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翻译策略

2018-11-24 13:42刘晓静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儿童文学

刘晓静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文学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但其翻译重点在于“透明性”。目前,在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标准上译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选取源语文本,目标读者及翻译目的三个变量,作为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的标准。笔者结合叶圣陶童话作品的英译,将儿童文学作品在翻译情境下分为语言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审美因素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了翻译策略在儿童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叶圣陶童话

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话更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童话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从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大量译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影响,中国儿童文学被正式提出,作为独立的文学领域被探索和发展,普遍称之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但相比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国内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基于译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上。少量优秀的国内儿童文学作品大多被忽略,更鲜有涉及本土作品英译输出。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参照遵从文学翻译原则。但由于儿童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边缘化,受到的关注度低,译者在翻译时很少考虑到此类读者群的特点及其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一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标准。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在其主题,结构与语言风格上都与成人文学大有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牢翻译的所有要素。在此基础上,本土作品的英译输出才有可能。笔者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应根据翻译的具体文本,读者群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制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一、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的选择标准

儿童文学当然是文学。但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特点:“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43)。尽管此类作品的受众是儿童,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却是由成人来完成的。在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中,译界也遵循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前者要求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且原文文化特色受到目的语的文化规约;后者则要求保留源语语言的形式特色和文化因素(刘艳丽,杨自检,2002)。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当然无法只遵循其中一種方式进行操作,必须同时考虑到原文和译文,尽最大程度的将二者平衡。正如杨绛先生曾指出的:“译者是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读者(1998:66)”。本文将结合译者翻译目的,受众接受和源语文本三方面标准来衡量确立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文本中的翻译应用。

(一)译者翻译目的

由德国功能派理论学家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加忠诚原则。其中首要原则为目的原则,即翻译应按目的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此目的贯穿整个翻译行并依此对所用翻译方法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翻译目的可以是多重的,如,它可以是种职业谋生手段,可以是译者为了满足特定的某种教育意义,也可以仅是译者为了介绍一种新文体给目标读者,或无目的的练习。但通常而言,翻译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在一如与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就儿童文学作品而言,考虑到受众的特殊性,译者应采取归化的译法以使得这些特殊的读者可以最大程度的明白和接受原文内容。但就文化层面而言,译者如若是为了将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介绍给国外读者的角度,则又应该采取异化的策略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风格和特色。基于此,译者在译前就应确定其此次翻译行为的特定目的,并根据此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及方法。

(二)目标读者群

儿童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年龄界定略有别于我们的习惯界定。通常来讲,3-12岁的孩子是我们传统意义中的儿童年龄区间,但儿童文学对其读者群的划分事实上扩大至17岁。儿童文学将其读者群按年龄划分为三类型:一是年龄段在3至6岁的“幼儿文学”,;二是以小学生为主的年龄在6至12岁的“童年文学”;三年龄段集中在13至17岁之间的“少年文学”,以初高中生为主的。不同阶段的儿童心智水平,语言掌握及审美需求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儿童文学作品语在创作及翻译过程中都需作出相关的调整。其中,幼儿受其阅读能力欠缺的限制,阅读主要内容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为主。而对抽象思维已经开始发展的童年期儿童而言,形象鲜明,语言节奏较强的童话,寓言故事类较为符合其阅读审美。对于年龄段接近成人的青少年而言,其心智水平已近成熟,故对其能接受的文学作品也限制较少,与成人相差无几。因此,译者在译前应先大概确立原文的受众群年龄区间,从而更好的把握译文措词风格选择。

(三)源语文本类型

根据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的划分,文本因其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可分为表达功能性文本,信息功能性文本和号召功能性文本三大类。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根据文本类型理论,文学类文本的中心是原作者,翻译重心为源语。在翻译时要遵循“原作者第一”原则,既忠于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忠实于原文语言风格。翻译方式以异化和直译为主。当然,这也得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风格确定。就童话而言,每篇童话皆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整体。对童话内容本身的研读才是做好翻译的最关键环节。以叶圣陶童话为例,其故事内容风格多样,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其不同主题和思想,因此不同童话的读者群也是不同的。只有做到对源语文本深刻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确定其受众群,确立翻译策略手段从而更好的达到译者的翻译目的。

二、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翻译策略

同文学文本一样,儿童文学文本也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如何较好的处理好这些信息就是成为了翻译中的关键。本文将儿童文学的翻译整理划分为语言因素,社会因素和审美因素三类,选取了叶圣陶的《小白船》《稻草人》等几篇童话为例,分析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翻译策略。

(一)语言表述

汉语英语分属不同语系。其语言构成大不相同。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和。但就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而言,两种语言在创作之初都重视“儿童本位原则”,即语言简洁通俗,尽量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通俗接地气的口语化的表达,拟声词等的应用比比皆是。

例1

鱼儿来!鱼儿来!

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

我们唱好听的歌,愿与你们同游。

鱼儿来!鱼儿来!

