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儿

2018-11-30 14:40邹欣怡
青少年日记 2018年9期
关键词:鸭汤老鸭竹筒

□邹欣怡

1月2日 晴

坐在回家的车上,凛冽的寒风穿过开着八分的车窗,对着我白嫩的脸就是一耳刮子,还没来得及疼,拔凉拔凉的空气就直直从颈部灌入高领羊毛衫里,与我的胸腹部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晚到的冬果然还是严冬,比往年更是冷到了极点,也许还在为三次入冬失败生闷气吧。新年就被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吹来了。

每一年的新开始,即使温度都能化作冰锥深深扎入血动脉,母亲也总不愿放弃自己掌厨的机会,竹筒饭和与此相配的虎尾轮炖老鸭汤是母亲的绝活。每年过节都有竹筒饭,记忆里的乡味是夹着竹叶味的清新米饭香。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竹筒饭和老鸭汤成了我的一块心头肉,像是散着粉红泡泡的暗恋秘密,葬在内心最深处,那个味道永远也忘不了。我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吃过母亲做的竹筒饭的人,必定在血液里留下了它的烙印,此后他人做的竹筒饭都入不了眼。

做竹筒饭的流程并不复杂,但却每一步都融进了母亲的心血。母亲说这有她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直接在田地里拨麦穗,就地取材将饭放进竹筒中,盖好,扔进火炭堆里,不一会儿就会有香甜的米饭可吃。所以母亲说做竹筒饭要自己做才有意思。

竹筒是大伯给的,是在老家的后山竹林取的老竹。每次过年母亲总是请大伯捎来新鲜的竹筒,以保证每碗竹筒饭都透着新鲜味儿。大伯拿来的竹筒是粗糙的,上面的竹刺会扎人。被扎过一次的我看到它,手中的血就好像冻住了,一阵生疼。可一切在母亲的手中似乎都格外轻松,三下五除二就把竹筒改造得光滑透亮。

最重要的是竹筒饭中放的配料。《舌尖上的中国》讲道:“煮食材的水是一道菜的灵魂。”所以水要用华安的泉水,菜是母亲种在院子里的芹菜。我总是想放些香肠丁,可母亲说不是纯大自然给予的掺杂进去味道会失去原本的魅力。母亲忙着,我在旁边帮着小忙。母亲把食材按比例一股脑地放入竹筒里,等待米饭煮熟的时候。开始准备老鸭汤。老鸭的羽毛是极为杂乱的,于我来说,拔鸭毛是个艰巨的任务。母亲的动作却是一气呵成,开水一浇,老鸭一浸,手腕一抖,将其捞出。毛就自个儿脱落,听话极了。将打理好的老鸭放入电饭煲中,倒入水,淹没老鸭三厘米最宜,加入几根虎尾轮添味。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等待了。

最后粒粒晶莹的大糯米,和着芹菜丁、玉米粒,从热气腾腾的蒸笼里出来。母亲把盆盖在竹筒上,麻利地一翻,饭一股脑地任由惯力倾泻而出,金黄的香气瞬间弥漫,渗入五脏,一日车上的奔波劳累清除得一干二净。老鸭汤是熬了一天的汤底,取的是本地可见的虎尾轮,中药味有一点,但更多的是清甜。虽说是老鸭,但经过一天的熬制也是入口即化。最爱的还是鸭汤中的鸭血,柔软中带着劲道。

三下五除二,我风卷残云般咽下了最后一口饭,口齿留香。我说不出它是什么味道,只是鼻子会记得,那股热腾腾的淡淡的中药味;只是舌头会记得,饭粒的劲道,鸭汤的清甜;只是胃和心会记得,那暖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路惊喜》说:“过年就是和你爱的人在一起,过年就是忘记过去一年的烦恼,过年就是期待新的一年会更美好。”我想是的,在注满母亲努力的竹筒饭面前,总会有满得溢出来的温暖的年味儿和爱,浓浓的,很贴心。

猜你喜欢
鸭汤老鸭竹筒
椰奶饭
“老鸭集”餐饮创新商业模式
手心总出汗喝点老鸭汤
做竹筒小台灯
拜鹅
鱼鸭汤
送汤
丑老鸭
清风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