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格局与《红楼梦》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探究

2018-11-24 13:42马经义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课程内容红楼梦

马经义

摘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读者群体为立足点,以提升其人文素养为目标,以《红楼梦》文本和红学研究作为依托,从而探究《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与体系。本文在构成性视觉的基础上将红学研究分为“内核”“外延”“辅助”“运用”“红学史”五大模块。在详细阐释了红学研究格局的前提下,为《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选取作了详细的划分。最后得出以《红楼梦》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应该在内核与外延模块中选取。

关键词:红学格局;红楼梦;人文素养;课程内容

《红楼梦》研究成为了一门专学,它承袭着传统学术的范式,又萌生着现代学术的特征。任何一宗学问其研究的目的都是要惠及民众,从当下时代发展的背景上看,《红楼梦》研究要惠及民众,最好的对象群体就是高校的大学生。惠及大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依托红学研究从而构建一门普适性的人文素养课程。问题随之而来了,《红楼梦》作为人文素养课程是建立在红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那么红学研究的格局是什么樣子的?它对于构建一门课程的意义何在呢?

在中国,各类学术可谓林林总总,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学”,是因为它们各自具备独特的学术思想或者与众不同的方法论。然而《红楼梦》研究能成为学却并非如此。“纵观两百余年的《红楼梦》研究,它并不是某一学术思想或某一方法论的具体实践。在‘红学中,有各种各样的门户对立,针锋相对的流派、方法,体现了各种各样的甚至相互对立的学术思想。”[1]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对“红学”的界定不应该是规定性定义,而应该是构成性定义。换而言之,与其在某一概念上去强行界定红学的范围,还不如从红学研究的自然状态上去描述红学的现实面貌。与其在方法论上去界定红学的范围,还不如尊重因《红楼梦》研究而呈现出来的实际状态。如此,方能看到红学研究的真正格局。

撇开思想论与方法论,仅仅基于构成性的视角,笔者将《红楼梦》研究的格局以图示如图1:

笔者将《红楼梦》的研究格局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内核模块,外延模块,辅助模块,运用模块和学术史模块。五大模块相对独立,因为它们各自的研究旨趣与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五大模块又彼此联系互为支撑,因为它们的研究根本都是从《红楼梦》出发的。如果我们以此格局来作为构建人文素养课程的基础其意义在何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清每一个模块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的目的在何处?

第一、内核模块

《红楼梦》研究虽然已经成为专学,但《红楼梦》本身是一部小说也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是小说就应该有针对小说的研究方法与旨趣。所以内核模块就是把《红楼梦》定位在一部纯小说的角度,从而研究它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叙事结构、诗词艺术、主旨思想等等。内核模块其实质是以红楼文本为维度,诠释一部古典小说的艺术性与文学性,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文本研究,更是红学界长期以来呼吁的回归文本。

文本研究要研究什么?或者说回归文本最终要回到哪里?笔者认为除了从考证回到文本的外在形式以外,重点是要“回归心灵文本”。宁宗一先生曾在《关于“回归文本”的断想》一文中表示,回归文本不仅仅是研究文本的构成形式和作家秉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还要深入作家的个性、气质、性灵、心态以及审美体验方式等等,因为小说文本其本质就是作家的心灵映射,所以小说文本就是作家的心灵文本,回归文本最终是要回到作家的心灵文本。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更准确地剖析《红楼梦》原著。基于此,内核模块研究的内容就是诠释作为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从而探究作者曹雪芹的心灵文本,在心灵文本的标尺下真实地还原《红楼梦》的思想性。这也完全符合孟子“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理念。

第二、外延模块

所谓外延模块,是以《红楼梦》文本研究为出发点,延伸开去从而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例如从《红楼梦》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礼仪文化、茶酒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等等。如果说内核模块属于文本研究,那么外延模块就属于文化研究。如果说内核模块的研究主旨在于回归文本,那么外延模块的研究主旨就在于回文归本。所谓“回文归本”是回到《红楼梦》文本之中,归到中华文化之本,它最大的意义就是以《红楼梦》作为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子。

周汝昌先生曾在《还“红学”以学》一文中说:“这学,应是中华文化之学,而不指文学常论,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大文化的代表著作之一,其范围层次远远超越了文学的区域。这学,应是科学学术的研究,而不指一般的文史基本知识的考据。”[2]我们且不论周先生对红学范围的界定,单从这段论述而言,他深刻而准确地指出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外延模块是以文化维度作为方向,以探究中华文化为旨趣,它是成就《红楼梦》永恒经典的源泉。从上面的图示中不难看出,内核模块与外延模块占据了《红楼梦》研究的半壁江山。在文本与文化的维度里剖析《红楼梦》,实现《红楼梦》的文本研究和文化研究,最终达到回归文本和回文归本的主旨,是红学研究永恒的生命力。

