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11-29 17:04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桥小学王晓燕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17期
关键词:陶行知教授笔者

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桥小学 王晓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主张恰恰符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的素质教育。会议提出: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而笔者认为,这归根到底就在于一个“活”字,且看陶行知如何将“活”融入他的教学思想中。

一、活着学:教学做合一

犹记得陶行知说过让笔者一直铭感于心的一句话:“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知识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然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陶行知先生一直在倡导在做中教,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教与学应该相融。笔者认为这就是“活着学”。笔者所教授的语文科目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也不是一种技巧的训练。要知道,语文千变万化,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个标点符号,也能代表多种语气、多种情感,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个词语,也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语文学科是知识、技巧、生活的种种融合,这是一门最简单也最复杂、最好学也最难学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在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要“活着学”,用陶老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教学做合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将我们的眼界拓宽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社会现象,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来进行语文教学设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笔者常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又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以此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征。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秋游》时,我就让学生在预习中去收集秋天的足迹。因为在教授《秋游》这篇课文时已经转入秋季了,即使课文中出现了“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这样远离城市孩子生活的句子,学生在亲身接触大自然之后自然会对文中的句子产生理解。而经过学生“步入大自然”这个预习阶段,我再在教授过程中播放与课文相配的图片短片来帮助学生朗读、理解、记忆,最后在教授完这一课时后,我还让学生将他所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并且在课后用美丽的语言将其描绘下来。这样,语文课不仅将学生、书本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把大自然作为学生现成的老师。最后的说话练笔则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去拆除学校的围墙,进一步沟通学校与全社会的生活联系,“如同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们能任意翱翔”,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让“整个中国是我们的学校,更扩大一些,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的学校”。

二、学着活:创造教育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创造之神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教育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句话一直让笔者深深思虑。所有搞教育的人都知道,现在已经不提倡灌溉似的教育,而是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陶老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大抵就是笔者所说的“学着活”了。在教授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都应在教师的考虑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一些后进生,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真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不断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动机,帮他们树立起成功的意识,最终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秋游》中,笔者首先从文本出发,不断引导学生去读,领会孩子们在草地上打滚、唱歌的快乐,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在草地上,小朋友们还会干什么呢?并且配上一定的动作,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来说话,之后脱离文本,引导学生说说下课之后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最后笔者再让学生挣脱文本、教师的束缚,充分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来练习说话,在这样逐步递进、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将小朋友的眼睛、头脑、嘴巴、双手、空间和时间都解放出来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活的思想应该贯穿始终。教师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创新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知行合一等教学理论思想已广泛进入理论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过程中,而且得到了深刻的阐述以及务实的应用。然而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笔者认为在诸多教学理论中,有一根隐含的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一个“活”字,这也是陶老先生经常挂在嘴上的“活”,而这个“活”字是教育理论的核心所在。正如陶老先生所言:“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能够学,要从生活中去学,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学。我们要能够教,教要教的其所,要有整个的教育。”

猜你喜欢
陶行知教授笔者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老师,别走……
陶行知教育名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