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中心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比较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和“新丝绸之路”

2018-11-26 11:03李兴
人文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比较分析

李兴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和“新丝绸之路”是冷战后亚欧中心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体化体制机制。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尽管有很多不同,但两者不仅客观上存在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主观上两国最高层达成了共识,实践中取得了早期收获,并在努力继续推进。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尽管名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似,但两者历史背景、包含区域、具体内容、地缘目标等都很不相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包容性和吸引力都大于“新丝绸之路”。由于三者都在中亚交集,且经济的互联互通是其重要内容,原则上“新丝绸之路计划”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存在合作的空间,但由于“新丝绸之路”的政治性、排他性、针对性和投机性,互信不足,平行、竞争的一面较明显。且由于特朗普在美国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美国国内优先、全球收缩的政策取向,其竞争对手民主党人希拉里倡议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恐怕是前景堪忧。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欧亚经济联盟 新丝绸之路计划 中俄美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09-0018-08

“丝绸之路”本身是个古老的话题,国内外高度关注。冷战后围绕它提出和实践的跨区域国际合作体制机制为数不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Silk Road Economic Belt),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urasian Economy Union),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以下简称“新丝路”)。鉴于当前中俄美三国在亚欧地区的重要影响力,将这三个体制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比较

1.相同或相似之处分析

从形成的过程来看,无论从独立国家联合体到欧亚经济联盟,还是从上海合作组织到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是由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提出并直接推动,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酝酿的,不是心血来潮,是两国亚欧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①对于俄罗斯来说,独联体虚多实少,独多联少,欧亚经济联盟是对独联体地区一体化多年努力后的重点集中和局部深化。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版”全球化的具体和务实深化,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扩大和升级版。两者提出的背景有相似性:对俄而言,北约、欧盟东扩,TIP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出台,形势逼人;对华而言,美国重返亚太,提出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并加强美日同盟,压力不小。两者都是欧亚区域一体化的方式之一,以经济发展为优先,以亚欧陆权为重心,以历史联结为基础,以中俄两国友好为前提,互联互通是其共同内容,上海合作组织是其共同的平台。从文明形态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囊括儒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新教),欧亚经济联盟内有东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国际关系视之,两机制都具有大国与中小国家、经济较发达国家与经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中国与中亚、中东、东欧国家关系;欧亚经济联盟包括俄罗斯与中亚、东欧、高加索小国的关系。两者的应运而生符合两国国情和国力,既非国别的,也非全球的,而是区域性质的。两体制的提出在时间上巧合,表面上看似有偶然性,但实则是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的。两者的对接合作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增长点。从相互关系来看,两者命运攸关,彼此互为成功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顺利发展有利于推动亚欧一体化和大欧亚伙伴关系的推进。两体制是“突围”,同时也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并且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大趋势。虽然大势所趋,但经济无边,政治有界,多边体制往往形式重于内容,两种体制机制过程都不容易,困难、障碍、不可测因素很多,这种阻力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大胆而又谨慎,任重而道远。Александров Ю.Г., Казахстан перед барьером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М.: ИВ РАН, 2013;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对于中国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支撑“中国梦”的两翼之一,是“习近平發展模式”的重要内容。所谓“习近平发展模式”,就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实现“中国梦”。它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理论体系。其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内外联通,海陆并重,东西平衡,改变亚欧大陆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实现以中俄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从而走出一条非西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造福亚欧,泽被后世。而对于俄国来说,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在面临西方长期经济制裁、国际石油价格长期下跌,“普京中兴”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继续探索“普京道路”,希望借助于欧亚经济联盟群体优先发展独联体国家并继续维系和巩固俄作为世界独立经济政治一极的大国地位。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体现了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高水平和战略性。在当前特朗普搞贸易保护主义、英国脱欧、国际秩序崩盘重组需要时日的大背景下,也体现了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上合和金砖的核心国家、亚欧大国的中国和俄罗斯,对国际政治文明、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共同发展、和平进步的理论探索和践行努力。

