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探索

2018-11-30 18:07江苏南京市建邺路小学王燕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创设笔者情境

江苏南京市建邺路小学 王燕燕

“生成课堂”,就是促进师生积极而有意义生长的课堂,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积极实践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参与、体验各种活动,从活动中探索新的知识,感悟学习的情趣,点燃智慧的火花,发展思维、交往和学习的能力。生成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教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认知、探究、收获,通过学习掌握方法,丰富经验,建构新经验,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一、创设情境,生成新的情感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等诸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展开。在课堂中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够吸引住学生们的目光,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习的主体——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抓住时机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进入课文情境中。笔者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就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进行再创造。学生们通过学习对战士们充满着深深的敬佩之情,笔者适时地让学生来扮演解放军官兵,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们理解战士们的乐观勇敢。笔者让学生们扮演解放军战士跳入洪水之中,组成一道道人墙,适时地问学生们:“狂风呼啸怕不怕?(不怕)那是在为我们(呐喊)。暴雨倾盆怕不怕?(不怕)那是在为我们(助威)。巨浪滔天怕不怕?(不怕)那是在为我们(加油)。英勇的战士们,让我们一起高喊:“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样的表演让师生进入了战斗的情境中,大家都热血沸腾。

接着笔者出示了一组官兵们因气温过高,缺水而中暑、受伤的数据。一边听着《为了谁》这首歌的伴奏,一边读着这些数据,学生们更加感动,此时,笔者趁机引导学生们对这些铮铮铁汉们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谢谢你们在抗洪救灾中挽救了无数个无辜的生命!你们就像那天上的太阳,为黑暗中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在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永远勇敢地冲在最前面,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大江不仅会记住1998年的夏天,还会记住你们的积极和乐观,英勇与顽强。”还有的学生说:“在洪水快要冲垮大堤时,是你们扛来沙包,冲向大堤,挡住裹挟着狂风暴雨的滔天巨浪;为了保护群众和大堤,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阻挡一阵阵险恶的风浪,而你们的身体却伤痕累累;当灾区被围困的群众焦急地等待救援时,是你们不顾疲惫和饥饿,驾着冲锋舟劈波斩浪,一趟又一趟地将人民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你们就是保卫人民群众的血肉长城!”……学生们有感而发,激情澎湃,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让学生与作者、与课文中的英雄人物产生了心灵的碰撞,学生们感动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一刻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合作分享,生成新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时,教师要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真诚地尊重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教学行为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在一次歇后语练习课上,笔者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搜集和歇后语有关的资料,充分发挥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上,学生们有的准备给大家猜歇后语;有的准备说歇后语故事;有的准备说相声“能说会道”;有的准备了“挑战自我”竞赛题……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笔者采用同质分组的方法,把准备相同材料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再由各组进行汇报。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小脸兴奋得通红通红。

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学生倍感学习中带来的无穷乐趣,教室里也常常洋溢着欢声笑语。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天性得到了释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才华得到了展示,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生成的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以学生活动为主,努力把“讲台上的学习”变为“课桌上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生成课堂”的各项经历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感受幸福的生长,实现自我的超越。

三、边教边思,生成新的问题

语文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切入,找出抓手,指向目标。语文课上的资料拓展、课件制作、教学目标确定等都要立足文本。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概括段意的方法,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教师在语文课上还要注重“讲练结合”,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之前,笔者用心备课,资料的拓展、课件的制作、教学目标的确定等,都做到了立足文本,为了学生,凸显语文味。课堂上笔者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用感情朗读,充满活力,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笔者教学《大江保卫战》这课时,学生学完“大堤抢险”这段群体的描写后,又学习了“铁汉本色”个体的特写,接着笔者让学生比较第2和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们明白: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体的特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样的描写才能全面具体地体现子弟兵的英雄气概。那么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只让学生认识就够了吗?这显然不够。

课后,笔者通过不断总结和反思,也生成了新的问题:一是时间把握得还不准,面对训练点多、容量大的课文,该如何取舍,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更好地融合,还需进一步思考学习;二是关于点面结合的方法不能一带而过,不能只让学生知其然,还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要总结提炼写法。要告诉学生们:面的描写通常用各种句式和修辞写出气势,而点的描写通常通过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刻画。学习了写法后,还要进行练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训练真正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发现了问题,就要努力地去解决。课后,笔者又找时间细心为学生们提炼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并要学生们仔细观察学校开展的体育竞赛,抓住群体描写和典型人物,写一篇通讯稿,以读写结合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处理好“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关系,还要用心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智慧,修正自己的不足,摸索教学的规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生成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们不断地展开探究,使教学真正成为高效互动的过程。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得到发展,这样的“生成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猜你喜欢
创设笔者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老师,别走……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