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课文,打造高效课堂——从《地震中的父与子》谈如何细读文本,优化课堂

2018-11-28 12:18福建省漳州市马铺中心小学何娇凤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11期
关键词:父与子语段文本

福建省漳州市马铺中心小学 何娇凤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说。所以,阅读对于语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从省颁课程看语文课时安排,还是实际的语文教学实施,阅读教学课都占了语文课的大部分,这些都充分说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命脉。

因此,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懂得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懂得读”的能力,即文本细读的能力。下面就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从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取等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优化课堂。

一、确立目标体现“效”

读完《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但只要你再细细品读,就会进一步发现,这些语言描写又与平常大不相同,如:课文中父亲面对三次劝说,不按常理出牌,答非所劝。

面对语言描写这么独特的课文,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呢?

所有老师都知道,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科学、具体、有效,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那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应从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说起。叶圣陶老先生强调“语文是一种工具”,点明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即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因此,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知识发展,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其中的关键是“理解”和“运用”。“理解”是“运用”的基础,并为“运用”服务,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举例来说,《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描写时间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如果从“理解”层面上看,作者无非就是要告诉我们父亲挖掘的时间长,但理解之后,我们还应洞察这句话的文本密妙,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而是要不厌其烦地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样不是很啰嗦吗?另外,再看看这句话使用的标点符号,像这样整句都是时间词的罗列,正常不是该使用顿号吗?为什么作者一改平常使用逗号呢?

有了这些思考后,我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外,更重要的是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这样,教学目标就从“理解语言文字”的层面上升到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层面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也是语言”的教学理念。

二、选取内容侧重“点”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刘仁增老师在《文本细读》这本书里写道:生成教学内容的关键,是教师在实现从静态的平面教材到主体化、动态的“学材”的根本转化时,能否在教学中突出新质——即知识的生长点和能力的渐进点。如果抓准了课文读写的某一点,就可以将课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避免对课文从头到尾的分析,从而把精力全部集中到“例”的局部。如何选取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妨学刘仁增老师,对课文来个“三看”:一看哪个语言秘妙最具个性,也就是说,它最能代表这一篇课文的个性特征,而且这个特征在其他课文中几乎没有见过,具有“这一个”“独一家”的特性。二看哪个语言秘妙最为核心,就是说,这个秘妙本身有统领全文的功能,而且符合学段目标要求,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单元训练重点,达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三看哪个语言秘妙最能迁移,只有把学到的文本秘妙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可教的内容实在不少:一是生字新词,二是内容理解,三是父亲对人们三次“答非所劝”的对话,四是阿曼达对父亲说的含有转述方式的话,五是时间词的罗列,六是故事一波三折,最后一句统领全文的结构方式。如果按“三看”来审视这些知识点,我们不难发现,生字新词,内容理解是常规的学习内容,学生早已习以为常了,故事一波三折,最后一句统领全文的结构方式也并不陌生,而父亲对人们三次“答非所劝”的对话、时间词的罗列以及阿曼达对父亲说的含有转述方式的话,成了这篇文章独有的最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因此,我把这些最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确定为本课教学的“点”,选取了三个重点研读语段。

语段一: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语段二: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语段三: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三、教学策略强化“动”

细读文本,确定了教学内容后,怎样利用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最优化呢?我想,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策略的选择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有所得。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动起来呢?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增值点,进而设计相应的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议一议等训练。如语段一,面对人们的三次劝说,父亲视而不听,答非所劝,如果按常理,父亲应该怎样回答呢?我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对话,最后引导学生将补充的对话与原文进行对比,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在进一步探究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感受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魅力,最终带来的势必是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语段二时,我设置了外貌描写的扩写训练;教学语段三时,我设置了同桌合作再现阿曼达安慰同学情景的对话训练。

如此教学,语言训练扎实深入,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父与子语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父与子
基于语段加标推导和特征核查的TCG分析及接口区分条件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