅美》、2018年《我们在行动》等,均是以平民化、原生态、纪实性为特色,深入基层生活,将镜头对准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全面地记录真实的社会人文生态,实现主流文化价值的构建与传播。简而言之,坚持平民节目的制作,不仅更易于提高文化类微访谈节目与受众之间的共鸣感,也是对人文精神的有力彰显和传承。

其次,借助并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如舞台剧等,丰富微访谈节目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品位,缓解技术滞后的缺陷。如上文所述,当今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存在制作技术滞后、优秀主持人缺乏等问题。由于新技术的投入和使用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融入舞台剧的元素,是当前缓解这些问题的手段之一。以文化综艺《国家宝藏》为例,每期节目由“舞台剧+访谈”的形式介绍代表性文物。由当红明星出演的舞台剧,一方面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增加了节目的基础受众,另一方面回避了只有图文展示的单调画面,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5]同样是文化类节目,微访谈也可以如法炮制,“表演”作为一种行为艺术,也是一种转述“故事”的表达方式,且舞台剧本身作为一种演绎艺术,与文化节目的风格并不违背。

第三,利用融媒体手段挖掘潜在受众群体。由于文化类微访谈节目在内容上娱乐性偏低,同时传播的媒介大都又局限于网络,因此流失了不少潜在的受众群体。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就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问题。同样作为文化类脱口秀,《罗辑思维》通过融媒体手段,将节目以微信公众号、豆瓣和喜马拉雅等音频分享平台、优酷视频网站等多种媒介的形式进行传播。文化类微访谈节目也可以不同媒介手段开拓潜在受众市场的诉求,聚合受众注意力,提高节目知名度,获得更多社会群体的认可。

综上所述,文化类微访谈节目虽然播出时长较短,但并非“人微言轻”,而是可以深度打造成制作精美、传播广泛的优秀视听节目。坚持发展原创的文化类微访谈节目意义深远,它既是我国电视艺术网络化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正在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全新尝试。希望它的开拓和发展,能为我国的影视行业腾飞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氛围。

注释:

[1]宫承波,梁培培.从“用户体验”到“媒体用户体验”——关于媒体用户体验几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4).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三联书店,2003:360.

[3]郭琦.网络访谈节目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6(7).

[4]孙莉.浅析融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与创优[J].西部广播电视,2018(4).

[5]刘光磊,刘诗扬,饶婷,郭酉强.《国家宝藏》的文化传播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4).

猜你喜欢
主持人受众信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订阅信息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展会信息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