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植根于生活体验当中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2018-11-29 11:20
中学政史地 2018年33期
关键词:礼仪道德与法治法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作为面向学生思想层面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思考核心素养应当植根于何处。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笔者认为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不能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或者说,只有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寻找到生长的坚实土壤。

一、生活素材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知识土壤

由于核心素养是一个终极性的目标,因此,当研究者在思考如何培养核心素养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认为其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对于《道德与法治》而言,知识的学习对应着观点的形成,从而也就呼应着核心素养的培养。知识不应当是空洞的,只有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联系的知识,才能彰显出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学生的社会交往为主题,分为《学习文明礼仪》《协调人际关系》《善于合作竞争》三个单元。很显然,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编写思路,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以支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例如,在“知识礼仪”的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古代礼仪以及其中的称谓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对不同亲属关系的称谓进行分类。

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熟知的称谓,然后再引导学生从亲属关系中的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角度进行分类。最后,再迁移到对尊者的尊称,于是这又与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的君、子、公、夫子、先生等联系起来。基于这些称呼,再探究其内涵。于是,学生就认识到人的称谓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慢慢也就形成了真正基于文化认识的礼仪习惯。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用生活素材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

二、体验过程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过程保证

学生之所以有生活经验,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有着自然体验,而学生在生活中的目的是多元的、体验方式是多样的。因此,他们的体验有时候并不会直接指向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而言,提取学生的生活体验过程或设计一些体验活动是必需的,其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保证。

例如,在《交往礼仪》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教材非常重视家庭礼仪的介绍,其实,学生与父母、长辈的相处是最常见的人际关系,但学生常常会因为关系亲密而忽视家庭礼仪。要强化这一认识,靠说教是没有用的,必须让学生的相关体验成为教学的鲜活素材。

笔者的设计是: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将孩子们在家忽视礼仪的行为拍摄下来发给老师,然后在课上播放。事实证明,只要铺垫到位,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这些不好的行为而过于自卑,而是在观看视频中认识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有忽视家庭礼仪的一面。这也是一个还原学生生活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忽略家庭礼仪的行为被放大,而学生认知中形成的冲击也就被放大。此后就不需要太多的说教,学生也能够在生活中明显注重家庭礼仪。

这种改变,就是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改善的是学生的必备品格,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三、研究学生生活体验是培养核心素养之基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课程要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就必须关注课程特点。实践证明,学生的生活体验对道德、法治观念的深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生活体验为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提供支撑,离开了生活体验,知识是空洞的,核心素养是不可能真正形成的;第二,生活体验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渲染知识,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提升核心素养,是最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需要的;第三,生活体验原本就是核心素养体现的直接场所,虽然说核心素养面向学生的未来,但并不意味着其对学生的当下没有作用,尤其是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形成,往往就体现在学生当下的生活当中。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生活素材,关注学生体验,这样才可以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礼仪道德与法治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筷子礼仪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礼仪篇(下)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