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练习题

2018-11-30 02:44许桂香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8年7期
关键词:材料

许桂香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5.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9.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間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0.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11.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12.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3.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都实时禀报皇帝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15.《景德镇陶录》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8.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19.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20.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21.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22.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23.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2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7.《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内庭诸司……悉隶三司。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B.皇权进一步被削弱

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

D.宋代完善了唐制

28.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人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可见其( )

A.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B.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

C.关注商业流通D.提出农商皆本

29.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D.怀念先贤,光大儒学

30.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1.《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2.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33.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經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34.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执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35.唐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36.宋代以都城东京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37.《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38.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39.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十二、十三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人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整体的说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宋元时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40.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一做法( )

A.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造成了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41.宋代在地方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代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42.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该思想家可能是( )

A.孟子B.董仲舒C.王阳明D.顾炎武

43.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人心”。这反映了( )

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宋朝给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

44.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方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从中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45.宋真宗时期,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群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时期,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 )

A.变革政府职能B.维护市场稳定

C.控制城市规模D.防止贫富分化

46.“因念圣人……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孟子格物致知的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7.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48.宋人赵彦卫说,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世家大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闾阎富室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与上述现象出现相关的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八股取士的影响

C.程朱理学的盛行D.妇女地位的提高

49.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識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50.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唯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风俗画的流行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理学的影响D.中央集权的加强

51.有这样一批文人,他们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

A.南戏B.元曲C.昆曲D.京剧

52.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知”是代理、兼任的意思,这些长官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53.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54.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55.宋代黄翰说,世间交易,未有不前期借款以为定者。宋代巨商陈泰说,每岁出绢本钱,贷崇仁、乐安、金溪诸绩户,达于吉之属邑,各有驵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如是久矣。这体现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衰退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市坊界限被打破D.商业资本的活跃

56.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體,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天理

57.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58.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9.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6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安人郑允桓的未婚妻郭氏,名宜娘,自幼贤淑。郑允桓前往安南(越南),无法回来,写信回来请郭氏改嫁。郭氏日:“夫纵不返,终为郑家妇。”遂入门,躬绩养老姑。郑允桓最后病殁于安南。“允(桓)子归,宜娘抚之。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

——据[清]《泉州府志》

材料二 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通奸罪,一律活焚。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以满足生理需求为理由进行申诉。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她不但逃过了惩罚,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责,从此作了修改。

——据《十日谈》

从两则材料中提炼出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元仁宗通过核实土地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

6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62.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材料二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1)据材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2)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6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則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6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订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对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进行评价时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65.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6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67.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6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破”。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目的。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A 6.A 7.C 8.A 9.A 10.D 11.B 12.B

13.B 14.A 15.D 16.B 17.A 18.B 19.D 20.D 21.C 22.A 23.C24.C 25.D 26.D 27.A 28.C 29.B 30.C 31.A 32.D 33.C 34.C35.D 36.D 37.D 38.A 39.B 40.A 41.D 42.C 43.A 44.C 45.B46.A 47.C 48.A 49.D 50.C 51.B 52.A 53.B 54.A 55.D 56.C57.B 58.B

59.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業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60.(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挥儒家思想作用;通过考试(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注重实用性。

(2)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增加了政府收入;加重了人民负担。

6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强调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62.(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63.(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64.(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去考察。

65.(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66.(1)问题:政府要不要“理财”。

实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触犯哪部分人的利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67.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68.(1)孟子态度:农商平等;商鞅态度: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猜你喜欢
材料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DIY手工风铃
材料
如“黑洞”般神奇的超黑材料
摇摇鹅
章鱼
热闹的小蜜蜂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