第三、辅助模块

辅助模块是以作者维度而展开的文献研究,它包括四个方面,曹雪芹研究,脂砚斋研究,版本研究和探佚研究。辅助模块的主旨是为了更好的诠释《红楼梦》文本而做的旁证性与支持性研究,但有趣的是,以周汝昌先生为首的红学家,常常把辅助模块称之为“真红学”,因为他们认为从文艺学维度研究《红楼梦》还不足以让《红楼梦》研究成为一门专学。在红学界这曾经引发起一场大讨论,余波至今未歇。

什么是红学,如何界定红学的范围?纵观红学两百余年的发展,它似乎成为了一个开放的领域,在不断深入红楼文本研究的同时,它又积极地向文学以外的其他学术领域敞开,它的包容性使得其他学科非常容易地延伸其中。例如辅助模块所涉及的四个方面,它们有个共同的研究基础,那就是考证。考证原本属于史学与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但又不能否认,《红楼梦》在被传抄批阅的过程中,它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经学的命运”。产生《红楼梦》的年代原本就是经学复兴的时代,红楼文本自然而然地具有经学的特点,运用解经的方法阅读《红楼梦》也就顺理成章了,考据学与版本学自然也就运用于《红楼梦》的研究中,于是辅助模块中的四大分支也就孕育而生了。所以在“什么是红学”的大讨论中,大家都要承认一个事实,《红楼梦》文本有作为文学的小说性、艺术性、美学性,同时它还有文本以外的延伸性,这些延伸因子激发了诸如经学、史学、朴学等等对《红楼梦》文本的研究。如此可见,辅助模块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深入红楼研究的基础还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学术范式的运用,阅读方式与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多学科交叉于一点而碰撞出的闪亮火花。

第四、运用模块

《红楼梦》研究有何用?红学家往往会因此问而遭遇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其实一宗学问不能完全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衡量它的价值,然而任何学术都是要惠及民众的这一功能却是始终不变的。运用模块正是从运用研究的角度让红学能学以致用。所谓运用模块,是站在其它学科的理论基础上,以《红楼梦》文本作为案例平台,从而诠释某一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让《红楼梦》文本作为其它学科的阐释工具。例如《红楼梦》与管理学,文本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一个极富管理学意义的章回。它可作为管理学中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职能的绝好例证。但是它不能为这些管理职能拓展更多的东西,换而言之,缺少这一案例,管理学依旧完整。但是管理学中这些职能的使用方法又可以有效地解答王熙凤为什么能协理好宁国府,而成为她管理历程中的丰碑。

运用模块是以学科为维度的研究,以红楼文本为平台散发开去,进行红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溶、互通、互释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相通”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外延模块是以《红楼梦》文本为原点向外看的话,那么运用模块就是以其它学科为原点向《红楼梦》看。也正因如此,你会发现研红大军中不乏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数学家、医学家等等。所以在运用模块你会看到《红楼梦》文本的诠释功能是如此的强大,这似乎预示着红学研究的包容性将使得《红楼梦》研究与其他学科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

第五、学术史模块

任何历史其本质都是一堆七零八碎的自在状态,学术史的描述最为强调客观性与全面性,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只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史学理想。从司马迁到当下的任何一位史学家,虽然他们都在努力靠近历史的客观与全面,然而在叙述的过程中却已经融入了自我的评判。又正是因为这种评判引带出了史学的另一种意义,那就是冷静地总结与系统的反思。

红学有历史这代表着红学是活着的,红学史模块是以史学为维度,运用学理研究,对已有的红学现象进行的总结与反思。从现有的红学史研究来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时间为维度的通史类,二是以红学家为维度的学案史类,三是以研究旨趣为维度的流派史类,四是以传播为维度的译介史类。

《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史模块其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红学批评和研究旨趣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各类研究的学术渊源,可以看到在不同学术思潮的坐标系上各类研究的历史定位与学术价值,可以看到每一种红学观点的文化依据,可以看到不同红学家在不同知识背景,时代命题以及个人历史的状态下所秉持的红学观。除此以外,红学史模块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对红学固有历程的梳理中可以让我们看到它的内在律动,通过这种律动我们可以去把握红学的发展方向。

