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12-03 03:19李玲秦腾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32期
关键词:经管毕业生院校

李玲,秦腾

(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1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高校教育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高校本科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该专业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但从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来看,大多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趋同,教育结构矛盾突出,培养的人才不合用人单位的“口味”,造成了人才的“产能过剩”,地方本科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2 供给侧视域下地方院校经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地方院校纷纷在本科专业中设置经管专业,一方面,培养了大批具有财经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质化,经管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突出的问题,表现如下: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目标偏离学校办学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均有不同表述,“应用型人才“经管应用型高级人才”。从地方高校的经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看,主要服务于地方单位和企业一线岗位。毕业生就业愿望偏高,专业技能和素质与就业岗位有差异,与工科毕业生相比,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偏离”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院校在学术人才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之间难以平衡。

2.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趋同

随着经济发展的增速,带动了一批经管专业的大发展,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许多高校利益驱动,忽视自身专业办学条件,积极申报、争办经管相关热门专业,而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等环节却还是沿袭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二段模式,严重制约了有专业特色的经管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趋同直接造成毕业生就业竞争趋同,结构性矛盾加剧就业市场竞争。

2.3 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流于形式

目前大多地方院校经管专业都强调实训环节硬件的建设,诸如投资建造ERP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但是实验室软硬件投资力度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二者不成正比,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使得实践培养环节流于形式。

2.4 教学方法落后

地方高校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式”为主,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主观地选择教学内容、决定教学过程,向学生灌注现成的知识结论。姚利民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擅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58.1%的学生对教师方法不满意,仅有3.1%的学生表示满意;60%左右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65%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一定的启发性[1]。注入式教学方法中,虽然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经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错位原因分析

为了解经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异化,本文以淮南师范学院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截至2016年7月8日,4340名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58%,签约率为79.82%,48个专业,经管类5个本科专业,根据就业单位、行业与岗位就业结构分析,经管专业不对口比例占比7.2%。一方面,企业方招聘难,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更难,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错位,分析原因如下:

①难以把握企业需求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培养方式难以及时进行,做到与企业需求同步难度较大。

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

人才培养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周期一般都在4~7年左右,而企业需求在短期之内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人才培养的周期导致与企业需求对接困难。

③教学方法重知识灌输

人才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相对完整的培养过程,强调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重在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企业希望高校的教学更加偏重于实战性。有研究显示:企业更加看中毕业生的责任感、合作力、执行力、创造性等综合职场能力。通过系统理论知识教学培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等职业能力方面欠缺。

④校热企冷的协同合作

高校“一头热”,高校普遍尚未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高校和企业呈现“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高校人才培养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企业更愿意技术合作,愿意跟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比例较少。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严重缺乏[2]。学生就业更多倾向于大型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不愁招到人才;而多数中小型企业更多要面对生存发展问题,没有更多资本投入到培养人才中。因此,校企合作处在了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实践体制和教育模式等设计不合理,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的错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荒”的现象共存。

4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针对目前经管专业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设计地方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4.1 激发活力与富有效率适应发展新常态

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教育管理方式,完善校院二级治理结构,给二级学院更多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注重内涵、质量的教育治理体系。建立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氛围,重视创新团队的多元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创新协同育人新机制和“类订单式”交叉培养新模式,促进校地、校企、校级交流与合作,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2 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

优化学科结构,优先布局、建立学术业绩与创新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将资金、招生指标、平台等各项资源的分配向高质量、高效益、强特色的专业倾斜。健全专业预警机制,对专业水平持续低下、长期脱离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预警或停办。根据办学质量、办学特色等因素分配资金,调整、引导学科建设方向。探索专业“差异化分类管理”,按“一流专业”“行业领先”等标准实施分类管理与建设,合理制定各专业差异化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

4.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三位一体职业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五个模块组合、三类分流培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①“专业能力、职业方向、综合素质”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主要是通过五个课程模块的组合来实现,分别是通识教育课(25%)、学科基础课(10%)、专业核心课(20%)、职业方向课(15%)、综合实践课(30%)如图1。通过设计多方位、立体式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同时还强调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

图1 “三位一体”课程模块设置

②“职业分流培养”

职业分流培养是根据经管专业的特点及服务方向,在各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完之后,即在第7学期左右,让学生进入职业方向课程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及需求在企业方向、政府方向、研究方向三个类别上自主选择进行主模块分流培养。完全实行分班、小班化教学,完全对接岗位、对接实践,校内校外共同完成教学实践。这种分流培养方法还促使相关专业在与岗位的不断对接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避免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高校的错位发展,同时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提高各个专业的就业质量,使一个专业就只有一个就业方向的现象得以解决。

猜你喜欢
经管毕业生院校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经管国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工信部中小企业经管领军人才轻工创业创新班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