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 文本 语文
——言意结合之阅读教学例谈

2018-11-30 18:42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张文扬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彩塑莫高窟言语

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 张文扬 吴 茜

《莫高窟》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生动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读者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莫高窟的瑰丽和辉煌令人震撼,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又实地探访了莫高窟以后,设计教学如下:

一、得意而忘言:《莫高窟》是一个意象

首先运用音乐导入新课,然后直接切入第4自然段,先引用王元箓发现藏经洞的历史故事,再出示“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和一段鲜活的史实,用准确的数字让学生感受到文物损失数量之多。

“莫高窟的彩塑、壁画保护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今莫高窟每天仅能接待游客6000人,每人仅能参观轮流开放的大小洞窟各4个。更多的人只能通过图片来欣赏了。”通过这样的过渡引导学习2、3自然段,以发现彩塑、壁画的特点。

最后出示大量资料图片,告诉学生:山体松动、风雨沙蚀皆成害,而日益增长的游客也对莫高窟的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逐个擦去板书“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 “文物众多的藏经洞”,孩子们惋惜难过得快哭了。此时出示针对不同语用目标的两个小练笔供学生选择:

1.关于莫高窟,你想说些什么?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把真情实感写具体。

2.如果你是导游,会在前往莫高窟的游览车上怎样简洁地为游客介绍呢?用总分结构写一则导游词,抓住特点写清楚。

这样的教学设计以情感为主要线索,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引用文本以外的资料、图片和教师的体验上,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只从大量资料和教师的语言中浮光掠影地了解到莫高窟的宏伟瑰丽以及令人心痛的历史。这种浅尝辄止的教学,丢掉了语文课的基本属性。语文课姓“语”,不仅要读懂语言之“意”,更要发现语言之“形”;教师应当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文本语言形式的特点,感悟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达成想要表达的意图,这才是语文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将第一次试教的偏失概括为——得意而忘言:情感为始,感悟国宝之殇。

二、由意而及言:《莫高窟》是一个文本

反思后仔细研读文本,从“莫高窟”走向《莫高窟》,完成了第二稿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指向习作:有条理地介绍一个事物。以“作者是如何具体介绍莫高窟,让我们相信,她不但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而且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呢?”为核心问题,整节课始终贯穿着对写作思路的揣摩。

首先引导学生浏览第2自然段后找出最能体现彩塑数量的词句,从而体会运用数字说明数量的写法。启发思考为什么只选取这几尊彩塑做例子,总结出构段特点并用表格概括:先总写事物的特点,然后抓住特点,选取几个最能体现特点的例子来分写,最后再说一说感受。接着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进一步感悟作者抓住特点选取典型例子表现壁画宏伟瑰丽的写法。课后的仿写作业是 “学用抓住事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选取典型,有条理地介绍一个事物。”

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指向习作教学的目标,把《莫高窟》整个文本当成了学习介绍一个事物的范文,缺乏语文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提炼文本的结构,不感知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显得矫枉过正、顾此失彼。要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质变,只停留在对文本结构的感知与理解,不经历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体悟与练习,是做不到的。只发现了语言之形,没有能够品味表达之妙,内化表达之法,并不足以完成言语范式在语用层次上的高水平的正向迁移。因此,将第二次试教定位为——由意而及言:理趣为先,提炼写作结构。

三、言意相共生:《莫高窟》是一节语文课

言意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也是决定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通道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思想、情感等;所谓“言”,是指文本的语言形式,既关注构词、构句、构段的结构,又关注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素材。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应引导学生在语言现象中既要“入乎其内”得意,又要“出乎其外”得言,以求“言意兼得”。从意到言,从言到意,完成语言文字运用的顺利转换与生成。只有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体会表达之妙,形式与内容并重,才能实现自如地迁移和运用,完成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转化。

三见《莫高窟》,成了一节有着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在反复诵读、品味文本、精心指点的过程中,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文在写法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感悟文本深层的言语结构的过程中把文本内在的言语图式概括为“先简介数量,再详写特点,最后发出感叹”。文本语言也很有特色,通过看图迅速判断彩塑的活动设计和不同形式的朗读,发现了四字词语的准确生动精妙、排比句表达效果强烈。与此同时,通过观赏图片、配上音乐,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仿佛进入了神奇瑰丽的佛国殿堂,感受到了灿烂辉煌的艺术世界;通过对藏经洞内大量珍贵文物去向的探究,达到师生情感体验的共鸣。最后出示仿写要求:“《莫高窟》一课中,作者先简介数量,再详写特点,最后发出感叹,把彩塑和壁画的特点写得很具体。你能模仿这样的写法,将我们家乡扬州的个园写具体吗?”把体悟到的言语图示导向了运用。

这样的教学设计,做到了言意之间的互相融通。而学生正是在对言语形式与内容、情感的反复体悟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揣摩写法、体会妙处,既充分感受到了莫高窟的灿烂辉煌,又学会了作者组织言语结构的方法,领悟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妙处,最后达成了举一反三的正向迁移,获取言语之经验,内化表达之技能,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最终成就的是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同步发展。因此,将第三稿定位为——言意相共生:互相融通,习得关键能力。

在不断否定又不断寻找的过程中,莫高窟从一个情感的意象,转为一个具体的文本,再成为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也从“得意而忘言”到“由意而及言”,最终“言意相共生”。这不正是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吗?♪

猜你喜欢
彩塑莫高窟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泥彩塑:天地之美
莫高窟第95窟水月观音图为西夏考
莫高窟,走过千年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莫高窟里看藻井
关于冬天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
浅谈云南筇竹寺彩塑
浅谈晋祠圣母殿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