《紅楼梦》研究以模块式将其划分,目的不在于分,而在于更好的认识红学研究的格局与现状。内核模块以《红楼梦》文本研究为旨趣,在回归文本的理念下剖析《红楼梦》的小说价值,从而呈现经典小说的文艺性与美学性。外延模块以中华文化研究为旨趣,在回文归本的理念下梳理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辅助模块以文献研究为旨趣,在梳理与深思的理念下去实现“求真”的传统学术范式。运用模块以红学运用为旨趣,在学以致用的理念下,从红楼文本出发去融通其它学科,从而实现学问理念相通的境地。学术史模块以学理研究为旨趣,在总结与反思的理念下寻找红学研究的内在规律,从而建立学术坐标获得学术良好发展的内在动力。

《红楼梦》研究的五大模块分别处在五个维度之上,内核模块属于文本维度,外延模块属于文化维度,辅助模块属于作者维度,运用模块属于学科维度,学术史模块属于史学维度。《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养课程是要建立在五大模块之上的,那么是不是每一个模块都必须成为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呢?这里就触及到了一个红学的普及与大众化的问题。

在中国现代学术舞台上,你会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很多一流的文史大家都曾涉足于红学,无论深浅与长短总有一段红楼情缘,例如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顾颉刚、吴宓等等。刘梦溪先生曾说:“《红楼梦》里仿佛装有整个的中国,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3]作为普通读者也可以轻松地走进《红楼梦》,畅游其中并有所获得。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妙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体悟,去激活这部经典,在《红楼梦》文本里完成一个自我心有所得的呈现。这样一来就会让读者产生一个错觉,以《红楼梦》研究而诞生的红学似乎可以随着《红楼梦》的普及走向大众化。在回归传统文化的当下,以《红楼梦》热而带动的红学热更让这种错觉愈加夸大。呼吁红学的民间化与大众化的呐喊声此起彼伏。然而红楼文化与红楼学术仍然是有着本质性的差异。《红楼梦》与红楼文化的普及不等于红学研究的普及,因为《红楼梦》是小说它原本就有普及性,而红学是学术,学术研究就要严格遵循学术的规范,研究的主体必须是经过正规训练的人。“一旦使学术研究‘大众化、‘民间化势必以学术规范的丧失为代价。鼓励‘红学的民间化,实质上是对红学釜底抽薪,使红学不能真正成为学。”[4]再者,任何一宗学术的终极意义都是要惠及民众的,红学也不例外。但是这里的惠及并不等于普及,惠及的意思是让红学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理解、赏析《红楼梦》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所以,以《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养课程,要选取并普及推广的内容是《红楼梦》的文艺性与文化性内容,而不是《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性内容。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虽然《红楼梦》作为人文素养课程是建立在红学研究五大模块之上,但是并非五个模块的内容都要选取。以《红楼梦》文本与红学研究为依托构建起来的人文素养课程是一门普适性的课程,其内容选取要有可推广性。那么哪些模块的研究成果是人文素养课程内容选取的重点,在所选模块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人文素养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哪些人文知识的积累呢?

从《红楼梦》研究格局图中可以看到,内核模块与外延模块的文本研究与文化研究占据了研究格局一半的份额,它是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而展开的研究部分,它是以《红楼梦》作为窗口了解华夏文化最便捷的途径。以《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当代的大学生通过《红楼梦》这部小说,以红学研究成果为依托,从而了解、赏析、传承中华文化。所以这两个模块的内容将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内容选取的重点。

以《红楼梦》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第一部分的内容首先在内核模块中选取,分别是红楼人物、红楼语言、红楼叙事、红楼结构、红楼思想、红楼诗词等。这些内容是立足小说文本,让学生了解、欣赏、探究《红楼梦》的文学性,从而完成中国古典小说人文知识的积累。第二个部分的内容在外延模块中选取,分别是《红楼梦》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中国诗词文化、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礼制文化、中国家族文化、中国官制文化、中国科举文化、中国戏曲文化、中国绘画文化、中国园林文化、中医文化等。这些内容是立足于中华传统,让学生了解、梳理并传承中国固有人文精粹,从而完成对中国传统人文知识的积累。第三个部分的内容在辅助模块中选取,分别是曹雪芹研究与红楼探佚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学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学术范式,从而完成对固有学术模式与学术思想的知识积累。在辅助模块中选择内容,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智者知人”以及“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原则。另外红楼探佚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其未知的热情,让《红楼梦》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具有互动性与参与探索性。

参考文献:

[1]陈维昭.论红学的边界性[J].汕头大学学报,1996 (1).

[2]周汝昌.还“红学”以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5 (4).

[3]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7).

[4]陈维昭.当代红学的基本构成与主要走向[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 (3).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课程内容红楼梦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