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概念可视化学习模式的微课制作与运用

2018-11-24 10:40黄保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微课

黄保林

摘 要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有鉴于此,承载初中历史概念可视化学习任务的微课,其制作与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 历史概念 可视化学习 微课 制作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概念。而历史概念可视化,通常是指可以用来构建、传达和表示复杂知识概念的图形图像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概念可视化的目标还在于传输人类的知识概念,并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概念。

由于初中历史概念所特有的动态性和抽象性,所以学生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常有如堕五里云雾中之感,因此,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可视化学习就有可能拨开云雾见日出了,基于初中历史概念可视化学习模式的微课非常直观地把本来抽象而不可视的历史概念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一目了然。被可视化的历史概念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概念加工及对信息消化吸收的效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力。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有鉴于此,承载初中历史概念可视化学习任务的微课,其制作与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在初中历史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统筹兼顾地制作微课、又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微课呢?仅以几个自己实际制作和运用的微课为例加以阐明。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学习历史概念时,学生往往不能看清历史概念的庐山真面目,对历史概念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不了了之。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历史概念太过于抽象、太过于碎片化、甚至晦涩难懂。譬如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讲到清朝的“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学生对“文字狱”这一历史概念不知所云、不甚了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概念,教师拟出了一条清晰的思维线索: 什么是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大兴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到底有怎样的危害性?教师依据这一思维线索,着手准备了一个微课《清朝“文字狱》。在“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导入: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创造了“历史奇迹”吗?引起学生思考,导入“康乾盛世”之下的文化桎梏——“文字狱”这一历史概念;在“是什么”环节: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形象地介绍文字狱究竟是怎么回事;在“为什么”环节:借助几个典型案例引出文字狱的来龙去脉;在“怎么样”环节:通过清朝著名学者龚自珍的人生遭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文字狱”带来了怎样的危害性。

微课运用到实际课堂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学生们很直观地了解到文字狱究竟是怎么回事,最终明白为了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这就是他们创造的历史奇迹 ——“文字狱”!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大兴文字狱,微课呈现出清朝三个最著名的文字狱案例,即清初文字狱第一案——庄氏史案、“清风不识字”案及“胡中藻”案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狱的危害性,微课举出了一个典型例子,即清朝著名学者龚自珍的人生遭遇。清道光五年(1825)冬,龚自珍写了一首《咏史》诗,其中有一句“避席畏闻文字狱”。大意是,友朋聚会,本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但席间有人谈到文字狱,因不敢听,只好退席,落荒而逃。文字狱的恐怖可见一斑。文字狱使广大文人学者无所适从,于是不少人逃避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作考据性的学问。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更深切地理解了教科书中所揭示出的文字狱的危害性:“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也难怪诗人龚自珍会满腔悲愤地向天呐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关初中历史概念中政策措施之类的理解,学生光凭教科书中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而以微课的形式将此类历史概念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能依据微课的条陈缕析、抽丝剥茧式的可视化讲解领会历史概念的来龙去脉。例如新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其中的第一节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篇幅占到全课书的五分之四,叙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大业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措施。内容庞杂、条理不是特别清晰。学生仅靠教科书的学习终究只学到皮毛,不能形成系统的概念框架。只有置身其中、亲历亲为方能消化吸收课本中的东西。为此,教师特意制作了一个微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将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变成可视化的图文讲解,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引人入胜,令学生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微课根据课本内容,按时间顺序向学生展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对台政策及措施,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 “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堅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 “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实现“三通”;2015年,习近平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学生通过这一可视化的微课学习,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历史概念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脉络,没有了纯粹文字概念的枯燥无趣之感。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历史概念的学习若要从模糊到清晰 ,借助于微课这一可视化手段或许能够引出源头活水来。在解析《2016学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初三历史试题》中的一道考题时,教师以“货币图案中蕴含着什么历史信息?货币图案中为什么会有这些历史信息?如何看待货币图案中的历史?”为线索介绍货币图案中的历史,引出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人物概念及其他历史文化概念。货币图案因此成为学习历史概念的的一条贯穿始终的渠道。学生通过这条渠道兴致勃勃地认识了解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信息。

微课《货币图案中的历史》循着货币图案这一线索,借助于埃及镑、美元、欧元这三种媒介,依次向学生展现了“狮身人面像”的前世今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四位历史人物(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富兰克林)的丰功伟绩、欧洲最有代表性的几个历史时期(黑暗时代、文化复兴、启蒙运动)的标志性建筑风格及欧盟的举足轻重。学生凭借着这一微课平台,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一大串的历史概念,加深了对这些历史概念的理解,真似有源头活水来。

总之,通俗易懂的微课对于初中历史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直观可视,行之有效。教师若能一如既往地潜心研究、用心制作、巧妙运用,那么历史概念可视化学习模式的微课就一定能够最大化地引领学生融会贯通历史概念。

猜你喜欢
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微课,清朗夜空中的一颗星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探索
微课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再解:回归应用价值的认知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