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11-25 04:59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湖北武汉430074
商业会计 2018年18期
关键词:审计学知识点互联网+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湖北武汉430074)

一、引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带动了各领域的变革。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同年,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再次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可见,“互联网+教育”正在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掀起教育教学的历史性变革。

一直以来,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都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备受学界和公众的关注。教学改革的思路不仅会对课程教学、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还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应用与创新能力。因此,如何结合时代背景与特征有效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作为专门研究审计理论与方法、探索审计发展规律的学科,一方面会对社会经济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其发展又依托于审计实践。因此,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以及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紧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本文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从师生思维理念、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三方面对“互联网+”下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期为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育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主要体现在:首先,“互联网+”改变了学习时间地点固定、教师学生一对多的原有教学模式,随时随地学习、移动网络应用、教师学生多对多的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其次,“互联网+教育”使得教学更为开放,教育机会与资源的获取更为方便快捷。第三,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并非只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其突显了教育过程中“人的维度”,即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主导”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和学生也从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体现了课堂教学对“人的维度”的重视。“互联网+教育”并非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充分理解、吸收两者特征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教育发展生态系统的创新。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三项“互联网+”新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即“互联网+”的思维能力、“互联网+”的操作能力及“互联网+”的创新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师生思维理念:秉承“开放”理念。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教育受到的地域、学校、专业和课程的限制被打破,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一方面,学生能够依据自身需要和个人兴趣灵活选取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优质课程资源要实现共享,就要求师生秉承“开放”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在课程开展伊始,教师就应该将此思想传达给学生。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学习资料,要求学生结合学习进度自觉学习,汇总学习中的疑问并反馈,从而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其次,改变学习局限于教材的思维方式,强调知识点,弱化教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与角度的开放性。最后,强调学习时间的开放性。要求学生保持自主学习,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与教师沟通,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解决疑问。

(二)教学模式:让学生做主。目前,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践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仍比较严重。究其原因,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关键。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内容平淡,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联网+”为上述难题带来新解。在具体实践中:

首先,保证课前“预习”。审计学课程的理论和内容是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在接触理论知识点前了解一些审计实践和审计案例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将大有裨益。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和整理与课堂内容直接相关的案例、背景资料等内容,并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学生。为了吸引学生的关注并激发其兴趣,资料的形式除了文字之外,还可以是影音、动画、流程图等。学生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接收和观看。

其次,课堂前10分钟先讨论。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10分钟就“预习”过程中的感悟、疑问先进行讨论。一方面,通过讨论,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能够营造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讨论能够帮助教师引入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流程,且均以学生为主体。

第三,在教师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引入翻转课堂的做法,将一些知识点的剖析任务交由学生完成,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借助于互联网完成此项工作,在增强学生自主性、成就感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贯彻“新、奇、实用”三大原则。新,就是内容新,讲授自己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独到见解;充分利用网络,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鲜优质的审计学教学素材充实课堂,让课堂始终保持新鲜感,使学生想听、爱听。奇,体现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与策略方面。通过穿插提问、视频播放、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手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实用,则强调了课程讲授要与实际相结合,要突显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感到有所收获。

最后,课后学习也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多样性。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通过互联网筛选和整理一些审计学“习题”发送给学生。这些“习题”要具备如下特点:一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习题多为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新状况,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二是“习题”要体现开放性,即解决的方式并非唯一,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决途径。三是“习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不仅要求形式多样,学生的解决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研究报告、PPT展示等。

(三)考核模式:加大课外考核比例。“互联网+”带来了大数据和海量信息,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即时共享,方便了学生对最前沿资讯和资源的获取。为了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审计学课程应对考核模式进行调整,主要加大“课外”的比例,即除了期末试卷成绩,还应关注课前“预习”、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对这些内容,任课教师应进行详细记录。

四、“互联网+”背景下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上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做出进一步调整。

(一)“互联网+”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真正得到保障。虽然“互联网+”已大量运用于审计学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自主决定学习策略和进度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设计和提供学习场景时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清晰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既有水平和个性化特征,从而保障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高效性。无疑,这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性,否则“互联网+”的大量引入反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学习。上述改革措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笔记本以及网络等完成学习,这种大胆的尝试对于还没准备好如何应对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如何保证教学和学习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教学效果的衡量需要改进。在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了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并弱化了期末卷面成绩在整个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如何保证教学效果的真实与客观是本次改革面临的难题。尽管可以通过将课前和课后的学习环节进行量化,但这种量化仍然是基于数量层面的,质量方面还是难以实现。

(三)如何防止信息超载。在“互联网+教育”带来大量信息与便利的同时,还要谨防学生因信息超载而陷入“信息迷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预期目标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通过获取新的信息来弥补。如果缺乏及时的反思与理性的甄别,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容易变成机械地检索信息的过程,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有用的信息,反而会使其陷入信息超载的不利境地,产生负面影响。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在面对众多信息时难以应对的现象。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如何保证在达到效果的同时避免信息超载是改革后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综上,“互联网+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广大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也要有信心和决心在改革实践中逐步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审计学知识点互联网+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第十页 知识点 教-8教练机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