2.不同点分析

两机制提出的背景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普京提出欧亚联盟,不能说没有深思熟虑,但也有些为竞选总统的应时之需和实用考虑。那么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直接挂钩的,并且是建立在人类交通技术,特别是高铁技术获得巨大突破的基础上的,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要比欧亚联盟更深刻,格局要大得多。以机制论,欧亚联盟是典型的国际一体化组织,有“硬”机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倡议、构想 ,开始时甚至只是“概念”,没有机制保障,似乎不成熟,具有脆弱性、不确定性。其实质是追求“便利化”,开放性和包容度。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在加入欧亚经济联盟以后,吉海关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加大了对中国商品走私的打击力度。因此,欧亚联盟工作是往深度发展,难度不小,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作是往广度发展,工作容量很大。欧亚联盟有先例可仿,丝绸之路经济带无先例可循。

以吸引力和影响力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在讨论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决议时呼吁各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一体化的程度来看,欧亚联盟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所涵盖的区域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大于歐亚联盟。欧亚联盟不包括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中亚和俄罗斯。丝绸之路经济带边界不明,地域上不固定,具有模糊性,有在摸索中前进和贵在实践的特点。欧盟反对欧亚联盟,但未必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盖因欧盟视前者为潜在的敌手,似要恢复苏联,视后者为经济新象,是可以合作的对象。美国反对欧亚联盟,原因与欧盟同出一辙,美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参与、保持距离、“冷眼旁观”,皆盖因视之为潜在对手,不以为然,暂不看好,同时又心存警惕。欧亚经济联盟是传统的套路,会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它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内外阻力很大、发展并不非常顺利的原因。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则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体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

欧亚联盟抱团取暖,取“防守”态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范围更大、一体化程度未必更高的机制,呈“扩张”势头。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上合为平台,以双西(中国西部、西欧)为两端。欧亚联盟则以独联体为平台,以独联体集安组织(CSTO)为支撑,以关税同盟国家为核心,以欧亚经济共同体为过程。在欧亚同盟中,俄罗斯是主导。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 中方力主推动,但并不必然充当领导。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欧亚联盟的基础,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2016年《欧亚经济联盟贸易政策发展声明》和《欧亚经济联盟海关条约》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虽然个别成员国在这个或那个问题上持有保留意见。可是从实际内容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更为务实和接地气,规划了六大经济走廊,其中,与俄罗斯和中亚直接相关的有三条:第二欧亚大陆桥、中俄蒙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从进度来看,欧亚联盟倾向于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则相对灵活,有“始”而无“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欧亚经济联盟政经统筹的特点比较明显,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海陆统筹的特点相对突出。欧亚经济联盟具有交通、人员、贸易、投资、能源等方面的刚性需求和历史基础,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的沉淀很深厚,也很稳定。俄罗斯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能给中亚国家提供就业机会,赚取外汇,而这一点是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中国很难做到的。因此,尽管欧亚经济联盟不会风生水起、热火朝天,但也不会偃旗息鼓,更不会销声匿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丝绸之路经济带虽然先声夺人、盛名天下、引人关注,但能否持久韧性、有生命力、避免泛化和虚化,还要看中国的实力和定力。从短时段看,欧亚联盟由于其可能的政治性质而遭美欧反对,但从长远观之,“一带一路”终究会被西方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欧亚联盟是俄罗斯维系和追求世界多极之一的经济与政治中心地位的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进一步开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一种尝试和途径。欧亚经济联盟能否成功,内部主要取决于俄罗斯自己,外部取决于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合作能否顺利和成功。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否成功,则取决于中俄印等亚欧金砖国家的团结合作,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强大助力。

