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使用中常见问题及应对建议

2018-11-29 09:07董一红
中国德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与法治法治

教学应该抓住根本,教学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和展示教师风采,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而舍本逐末、弃教材于不顾,要克服随意性,要处理好“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与“补充教材、开发资源”关系。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使用以来,对于能驾轻就孰地使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该学科骨干教师来说,本学科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早已烂熟于心,法治意识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等新的学科特质也已了然于心。然而一年多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市级优课评比和教学研讨磨课活动中,这些问题尤其凸显,针对这些新问题,笔者探寻其原因,尝试应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问题一:教学目标把握不准

笔者走进课堂参与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这一课的研讨时,学校的研课团队和教师已经集体备课、试教过三次了,在教学“大家一起欢乐多”板块的时候,教师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在校一起玩,很开心;玩耍守规则,更快乐。通过这三个教学环节,在认知层面,他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交流、体验等活动认识到同学在学校一起玩是快乐的,认识到遵守规则能使大家更快乐”,教者强调了规则在愉快玩耍时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友善、讲文明、会合作等方面;强调的是学校生活层面,忽略了教材暗含的家庭、社区生活层面。

原因分析:

1.对教材解读不细致

从“在校一起玩,很开心”这个环节,教者引导学生“回忆在学校和伙伴一起玩耍的经历,感受一起玩是一件开心的事”可以看出,教者忽视了本课教材第1页中的“星期天,我和李育林、王浩宇一起玩捉迷藏,我们都很开心”这句话。这句话中,“星期天”这个词暗示我们:愉快玩耍,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者还要引导孩子回忆校外生活,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要学会融入群体,愉快玩耍。

2.对学生需求和实际了解不够

这个学科的教师很多是兼职教师,往往对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关注不够、思考不透。影响孩子们愉快玩耍、友好相处的因素,难道只是规则意识的缺乏吗?显然不是。记得有一个课间,两个孩子正准备一起踢毽子,其中一个说:“死胖子,让我先来!”那个稍胖一些的孩子立刻生气了,游戏玩不下去了。可见,友善的举止、相互间的包容等都是影响孩子和谐相处、快乐玩耍的因素。只有找准了学生的起点和生长点,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惯性认识在作祟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的内容和之前使用的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游戏快乐多”的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涉及到了玩耍时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所不同的是,关于“怎样才能愉快地一起玩”“游戏快乐多”中主要讲的就是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涉及的因素则更多。尤其该教师曾执教“游戏快乐多”在优课评比中获得佳绩,遵守规则对一起玩的重要性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惯性认识影响了对“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这一课的解读。

应对措施:

1.多层次研读教材内涵

统编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较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图文更简洁,有时一课就是几张图加几十个字,但是内涵更豐富,解读空间更大,这就需要仔细研读,克服单一思维。有时候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就分别表示一个层面的意思。有时候一个话题下面有几处图文,每一处图文,就分别表示一个层面的意思,如在本课教材的第2页,话题“我发现一起玩可以……”引导思考一起玩的好处;“又学了一种折纸方法!”这处图文告诉我们一起玩可以互相学习;“多亏刘明拉着我!”这处图文告诉我们一起玩还能学会与人相处之道,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好处还有很多。由于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比《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强调生活智慧的学习和行为方法的指导,因此,在生活智慧和行为引领板块,有时候仅仅是简洁的一处图文,就会有丰富的多层内涵。仔细研读教材,克服教材研读的单一思维,就能充分挖掘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得到更多行为方法的指导,获得更多智慧的启迪,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2.多渠道了解学生需要

说到研读学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根据孩子们的言行作出一定的判断。作为这课的执教教师,我们首先可以自问:培养孩子愉快地与人相处的情感和能力,我们需要解决他们目前存在的哪些问题?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获得生长?这是我们研读学生常用的方法。除此以外,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所不同的是,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每一课增加了“为什么编写这一课?”板块,这个板块围绕编写原因对一线教师进行了采访调研。在“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这一课中,围绕“为什么编写这一课?”一线教师是这样说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社会性发展的程度还不高,在与人交往时容易表现出霸道、自私、胆怯、不懂礼貌、不讲文明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教会他们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和基本的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使学生能与他人更好地相处。”这段话道出了当前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共性。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教学用书》是我们研读学生、把握学生特点的又一渠道,对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准确把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3.努力突破思维定势

曾经的经验,特别是曾经的成功经验或多或少会影响今天的思维和认识,更何况人有惰性,看了课题,有时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两课内容和目标差不多。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使用,要善于跳出使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时的惯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用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教材、定位教学目标。在“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的第3页,教学“为什么玩不下去了”这个板块,教材围绕“怎样才能玩下去呢”这一话题,启发大家思考、寻找方法,从教师的板书可以看出,他抓住了“守规则”“不怕输”这样两个层面,却忽视了第4页人物的“别挡着我!”祈使句以及画面人物表情所透露出的不友善,忽视了“讲文明”在一起玩耍时的重要性。教师只有跳出惯性思维,潜心审读新教材,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仔细研读教材、研读学生之后,教师调整了教学目标,把“教会学生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和基本的与人交往的技巧,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纳入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问题二:教学重点被“亮点”追求所排挤

