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圆道观

2018-11-25 14:04刘淑君
少林与太极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观圆弧技击

文/刘淑君

“圆”是最简单的几何元素之一,中国最古老的智慧结晶,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象征之一。《吕氏春秋•圆道》曰:日夜一周,圆道也;月玻二十八宿,较与角属,圆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它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圆道观代表了一种思维观、运动观、审美观、精神观。太极拳集健身性、技击性、艺术性于一体,无论是拳理、拳法、技击、美学等各方面均体现着“圆道观”。

太极拳拳理中处处体现着圆道观。太极图整体为圆形,阴阳鱼中各有圆形黑白点,说明阴阳合为太极,圆为其形。阴阳相生、五行相克的变化轨迹就是一个完美的圆,太极拳中动静、开合、虚实、轻沉、刚柔、蓄发、攻守均体现着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国人常说“圆满”、“圆美”等,认为圆形是最完美、和谐、平衡的状态,太极拳中的“周身一家”“上下相随”“一动无不动”“内不动外不发”“形神兼备”“内外相合”等无不体现一种整体性、完美性的圆道观。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是因为山的起伏变化轮廓就是圆弧,太极拳更是一种快慢相间的运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阴阳鱼的分界线为“S”形曲线,它是一种弧形,是特殊的圆,正如太极拳的动作处处走螺旋、非圆即弧。

太极拳动作中处处体现圆道观。无论是手、脚、关节的顺逆缠丝,身体的虚实变化、重心转移,还是穿掌坐腕、下塌外碾、裆走下弧以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均是处处非圆即弧;太极拳中的开合、升沉、蓄放等,均是在螺旋中运动;胸腰折叠、节节贯穿,更是一种动态的圆弧变化;逆腹式呼吸、气息周天运行,体现着内在的循环往复;太极拳由起势开始,收势结束,起止动作相同,完成一个循环,行拳中快慢相间、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展现了“圆道”变化;行拳中的沉肩坠肘、弓蹬步、两腿微屈、瓦拢掌、含胸拔背、指形、五趾抓地,以及出拳手臂均非直来直去、僵硬笔直,而是一种自然的微屈状态,这就是“圆道观”的外在体现。

太极拳技击也处处体现着圆道观。陈鑫说:“至疾至迅,缠绕回环,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炼已极,极小亦圆。”无论技击动作快慢、大小,均要缠绕回环。《孙子兵法》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可见,圆形阵更为稳定,可以起到更好的防御作用。太极拳在技击时,各部分肢体为圆弧形姿势,从而保持整个身体各部位即能进攻又能防守,由上而下处于一个圆柱体之中。身体的灵活圆转,即能化解外来之力,又能借力打力,改变外力的方向使其作用于进攻者。太极拳的摔法、挒法、捋法等均是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肢体动作的圆弧运动来完成的。《孙子兵法》曰:“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太极拳技法变化无穷,因敌变化示神奇,各种技法相互组合以应对各种进攻,因而,无论从太极拳的技击动作、招式劲别、应敌策略等均符合圆道观。

圆形亦体现中庸之道。圆周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不偏不倚,“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拳之人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中和元气、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

猜你喜欢
道观圆弧技击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半圆与半圆弧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圆弧连接的画法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漫画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