在中国GDP总量全球第二、西方对俄实行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中国的资金支撑明显优于俄罗斯。但中国提供的资金应是种子基金、引发基金,不可能大包大揽,最终要形成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路”相配,海陆并重、东西平衡、内外联动。欧亚联盟与集安组织相配,政府与企业联动,经济与安全并重,政治与军事兼顾。

3.“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案例分析:俄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中巴经济走廊是我国 “一带一路”在南亚的重大项目,而俄欲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包括瓜达尔港,有“搅局”之嫌,但笔者认为,应当顺势而为,乐观其成。

第一,俄罗斯欲加入中巴经济走廊的真实原因(动机)是什么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俄方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考量两者兼有,地缘政治第一,经济利益次之。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考虑中,欧亚经济联盟与上海合作组织兼重,大欧亚伙伴关系是长远考虑。(1)巴基斯坦位于欧亚大陆南端,而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端,两者是天然的合作对象。这是俄的历史传统和历史性格,由来已久,一以贯之,并没有针对性。(2)普京总统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中包括巴基斯坦,何况其即将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俄参与中巴经济走廊,意欲推动欧亚伙伴关系和亚欧一体化发展。(3)阿富汗的安全形势,离不开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支持和配合。对于俄来说,中亚与南亚本是一盘棋,俄通过参与中巴经济走廊,使安全屏障南移。(4)俄与印巴同时交好,与中国相比,相对超脱,更容易协调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 中国与印度的关系。(5)巴基斯坦瓜德尔港濒临印度洋,俄需要在温暖的印度洋上有一个基地,用于经商和海军的维修、补给和休养生息,并在亚欧大陆的南端建立一个稳固的支点,进而扩大俄在世界上的影响。(6)中国和巴基斯坦均欲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巴基斯坦和中国周边的印度、越南、印尼、伊朗、埃及、以色列、叙利亚、蒙古、约旦、阿尔巴尼亚等国均有意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或成为联系国。俄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可以进行实验,扩大欧亚经济联盟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制裁的大背景下,参与非西方机制经济合作,也是俄的不二选择。俄不希望被撇开,并获得发言权。(7)俄支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并推动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接。但未必希望中国单独主导,同时试水中国,观察加考察,摸底“一带一路”倡议与项目,获取利益、经验和教训。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本来就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建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欢迎第三方参与,不搞排他性。作为战略协作伙伴,同为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成员,中俄本已在积极推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和大欧亚伙伴关系建立。俄方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包括使用瓜达尔港,恰恰使中俄获得一个共同、合力推进的新增长点,使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成为“一带一路”的示范工程,也成为多国国际合作的样板。

再次,俄罗斯和巴基斯坦都是中国的友好邻国。巴基斯坦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并已经递交了正式加入上合组织的申请。目前上合已经启动了接纳印度和巴基斯坦为正式成员国的法定程序。对于俄加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设想,中国虽有一定的相关度、发言权和影响力,但对于俄巴两国之间的关系,并无充分的法理性去干预太多。何况巴基斯坦实行大国平衡政策和开放外交,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本也无可厚非。瓜德尔港口也对巴基斯坦邻近的伊朗、土库曼斯坦开放。巴政府还要堵住某些西方国家和国内反对派各种批评、指责的口实。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想一家独大、独占一国经济项目、垄断一国经济事务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一带一路”示范工程,多国合作的样板。

第四,印度对于中巴经济走廊一直很忌惮并且反对,盖因印巴关系长期敌对,而中印之间有边境争端。而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传统上很好,同时也与中巴交好。因此,俄罗斯的加入也有利于分散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过度关注”,减轻和消除印度对“中国威胁”不必要的担忧。而包括中俄印在内的金砖国家的合作和共襄,恰恰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中俄之间的合作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败。