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为例。该教材的核心教师方丽敏曾这样介绍:“教室里面有点儿吵”这个板块,目的是让孩子发现我们教室里哪些时候有点吵。这是下面“做个小小调音师”的基础,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然而,对于这一板块的教学,教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新朋友

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小精灵图片,配音: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轻轻”,是声音世界的一个小精灵。)

今天,轻轻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是哪儿呢?听完了这首歌,你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奇妙的声音世界》)

二、对比谈感受

1.猜声音

轻轻带我们走进了声音的世界,下面我们来做猜声音的游戏,好不好?小朋友可要静静地听哟!

(分别播放,流水声、雷雨声、鸟叫声、虫鸣声、蛙叫声,学生依次猜一猜是什么声音。)

2.谈感受

我们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声音美妙、动听、有趣)

大家再听,这后面藏着什么样的声音呢?小朋友们想不想听一听?(播放:吵闹声)

听了这样的声音,你又有什么感受?(太难听了,太吵了!)

你还在哪儿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3.明知识

小朋友们,像这样嘈杂、刺耳的声音就叫噪音。(出示噪音图标)

遇到噪音,我还有个招牌动作呢,小朋友和我一起做一做(嘘)(配音)

出示课题:我们小点儿声(齐读)

不难看出,教师绕了一大圈才回到主题,对“寻找班级生活中出现的吵闹声音,体会嘈杂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这一教学目标却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原因分析:

在优课评比和教学研讨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我指出了教师存在的问题后,询问其这样设计的缘由。教师说:“我总觉得完全依照教材,跟别人比起来,就没有亮点了。”教师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反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十几年前编写的,教材与学生生活存在差距和矛盾,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扬弃,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重构,渐渐养成重构教材、开发教材的习惯,甚至还未对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仔细研读、深入理解,就习惯性地大动干戈。加之上比赛课、展示课追求“亮点”的功利思想影响,教师往往把《道德与法治》教材抛在一旁,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命,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忽视了对教学重点的精准把握,心中只有对所谓“亮点”的追求,走偏就在所难免了。

应对措施:让教学返璞归真

教学应该抓住根本,教学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和展示教师风采,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而舍本逐末、弃教材于不顾,要克服随意性,要处理好“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与“补充教材、開发资源”关系。首先,研读教材,理解教材,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其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补充教材,但不可本末倒置。

于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作了如下调整:

1.导入新课:播放教室里的吵闹声。

2.畅谈感受:体会吵闹的环境带来的不舒服的感受。

3.链接生活:发现我们班级哪些时候也有这样的吵闹声?校园里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这样的吵闹声呢?(教室、操场、走廊、食堂……)

4.寻找原因:这些地方为什么有时会比较吵呢?((1)不守纪律——老师不在的时候,大家都在说话;(2)自己无意识——越说越带劲,不知不觉自己声音就大了;(3)环境嘈杂——周围很吵,我不大声点,别人就听不到我的声音了。……)

5.揭示课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我们小点儿声!)今天我们就来学做小小调音师。

这样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每一次体验、每一次交流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当然,有的时候,在教学中确实需要对教材中提供的活动作调整,开发新的资源。如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在“还是排队好”板块,教材呈现的是一个体验活动:互相争抢新本子的混乱场面和有序、安静、讲文明地排队领取新本子的场景形成对比,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认同排队的意义。然而现实是,二年级的学生,很可能在一年级时就已经养成了排队有序领本子的习惯,这样的体验活动,对有的班级学生来说,很可能就无法达到对比体验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策略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选择,一定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准确把握住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对教材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丰富。

问题三:年段教学内容的“度”把握不准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使用,教师们的教学内容在“度”的把握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趋低趋易。没有抓住孩子学习的起点,如一年级上册第4课“上学路上”,不少教师在“红灯停、绿灯行”的知晓上耗费大量时间,却不知这一浅显的知识点,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知晓,这一课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此,显然不够。二是趋高趋难。一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中“升国旗了”板块呈现了国旗、国徽、国歌,而在二年级上册第3课“欢欢喜喜迎国庆”中,这些国家象征及标志又一次出现,在五年级的教材中,有“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我们神圣的国土》《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中国有了共产党》《抗战胜利 人民解放》……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学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度的把握上,教师一不小心就会拔高、加深难度。

原因分析:

1.教师备课时存在想当然的心理。看到“上学路上”一文中“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儿歌时,不加思索地把重点、难点落在前面或者是平均使用力气,对学生的已有认知缺乏调查,对学生学习的起点没有关注。

