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现实思考

2018-11-29 08:38高世佳傅艳蕾
文学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长征路治国大国

高世佳 傅艳蕾

春秋战国是我国治国理念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的出现,统治学说的碰撞,最终谋求的是稳定的社会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引用道家经典语句“治大国若烹小鲜”[1]来解读我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这表明时代虽在变化,但其中的价值仍然能够在时代洗礼下散发魅力,同时也意味着这种治国理念将带给我们诸多现实思考。

一.稳定:“治”与“烹”的相通之处

(一)“治”与“烹”的含义剖析

优秀的治国理念在我国已经绵延传承了几千年,但国家治理并不容易,只有统治者、被统治者和统治手段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治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平与稳定。“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意是指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而后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河上公认为烹饪小鱼不要过多处理,治理国家也不要随便折腾;王弼认为国家的大动作会带来动乱,国家越大,政策越需要稳定;韩非子则认为治理大国若是多次改动政策,只会使得百姓受苦。不管是从哪一个视角去阐释,始终离不开治国目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拥有精英,都值得敬佩,因为每一行都需要智慧。一道美味需要食材、掌勺者、烹任方法的统一,是和谐的状态与稳定的表现。烹饪小鱼,需要主料与配料的搭配,火候与咸淡的恰当,掌勺者经验与耐心的综合。小鱼肉质鲜嫩,不宜猛火和捣鼓,否则再好的食物也只是糟粕。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是一者的缺失导致失衡。

(二)“治”与“烹”的共通在于稳定

“治大国”与“烹小鲜”似乎毫无关联,但实质都是为了追求平衡、和谐、稳定。治之道与烹之道虽属不同领域,但道之魂却贯穿始终。百家学说,老子之道,道之精髓在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天时地利人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才能造就和谐与稳定。

“治大国”与“烹小鲜”虽有大小之辩,但究其实质是道的衍变,所要达到的是稳定。由于需要时间的考验、能力的衡量和实践的检验,所以稳定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实现。厨艺不佳可以通过调整各个环节来提高,社会动乱同样可以通过调整各项事业来稳定。这种调整即改革,因此“治”与“烹”的共通在于稳定,而达到稳定则需要通过改革。

二.改革:“大国”与“小鲜”的共同追求

(一)改革探索的上升期

在改革探索的道路中,我们需要看到中国拥有着13多亿人口、56个民族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小国治理不易,大国治理更需智慧。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促进国内发展的同时,更打开走向世界的大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群众心中扎下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疑问,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却给了这个困惑精彩的答案,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经济发展才能促进国力增强,随着时代进步,思想也需跟上脚步。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但正因这份勇气,中国不断向前迸发。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2014年APEC峰会,2016G20峰会,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这是满满的收获,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轨迹,这个轨迹见证了中国由衰到盛,由弱到强的崛起过程。

(二)改革探索的深水区

中国地大物博,既带来了丰富性,也造就了差异性。“大国”是“小鲜”的集合体,在这广袤土地上的各种差异也导致了我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社会问题日趋复杂。1978年是我国的改革元年,40年来,我们在收获改革红利的同时,也到达了改革的深水区。这是发展成果,也是前进阻力。改革开放虽带来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但在发展道路上运用不恰当的发展方式也使得环境发生剧烈恶化。人们意识到自己被笼罩在穹顶之下,若要生存,则须突破,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在几千年前就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予以阐述。但现代社会的人们却逐渐迷失方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继而带来人际关系紧张。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背后是精神生活的贫瘠与道德世界的滑坡,其中涉及的利益关系纷繁复杂,更是将改革推向了深水区。如何顺利走好改革之路,这离不开中国智慧,而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三)改革探索的长征路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系统总结了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的五大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必经之路。

大国有权威,是解放思想、整体推进、顶层设计、胆子要大。由于地方的多样性使得来自各地的声音纷繁复杂,而中央是集合的体现,将各地声音整合,把利益惠及地方,中央权威使得具有差异的不同地方之间能够不断凝聚和团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小鲜有难处,是实事求是、重点突破、摸着石头过河、步子要稳。改革最大的难处来自地方,利益失衡则需在地方实现平衡,所以只有关注地方实际,破解地方难题,才能上升到中央高度。“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4]改革体现的民生理念承接的正是传统的民本思想。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昨日的长征路是红军为抗日战争而走的,今日的长征路是13多亿人民为改革而走的。今日的长征路,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三.稳定与改革共进: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题中之义

(一)统一是共进的基础

稳定与改革的统一在于道,在于其中的价值。道之价值,首先在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在实践中求索真理,获得规律,并反过来去指导自己的实践。道之价值,其次在于人类社会的道德理念。中华民族璀璨的五千年文明即使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正是因为继承与发展,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契合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尽管时代不同,但其中的价值仍散发光芒,所以稳定与改革的内在统一性实现了两者共进的可能。

(二)稳定与改革共进的实践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回答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的提问“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时称:“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5]不管是治国理政,还是改革实践,人民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深入地方,了解实际,呼应所求就是为了实现让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时,默克尔赞赏中国的建设成就,并询问:“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习主席答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6]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成长壮大,但是改革的真正关注点并不只在于经济总量增加,而是在繁荣的经济景象下切实解决衰败和贫瘠。中国这条大船如何在风雨中实现平稳航行,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使跟随在其周围的每条小鱼都得到自由的呼吸。每个人都需要尊重和关怀,自由平等并不是一个口号,真正的实现还需努力。

(三)稳定与改革共进的经验

关注人民生活是改革焦点,追求社会稳定是改革目的。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改革引起的一系列调整不可避免地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冲击,而追求稳定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融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传统智慧,促改革,谋发展,保稳定。正是基于此,全世界都在见证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稳定与改革共进既是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一种当代解读,也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一大突出成就,还是未来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航标。

猜你喜欢
长征路治国大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重温长征路,童心跟党走
回望长征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多想记住你的脸
追寻长征路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大国气象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