最后,俄加入中巴经济走廊,可以做成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试验和亮点。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絲绸之路计划”比较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提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的构想。他指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其主要内容有“五通”“三同”。“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三同”即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新丝绸之路计划” 则是 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访问印度钦奈(Chennai) 时提出的,其主要目标是利用阿富汗优越的地理位置,将阿富汗打造为地区的交通贸易枢纽,通过推动南亚、中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实现阿富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安全稳定。其背景就是在阿富汗战争久拖不决的情况下寻求美国从阿富汗“脱身”(撤军),让阿富汗周边国家共同“出资出力”,但美国仍要保持对阿富汗的实际控制和主导地位,不让主导权落入美国所认定的竞争对手手中。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的差异

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根植于中国与欧亚地带历史、文化、宗教的传统联系。而美国与“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地理上毫无关系,其提出的“新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差甚远。

(1)目的、理念、规划、规模方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目的在于拉动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减少对海上贸易通道的依赖,构筑稳定的西部战略空间,推动亚欧区域稳定和共同发展。据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横跨欧亚大陆,沟通中西交通贸易的陆上大通道,东西而走,从中国经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新丝绸之路”则是美国为解决阿富汗困局所提出的。美国想从阿富汗“脱身”,希望利用阿富汗优越的地理位置,将其打造成地区交通贸易枢纽,推动南亚、中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以此来稳定阿富汗的内外局势,解决美国撤军后阿富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当然,增强中亚对美国的依赖而疏远俄罗斯与中国也是该计划想达到的重要目的。因此,“新丝绸之路”总体为南北走向,由中亚国家经阿富汗通向巴基斯坦、印度,将中俄排斥在外。

由于地理、交通的原因,考虑到成本和其他因素,美国的“新丝绸之路”不包括中国,也不包括青藏高原。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包括周边六大经济走廊,即中俄蒙经济走廊、中国-中亚经济走廊、中国-中亚-波斯湾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中国-东南亚经济走廊。青藏高原也被纳入,不使其处于国家发展大战略之外,尽管其定位还有些模糊。

两者相比,“丝绸之路经济带”显然在布局上更加宏大,覆盖范围更宽广,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国家投入更大,并与中国国内的发展是对接的,其目的是贯通欧亚、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也更加符合“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本意,并且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之相呼应、相配合,以经济、贸易为主,兼及文化、安全、政治。“新丝绸之路”则以安全为主,兼及经济、民生,是美国的地区与国别治理策略,其目的是解决地区反恐和安全问题,是美国外交和安全部门推动的,与美国的国内发展几乎没有关系,并非美国的国家大战略。概而言之,“一带一路”涵盖整个亚欧大陆,包括其中心和边缘地带;而“新丝绸之路”则只涵盖亚欧大陆中间的一小部分。

在理念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奉行休戚与共、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平等互利、和而不同,不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设计共商,过程共建,成果共享,反对丛林法则。而“新丝绸之路”计划的设想是要由美国充当设计者、主导者、组织者、协调人,但美国并不一定具体出资、具体出力、具体建设。

(2)产生动因和在本国战略体系中的位置方面

中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源于自身内部的需要。这种需要主要体现在经济、安全、政治等层面。在经济层面,中国需要解决内部“东富西贫”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果将中国的西部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地区连接起来,则西部地区将处于欧亚路上贸易交通的中心地带,势必会极大地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有利于平衡东西部发展。在安全层面,中国需要在西部构建一个繁荣稳定的外部战略空间以保卫自身的安全。尤其是,新疆地区一直面临“三股势力”的威胁,而 “三股势力”与中亚等境外地区的极端势力有着密切的来往。只有实现周边地区共同的稳定发展才有可能彻底祛除极端主义赖以滋生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新疆面临的安全威胁。当然,外部有此愿望也是重要原因。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主要出于外部需要,是想从阿富汗“脱身”、解决阿富汗问题,属于霸权争夺中的一种战略行动,具有一定的投机性。美国急于摆脱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但是又不愿放弃在阿富汗以及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因此试图通过“新丝绸之路”计划来实现这两个颇为矛盾的目标。让别人出钱出力,冲在第一线,而自己“幕后操纵”,甚至发号施令。赵江林:《中美丝绸之路战略比较研究——兼议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对中国的特殊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但無论“新丝绸之路”是否成功,美国大军迟早都将撤出阿富汗,因此该计划只不过是美国力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尝试, 并不具有真正的战略重要性,反而实用主义、投机取巧色彩严重。当然,中亚与南亚无论历史、文化还是地理交通联系都很密切。