2.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震撼效果。看到国旗、国徽、国歌,认为如果增加很多动人的历史知识和故事,在情感上能起到震撼的效果,却没有注意到该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学习的基础,教师眼里只有本课教材,却忽视本年级的核心主题,忽视了对多个年段内容、要求进行对比,以整体把握。

应对措施:

1.关注学生已有起点

克服教学中的趋低想象,最有效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南通高师附小的帅宁华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的这一课前,向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园关于交通信号灯的教学内容,再跟一年级学生聊一聊这个话题,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唱出了这样的儿歌。于是,帅宁华老师在学生已有起点上,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

师: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是这么说的(出示法律条文):“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也就是我们又知道了“红灯停绿灯行”是国家法律规定的。

这样的设计,较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更突显了《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法治意识培养的新特点。

环节二

师:看,前面的十字路口还有这样的标志(课件出示:人行横道),有人认识它吗?绿灯亮了,我们应该怎样从斑马线上走过呢?(强调左看看,右看看)

师生一起模拟练习左看看,右看看过马路的情景。

合作学习:想想自己走斑马线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先向左看,再向右看呢?讲给小组内小朋友听,并准备向全班小朋友介紹。

师小结:从斑马线上过马路先遇见左边来的车,后遇见右边来的车。所以要先多看看左边、再多看看右边。

帅宁华老师的教学没有在“红灯停、绿灯行”这一学生已知的知识点上进行简单的行为训练,而是在已有起点上,把教学重点放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上,放在过路口时要注意躲避左右来往车辆,并且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该课在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课评比和江苏省法治教育优课评比中均获一等奖第一名。

2.关注教材核心主题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较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相同的是沿循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不同的是,每一册的核心主题更鲜明,就一、二年级来说,四册的核心主题分别为:适应新生活、养成好习惯、奠基公共意识、追求创造性生活。一年级上册的“适应新生活”这一核心主题,启迪我们:“校园的号令”一课重点应该落在“听到升国旗的号令,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适应小学生活的行为规范养成上。因此,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国旗、国徽、国歌这些国家象征,知道我国的国旗、国歌是什么,并尝试学唱国歌即可。而二年级上册的核心主题是“奠基公共意识”,这一核心主题提醒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欢欢喜喜迎国庆”这一课,要“了解这些国家象征的意义;了解国庆常识,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了解创造新中国的不易,热爱革命领袖;感受各行各业劳动者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付出的努力,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教师在制定教育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对每册的核心主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对不同年级目标、梯度、难度的把握会有帮助。

问题四:课时内容划分随意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由以下四个板块组成:“还是排队好”“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样排队好”和副版绘本教材《守规则,懂礼让》。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在学习了第一板块“还是排队好”,体会了排队重要性之后,有一半的教师这样处理:先学习绘本《守规则,懂礼让》,然后再学习“怎样排队好”板块;还有一半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怎样排队好”板块,了解排队的规则,再学习绘本《守规则,懂礼让》。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真的可以这样随意吗?

原因分析:教材本身的逻辑性被忽视

对于这个问题,参加本次同课异构的十位教师中,有一人曾思考过:教材的四个板块,似乎是有递进的逻辑关系的。其他所有教师表示:我喜欢哪个板块,我就选择哪个板块的内容进行展示。可见,有相当多的教师没有研究教材逻辑性的习惯。在2011年江苏省首届基本功大赛中,针对来自各市的优秀参赛选手的模拟课堂,常州市教研员、特级教师戴慧曾这样指出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逻辑结构把握不准。“我的好习惯”一课的逻辑结构是:什么是习惯?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与此相对应的教学结构是:联系生活,感知“习惯”;体悟升华,认同意义;回归生活,培养“习惯”。《道德与法治》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一样,也有其编写的逻辑性,教师也必须研究其逻辑性。对教材逻辑性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找到科学的教学结构。然而,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应对措施:

把准教材逻辑,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一堂课的成败、教学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是否理清教材的逻辑结构、是否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因而这也是驾驭教材的关键所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教师、杭州市教研室的方丽敏老师,在江苏省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培训会上是这样介绍的:副版教材,有独立目标,有隶属目标。独立目标,是指有一部分副版教材的教学目标是独立在主教材之外的,其中有的是主教材的平行补充,有的是主教材的递进深化。“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主教材讲了排队的意义、哪些地方需要排队、怎样排好队,副版教材《守规则,懂礼让》,是在主教材之外有独立教学目标的,它是主教材的递进和深化,我们这个社会,不仅要守规则,还要懂礼让;前者是社会情感,后者是生活智慧。根据方老师这样的介绍,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了解排队规则是前提,守规则是基础,懂礼让、讲生活智慧是升华。副版教材“懂得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讲究礼让”的教学,应该在“怎样排好队”这个板块的教学之后。

因此,只有准确把握了教材的逻辑性,才能找到合理的教学结构,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建议教师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与特点,确定好教学重点、难点,再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恰当的学习形式,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董一红,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与法治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