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蕴含的廉政思想及其启示

2018-11-28 11:13刘凤姣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道德经启示

摘 要:《道德经》是我国最重要的哲学、政治学经典之一 ,内容涉及到修身、治国等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与今天我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相通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道德经》 廉政思想 启示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政治学经典之一,其内容涉及修身、治国、用兵等各方面,全文5000多字,包含了具有重大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思想,包括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是目前史籍中所见到的较早关于廉政的论述。

其廉政思想及其启示主要包括:

1、不可见欲

《道德经》第四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不重视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展示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思想质朴,没有奢侈的物欲。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不乱为、不妄为、不非为。

启示之一:破除贪婪的枷锁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数不胜数,我们总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不能有贪欲,贪欲是无底洞,会给人带来无尽的麻烦和烦恼。每个人特别是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要懂得如何抑制欲望,不奢求过多的财富,不贪图更高的权力,不追求更好的物资享受,我们才能从欲念无底的深渊中得到释放,才能更好的诠释“无欲则刚”的内涵。

启示之二:不乱为、不妄为

作为领导干部,做决策、开展工作最好的境界是“为无为”。一是做到不乱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要“清净无为”,不要左一个运动,又一个政策,朝令夕改,使人民无所适从。二是做到不妄为,既各项决策、各项工作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摸脑袋决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

2、生而不有

《道德经》第十一章: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成为万物之长而不对其加以主宰,这才是奥妙深邃的德行。

启示之一:清正廉洁,不贪不占

领导干部创造和经管的财物很多,但不能公器私用,利用职务之便,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不能巧取豪多,与民争利,将群众财产收入囊中。“生而不有”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境界。综观贪官落马,或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或以权谋私,公私不分,或雁过拔毛,损害群众,都是没有分清楚“生”与“有”的关系。

启示之二:人民中心,造福于民

领导干部有能力,有作为、造福了人民,是党的干部应有的责任,不能因此凌驾于人民之上,不能扰民,更不能辱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人民中心,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党员领导干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3、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喧嚣嘈杂的音乐,让人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滋味不一的美食,让人食不知味;纵情骑马射猎,使人神智狂乱;奇珍异宝,令人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圣人应该只以饱腹为目的,不应该追求声色犬马,应该摒弃物欲的追求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启示之一:擦亮眼睛,保持清醒

要深刻认识到:鲜艳的蘑菇总有剧毒,好看的玫瑰总会带刺,甜言蜜语总是包藏祸心。所以,我们要管好自己的眼,不为五色所迷,让自己眼花缭乱,要擦亮眼睛,分清楚赤橙黄绿,不掉入花花世界的陷阱;要管住自己的耳,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忠言逆耳的直言,少听献媚甜美的假言,做到从善如流,让耳朵听得有品味;要管住自己的嘴,稀奇古怪的东西要少吃,酒要少喝,分清楚哪些不能吃,如公款吃喝不可以,被人请吃当谨慎,防止“病从口入”;管住自己的脚,不出入于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各类私人会所。“物自腐而后虫生”,放纵自己就是自取灭亡;管住自己的心,不贪图稀世珍宝,不放纵自己的各类“雅好”,奇珍异宝、古董字画是围猎干部的好手段,很多干部被拉下马。

启示之二:注重修养,自我约束

領导干部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和生活情操,保持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工作之余,要多学习,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动,要经常教育家人,带头树立良好的家风,要常怀律己之心,时常自我总结,自我审视,自我约束,才能确保自己不为物所迷,不为色所惑,不为音所乱,不为放纵狂,永远保持内心的安宁清净,永保平安。

4、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要展现人的自然质朴的原始本性,减少私心杂念,节制人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启示之一:减少私心,持久发展

人是有私心的,如想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发展等,合理的私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领导干部,不能损害国家的利益,以公谋私,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以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心。领导干部不能任凭私心泛滥,要不断的“少私”,才能持久的发展。

启示之二:节制欲望,示范引领

人是有欲望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讲的就是人的各种需求既欲望。而现在各种腐败问题的根源是欲壑难填,所以在廉政建设中,要引导领导干部克制欲望,多提供精神食粮,让领导干部在高雅的活动中享受精神的愉悦。领导干部的“寡欲”,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5、知足常足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没有什么祸患不知足更大,没有什么过错比贪得无厌更大。因此,知道满足这种知足,就会永远满足了。

启示之一: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感到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春风得意时要感到满足,适可而止,不过分追求地位财富;身处逆境时也要感到满足,感谢生活的磨练,练就自己豁达胸怀。如果不知道满足,过分追求金钱、地位、名誉,会让自己的心无法得到宁静,永远得不到快乐。

启示之二:不知进退,身败名裂

知足与寡欲是不可分割的。老子提出的寡欲对当时贪得无厌的执政者有警醒的意义,对今天的领导干部也不啻当头棒喝。领导干部对自己已经拥有的地位、财富要知足,不要贪欲过重,更不能贪图非分之想。野心家不知足,篡权夺位,结党营私,最终会落得身败名裂。

6、慎终如始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六十三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干事情不能投机取巧,要踏踏实实。做大事情必须从小事做起,细节决定成败。参天大树都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是从泥土筑起,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需从第一步开始。很多人做事情到快要成功时却失败了,只有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永远像开始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就不会有失败,

启示之一:脚踏实地,持续发展

做任何事情都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持续发展。夸夸其谈,投机取巧,则会一事无成。

启示之二:树立目标,求真务实

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把树立远大理想目标与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起来。在实现目标理想的过程中,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急于求成,不寻求捷径,才能成就大事业。

启示之三:始终如一,善始善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很多人做事情在快要成功时却失败了,原因就是不能坚持,或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深入到工作之中;或在过程中不注重细节,导致出现差错;或没有恒心毅力,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导致功败垂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办大事情必须从构成大事的诸多小事动手,注重工作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工作如此,做人做官也是一样的道理。纵观落马的官员,大多是靠自己的品德、能力、本事、干劲和业绩而得到重用和提拔的,为什么却在功成名就、位居高位时被审查?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慎终如始,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忘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滥用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把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满足个人私心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每一个党员干部再次敲响警钟。身为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

《道德经》提出的“不可见欲”、“生而不有”、“去彼取此”、“少私寡欲”、“知足常足”、“慎终如始”等思想,强调做人要注重个人修养,减少私心杂念,节制个人欲望,懂得知足常足,不忘初心,保持心灵的纯洁;做事要以人为本,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成就大事。老子的许多论述与我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敗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为民务实清廉”等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相通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 《道德经》2009.03.17 中国网

作者简介:刘凤姣,女,1966,湖南益阳,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经启示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