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在中美两国战略体系中的位置不同,前者处于中国国家发展策略的核心部分,与中国国内的发展相对接。中国为确保其顺利推进,将会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内外统筹、陆海统筹、政企统筹。后者则处于美国战略体系的边缘区域,与美国国内的发展并不对接。由此,中国较之美国在推动“丝绸之路”计划时必然更为积极主动,更为努力,更为持久连续,愿意为之投入更多,付出更大的代价。

(3)对外开放度和包容性方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开放的、非排他性的经济合作计划。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参加的成员是开放的。中国欢迎愿意参与合作的沿线各国积极加入其中,共同创造一个繁荣的经济带,也就是说,既包括地理上的沿线国家,也包括地理上不是、但有意愿参与的国家和地区;其次,倡导多国共同协作,互利共赢。中国并不认为自身必须领导这一经济带,欢迎各国共同发挥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容新丝绸之路计划所在的国家。中亚被丝绸之路经济带视为核心区。

“新丝绸之路”相对封闭、排他。“新丝绸之路”由美国一手主导,完全依据自身需求选择参与方,明确地将成员限定在中亚五国、阿富汗和印巴,坚决将中俄等地区重要大国排斥在外,政治性和排他性很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最重视中亚、俄罗斯,包括新丝绸之路计划沿线国家;而新丝绸之路计划中,最重视阿富汗和印度,排斥区域外国家和地区影响力。

中国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义利观,亲诚惠容、共同发展、多予少取、共同担当,形成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发展是对接的、相向而行的,比如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新丝绸之路计划”沿线国家。这与霸权国家力推的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服务于地缘政治为深层目的的“新丝绸之路”有着本质的不同,“新丝绸之路计划”是不包括中国的。王海运、赵常庆、李建民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欧亚经济》2014年第4期。

(4)对于欧亚联盟、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态度方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计划都着眼于欧亚中心地带,而俄罗斯是欧亚中心地带的前宗主国,现任欧亚一体化的主导国,是两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目前看来,两者对俄的态度截然不同。

中俄互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互为最大邻国,又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金砖国家。尽管历史上中俄关系曾经也很复杂,但当前作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国充分认识到俄罗斯与中亚的历史联系和现实利益关系,尊重和承认俄在中亚所拥有的特殊利益和地位。中国欢迎俄罗斯加入其中,共同建设一条稳定的、繁荣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带,这不仅可以带给两国可观的经济收益,更可以为两国共同营造一个稳定可靠的周边战略依托带,对中俄都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坦率地说,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一开始就给俄罗斯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和“一带一盟”的态度,也经历了从不解、疑虑到逐渐理解、认同并参与的过程。2015年6月,中俄元首签署了关于“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

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最主要防范和排斥的对象是俄罗斯。通过阿富汗将中亚的油气资源输向印度,南向发展,而不是北向俄罗斯,向印度洋方向打通出海口,相当大程度上是为了给中亚的能源出口打开一条不经过俄的新通道,降低中亚国家对俄的运输依赖。美国力图将中亚国家拉离俄罗斯,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仍然没有脱离冷战时期对苏联防范遏制的范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和包容性也都大于“新丝绸之路”。显然,新丝绸之路不包括蒙古,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蒙古。中俄蒙三国山水相连,周边自然环境相似,地理、历史、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经济互补性强,蒙古是三个国家中的跨界民族。“一带一盟”加上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形成中俄蒙经济走廊。包括两条通道:第一条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为节点,经二连浩特进入蒙古国“草原之路”,抵乌兰巴托,经蒙古国边境城市苏赫巴托尔进入俄罗斯,在乌兰乌德与西伯利亚大铁路交汇,直达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第二条经过中国东北通道,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经俄罗斯的赤塔与俄西利亚大铁路相连。经济外交、设施联通、地方合作、能源外交、人文合作、内容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与蒙古国草原丝绸之路相对接。蒙古可以藉此获得东向出海口,避免内陆国没有出海口的劣势。