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

我们采好看的花,愿与你们同游。

鱼儿来!鱼儿来!

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

我们有快乐的一切,愿与你们同游。

——《小白船》

例2

Come on,fish,come on!

We have no net,we have no hook;

We sing nice songs and wed like to play with you;

Come on,fish,come on;

We have no net,we have no hook;

We pick beautiful flowers and wed like to play with you;

Come on,fish,come on!

We have no net,we have no hook;

We have all happiness and wed like to play with you;

例1原文中的內容是童话《小白船》中男女小主人公外出玩耍时对着河里的小鱼吟唱的一首儿歌。歌词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且原文讲究形式对称,词句之间节奏感较强,小读者读来容易上口。因此例2的译文中采取了异化直译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并选取了如“come on”等和原文一致的简单词汇以取得与原文类似的通俗直观的译文效果呈现。儿童读者受其语言认知限制,译者翻译时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尽量选取简洁口语化的表达以使得目标读者更好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何种语言的儿童文学作品,拟声词都是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除特殊情况外,在翻译这类词汇时,译者需在目的语中寻找已有的对应词而不能一味的“忠实”于原文语言特色而“创造”出一些和源语读音相同的“新词汇”。例如:

例3.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的声音。

——《稻草人》

例4.The fan was swung so fast that it made the flap-flap sounds when it hit the scarecrows body.

例5.忽然啪的一声,他吓了一跳。

——《稻草人》

例6.All of a sudden,“bang!”He was frightened by a sudden crack.

以上例3和例5原文中均有“啪”的拟声词出现,但译文中却选用了“flap”和“bang”两个不同的词呈现。原因是原文中实施动作的主体和环境不尽相同,而英语表述中对两组动作的描述亦有成熟的对应词汇。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忠实于原文的“音”,而是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归化翻译策略。

此外,语言表述中还涉及句式结构等因素,汉语因重意合,行文多较松散冗长,在英译时则可尽量避免过分对仗原文形式,而应根据语意将原文中的长难复杂句进行拆分化简从而使得译文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二)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文学作品中表达的重要部分。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尽管儿童文学作品受其读者认知水平限制,行文内容多以浅显易懂为主,但这中间还是不乏包含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如作品中包含的一些国别文化特色及风俗习惯等等。对源语读者而言,儿童文学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都是无需解释的人人皆知之物,但对应到目的语中则是“单而独之”了。例如:

例7:白帆袋满了风,像弥勒佛的肚皮。

——《小白船》

例8:The sail bag was full round of wind just like a mans beer belly.

例7的原文中出现了一个在源语东方文化中普及程度很高的喻体“弥勒佛”来比喻装满风的“大肚子”白帆袋。这个形象在目的语中鲜为人知。尽管英语文化中大众对“佛”这一事物略有认知,也对其形象有一定的印象,但如果用Buddha作为译文喻体,作为低龄儿童的英语读者一定会不知所云了,因此,选用一个形象与原文类似且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普遍认知度的beer belly更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也能更好的表达原文中选用“弥勒佛”作为喻体的本意初衷了。由此,尽管译文选择了“背离”原文语言的归化意译,但译文却也变通了原文陌生词汇,依据目的语文化选取了符合英语形象的事物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小读者”的阅读理解了。

(三)审美情趣

基于历史,社会及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西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汉语文本中善用夸张,联想等手法进行表达。英语则更重视理性、逻辑等特性,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在翻译过程中要权衡综合考虑。如:

例9:我的屋里,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了。鸡子那么大的金刚钻,核桃那么大的珍珠,都出大价钱弄到了手。

——《一粒种子》

例10:I have all the precious things in my house.Egg-sized diamonds;walnut-sized jewels;Ive got all those in big price.

例11:一个是男孩子,穿的白色的衣服,面庞红得像苹果。

——《小白船》

例12:One was a boy in white with his face sanguine like a red apple.

例9和例11的源语中,原文分别用了夸张,排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这些在汉语中十分常用的表达在审美情趣不同的英语文化中显得有些异样。但译文仍旧采取了忠实于原文的直译异化策略,原因在于这些表达虽不太符合目的语审美文化,但所选用的喻体诸如鸡蛋,核桃,红苹果却都是目的语中十分常见的实物,读者读来虽略有不习惯,但却很容易进行联想比对,因此在不影响其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其实更好的向目的语读者展现了汉语源语的写作风格和表达特色。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需建立在译者清晰的翻译目的,对双语文化很好的掌握以及对目标读者群较好的了解基础上。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则应根据具体文本及其所辐射对应的读者进行归化异化相结合互补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Vermeer,H.J.Skopos and Commission,in 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2001.

[3]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童敏君.浅谈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其翻译原则[J].新乡学院学报,2011 (3).

[6]刘艳丽,杨自检.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23 (6).

[7]杨绛.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金胜华,黄国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