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有效促进课堂转型—小河中心小学“He韵”课堂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2018-11-28 12:59潘建强倪红琴
名师在线 2018年28期
关键词:载体课题状态

潘建强 倪红琴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通过专题研究与日常实践,我校形成了“包容整合、悦纳开放、灵动生成”的“He韵”课堂价值追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整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课堂向学生开放,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明晰“He韵”课程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我校进一步丰富了“He韵”文化的内涵:小河小学犹如河边生长的一塘荷田,需要“河水”的滋养—教育价值追求浸润下的课程体系;各类营养需要通过荷叶的“融合”—“和合”的教师领导团队,方能孕育出美丽圣洁、和谐生长的“荷花”—具有荷花般气质的学生。小河流水连大江,小河小学应成为“如水般有德行”的学校: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唤醒教师的职业幸福和促进师生生命成长。

在近一年的努力探索中,在专家的高位引领下,我校确立了“He韵”课程的目标:成就“四和”教师,培养特质“荷娃”。“四和”教师即和蔼可亲、和气有礼、和睦互助、和而不同的教师;特质“荷娃”即具有智慧的大脑、健康的体魄、高洁的品德、家国的情怀和优雅的兴趣的学生[1]。

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He韵”课堂特质

围绕学校“He韵”课程目标,我校从研究课到日常课,展开了专题研讨,努力探索“He韵”课堂特质。在上海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的引领下,我校形成了“包容整合、悦纳开放、灵动生成”的“He韵”课堂特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包容整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教学也要善于整合各种资源,为我所用。

(2)悦纳开放:水流必向下,在降低重心中演化出万千气象。课堂教学也要不断降低重心,有向开放,让学生的万千气象展现在课堂上。

(3)灵动生成:水无常形,因机而动,因动而活,从不刻板、僵化。课堂教学也要在目标的指引下灵动地生成。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优化学习活动设计

通过课题研究,我校明白了要有效促进课堂转型,不仅要在“读学生”和“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准把握教学目标;还要优化学习活动设计,努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从“兴趣点”出发设计。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

(2)从“重难点”入手设计。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重心,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教师要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利于他们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3)从“障碍点”突破设计。“障碍点”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拦路虎。一旦学生产生思维定式,认知方面走入死角,就阻碍了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巧妙设问,引领他们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有效开发学生资源

(1)创设情境之激活法。教师在课前预设某种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此时的“奇思妙想”和随口而出的“洋话”均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生成性资源”。由于情景诱发、师生情感距离的贴近,常会有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处理中显出优势,此时的“小成就”可能成为教育、鼓励学生的个体资源。

(2)搭建平台之展示法。课堂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会涌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这时教师可捕捉并利用,也可采用“民主集中”法让小组学生来解决。

(3)走下讲台之巡视法。课堂上教师如果总是高高在上,是无法发现学生资源的,所以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比如在课上教师可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这样教师以“观察员”的角色走下讲台巡访学情,巡访中就会发现易生成的各种资源。

五、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优化学习活动评价

课堂教学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状态,做好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的评价工作,从而真正促进课堂转型[2]。

(1)明确评价内容。我校主要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交流与目标达成三种状态。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参与状态,一看多样性,如师生谈话、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等;二看广泛性,即学生是否很投入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三看深刻性,即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是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2)制订适合的学习状态评价表。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状态进行系统全面观察,制订学习状态评价表,将准备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和达成状态作为学习状态的具体内容,作为六个方面的评价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评价标准。通过对它们的完整考察和对评估标准的全面分析,教师能够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效能的高低做出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

(3)关注全体,综合分析。在评价中应该注意,由于学生学习活动内隐性很强,个体反应和表现差异很大,评价者仅凭肉眼观察和经验推断未必准确;况且学习活动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变化情境中,和教师活动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出彼此。因此,评价时应着重于对学习活动的观察,着重于对多数学生一致状况的观察。

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变革观课评课方式

观课评课既是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十分普及的教育文化。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校进行了专业观课评课的尝试,提升了教师的课堂反思重建能力,为课堂转型提供了保障。

(1)加强研究的聚焦感—研讨之前,由执教者所在的教研组长将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以研究公告的方式告知每一位教师。

(2)增强研究的向心力—说课环节,承办组长系统阐述组内一个阶段内的、有关研究聚焦点的组内实践梳理和总结提升。

(3)关注现场的学习力—评课环节采用“分层评价”,每一位教师在研讨前所作的深度前移思考基础上,针对不同梯队的教师形成不同的侧重评课反馈要求,执教教师评生(学生的所得所失),一般教师评课(课的设计和实效),骨干教师评理(课的理念和重建)。如今反思重建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研究自觉。

结 语

实践证明,扎实的课题研究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课堂转型。我校教师坚信,随着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我校的“He韵”课程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在我校的校园里,师生生命定会如荷花般绽放!

猜你喜欢
载体课题状态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巧设美术课题 传承非遗文化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状态联想
智珠二则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