3.“丝路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的相似点

第一,都以“丝绸之路”命名。作为古代亚欧大陆的交通网络,丝绸之路很早就存在,但是,作为一种正式的学术命名,却是近代以后的事。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首次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使用了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这个概念,用以描述从中国到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与锡尔河)和印度之间的交通。后来,阿尔巴特·赫尔曼(A. Herrmann)在他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沿用了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概念,并把这条路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和小亚细亚。“丝绸之路”这一术语作为世界品牌便逐渐确立下来。中美两个倡议都想借助于这一世界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品牌包装和发挥效应。

其次,两者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有重合,都包括中亚和南亚。中亚处于亚欧大陆的中心,面积大、资源丰富、人口不多。虽然两个倡议一个南北走向,一个东西走向,但都将中亚作为计划内极为重要的组成区域,其核心范围都在欧亚的中心地带,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显要,冷战后中亚一度形成“真空”地带,大国博弈激烈,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南亚、中东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重要领域。在地理范围上,中国倾向于广义的中亚和南亚区域,美国似乎倾向于狭义的中亚和南亚范围。

再次,两者的战略目标都是通过经济和贸易发展来推动地区安全形势的改善。中亚、南亚地区宗教、民族、领土关系复杂,中国希望通过中亚、南亚等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中国新疆地区和西部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战略依托带。美国则希望通过中亚、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来为阿富汗的安全、稳定与繁荣创造良好的地区条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于己于人都是利好。在这一点上两者的着眼点有着共通性。

第四,在具体的合作内容上,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中亚打通出海口的重要性以及能源合作。中国和美国显然都意识到了中亚、南亚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封闭、缺乏出海口对于合作推进、互通互补的制约,也都意识到中亚等地区所蕴藏的巨大能源储备的重要价值。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计划都强调要大力加强包括铁路、公路、港口和航空在内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强调中亚等地区油气资源对外输出的重要性。美国的设想是中亚、阿富汗油气南下,印度、巴基斯坦商品北上。中国的倡议是中国的商品、产能西进,中亚、中东能源、商品东输,从而东向打通出海口。

第五,都是大国推动、小国参与。新丝绸之路是美国推动,加上印度,有中亚、南亚小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合力推动,包括俄罗斯,以及中亚、中东、高加索、中东欧等小国参与。需要大国付出甚至牺牲。两者是中美俄三角关系博弈的新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亚欧地缘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印度作为金砖国家和南亚-印度洋大国、新兴经济体,在两个倡议的考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功能。

最后,两者的发展都不容易,掣肘因素较多,且都有不确定性,各有优劣。美国的存量多,中国的增量大。中国有地缘近邻优势,美国有制度管理经验。美国原计划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但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比如阿富汗安全形势恶化、伊斯兰国的兴起)又有变化。乌克兰危机、中东局势的变化也对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三、小结与思考

