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提高学生图形的感悟

2018-12-01 10:20蒲峥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蒲峥

摘 要:小学数学的任课要求中,明确地提出了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图形感知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几何理解能力,怎样用简单的图形增加学生的感悟,让学生逐步提升对于空间、平面的转换,这是现在教师应该在数学课程上进行认真思考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说明;图形几何

数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最大区别,就是数学的思维要求非常高,对于数学的题目,并不是说像语文那样只背诵就可以了,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知识要点的根本观点都理解到位,然后再通过灵活的题目把知识运用起来。因为需要思考,所以不少的孩子因为头脑的开发程度不是那么高,所以他们对于数学的理解就会感到困难,學习起来就会觉得有些畏惧。在数学的学习中,除了基本的算数知识的积累,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图形的感悟,在学生上小学之前,是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模块的,这对于很多学生来是全新的模块。学生在正式进入小学之前,可能会接触到怎样算数,也可能家长很早就教学生背乘法口诀等,但是却很少有幼儿园或者家长去教学生认识图形。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板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侧重点,这种侧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图形,从图形中找到规律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学生学习的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不仅仅提升思维方面的锻炼,还要提升身体与头脑思维协调方面的锻炼,所以学习图形对于学生的各项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格外的强调。

一、用实际的东西辅助教学

在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数学课堂的器材辅助,特别是学习数学图形的时候,生活上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感,所以学习的效果也会变得更好。“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被广泛的运用。比如说,书本上有这样一个定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在生活中被大量运用,如照相机的三脚架,支架的横杆,都是用了这个原理。学生如果仅仅关注于课本上的定理,就容易把数学与实际分割开来,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定义的。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多用生活中的例子举例,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的相关知识过后自己去举例子,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数学并不是一项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而是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小事都会涉及到的,所以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感就会拉近很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会提升课堂的趣味程度。比如说,在一节学习图形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室外,去寻找图形,这样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室内,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培养学生多动手、勤动脑

学习数学图形的时候,仅仅靠脑子去想是不够的,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可以多加采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必备技能。特别是关于空间的知识,很多时候,动手做一做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在探究小正方体各个面的形状的时候,这属于比较难的题型,很多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没有达到很好的程度,这时候让他们空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个时候,学生就要学会换一种解题的方法,比如说把这个图形用实际的小正方体给拼出来,直接去看的效果可能比空想的效果要好得多。还有就是一些关于图形的操作技巧,也会是小学数学的学习重点,要想提高这样的技能,就需要学生多多自己动手去练习。在学习线段的衡量这个课题时,学生开始对于测量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关于读数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出现问题。学习是一种积累与巩固的过程,数学的学习同样也是这样的一种过程,孰能生巧,这种需要手脑并用的技能,还是要靠多练习,才会找到规律。

小学阶段教学数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教学时间控制好,每节数学课都要尽量安排的紧凑一点,内容也应该安排的饱满一些,一味地讲解题目是不可能合理利用数学的教学时间的,所以教师要在每节课堂上都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自己思考提问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他们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就加深理解,而不用在课下过多地花费时间。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注意把每天的事情在当天就完成,不养成拖拉的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很可能学生因为一个问题产生了,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大问题,以后想解决都解决不了。特别是像图形这种需要理解性记忆的知识要点,只要理解了,就还是比较简单,不会给学生造成课下学习的负担。为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之中就让学生对每天的知识点尽量理解清楚。

三、让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

很多学生长期养成了依赖的心理,他们的行为是不独立的,所以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变得缺乏自主性,学习上也会逐渐失去主动性。对于图形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所以现在教师应该把更多的事情安排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很多时候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把一道例题给学生讲明白了,学生在之后就能够完全理解透彻。在讲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习惯于自己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再给学生讲一些规律,让学生增强对他们自己探究得到的结果的认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过了对线段的认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个图形的线段有什么特点,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时候学生就会说,组成正方形的每条线段是一样长的,这时候再引出正方形边长的定义,学生就会明白的更清楚,因为有了自己探究问题的那个环节,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就会更为深刻。数学的很多图形,都是像这样有规律可循的,还是拿上面举的这个例子来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学习都是可以进行类比的:长方形的长宽如果相等就变成了正方形,教师在课堂上下意识地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明白每个知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有联系的,这样学生就会在自我学习的阶段,会想要探究这样的规律。换句话说,小学对图形的要求,就是把每个图形的规律找出来,并独立去思考和感悟,进行加深巩固,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脑海中的东西。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的环节,用事物增强学生的画面感,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增加一些学生自行想象的时间,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让小学数学的课程对学生想象力的锻炼更有作用。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