张骞两千多年前“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植根于作为亚欧大国的中国与亚欧中心区域先天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的天然的、传统的联系。而在地球另一端,历史上、文化上没有关联的美国,其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只是借用了“丝绸之路”这一世界品牌,内容上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可同日而语。不能否认“新丝绸之路”计划也有发展经济、提高民生、加强互联互通、打通出海口等具有积极作用的内容,但终究具有政治性、排他性,甚至投机性,只是美国联接中亚和南亚区域的外交策略,是源于其对中亚地缘战略的需要,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新丝绸之路”计划还具有封闭性、排他性和针对性,比如“新丝绸之路”计划不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等上合成员国和欧亚经济联盟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包容性和吸引力也都大于“新丝绸之路”,更容易得到本国国内和周边国家的支持。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中国已同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其中,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两国最高领导层已经达成共识,并且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问题,И.А.Макаров, А.К.Соколова, Сопряжение евразийской интеграции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пояса Шелкого Пути: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для России, Вестник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рганизаций, no.2, 2016;А.С.Скриба, Сопряжение ЕАЭС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пояса Шелкого пути: интересы участников и вызавы реализации,Вестник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рганизаций, no.3, 2016.但已初见成效,产生了早期收获。2016年中俄两国贸易终于走出低谷,中方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据2017年1月13日俄新社载,中国海关部署数据显示,2016年,中俄贸易总额达695.2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中国对俄出口额为372.97亿美元,同比增加7.3%;自俄进口额为322.28亿美元,同比减少3.1%。据统计,中国企业近8年对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累计直接投资增长138%,达到257亿美元。卫星通讯社莫斯科2017年1月31日电,欧亚开发银行一体化研究中心报告。因而可以说,与美国的新絲绸之路相比,丝绸之路经济带或更有前景。由于“新丝绸之路计划”也覆盖中亚,三种体制机制在中亚交集,所以,原则上应该说“新丝绸之路计划”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也有合作的空间。但实践中合作的空间、成效不大,由于互信不足,平行、竞争的一面较明显,至今没有出现它与“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正式官方表态。由于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当选美国的新总统,采取美国国内优先、全球战略收缩的政策取向,其竞争对手民主党人希拉里倡议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前景堪忧。特朗普取消TPP和TTIP,会对“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带来什么影响,还有待观察。至于俄罗斯欲参与中巴经济走廊,涉及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关系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1.要防止西方(如美欧日等)挑拨离间,分化瓦解中俄关系,防止反对势力(如印度)误解、误会、误读中国意图。尤其是在目前中俄关系有待继续加强、俄美关系将会改善、中美关系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应顺势而为,乐观其成,不宜反对。

2.要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可以考虑在“一带一路”、上合、金砖以及中俄印三边关系、欧亚经济联盟、南亚经济共同体的框架内,把中巴经济走廊做成“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大欧亚伙伴关系对接合作的试验和示范项目。

3.在“利”和“义”的关系问题上处理好是关键。要寻求各方相同利益、相似利益、相近利益、交叉利益,尽量避免不同利益的负面影响,以达到互利共赢、互让双赢、分工明确、各有获利。欧亚伙伴关系计划中包括欧亚经济联盟,上合,东盟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与“一带一路”多有重合和交叉。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得益彰。不以牺牲和损害对方为前提,共同努力,共同发展,推进亚欧一体化。

4.俄的动机一是取得发言权,二是获得潜在的利益,三是防止“一带一路”建设绕过俄罗斯,应该不是“搅局”“捣乱”,而是“入伙”和“合伙”,加上观察和考察。处理妥当可望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增长点。

5.只要本着市场经济原则,职能和责任相对分工明确,加之中国的资金优势、地缘优势和先发优势,中国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中国应当树立言行一致、义利兼顾、自信而敢于担当的国际形象,提高他国与中国相处的互信度、舒适度,提升中国的“软实力”。项目建设应尽可能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多赢、共同发展,这样才有可持续性和发展前途。

6.判断动机是很难的事情,动机主要取决于各相关方利益定位、在格局中的地位、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等诸因素,并且是对方认定的利益,因此动机是可以分析的,有一定的可测性,但同时由于动机具有主观性、不可测性,因而具有可变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一切都要精心策划,全力经营,以合作为重,未雨绸缪,求大同而存小异,以不变应万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韩海燕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比较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