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2018-12-03 03:06周会香
江西教育C 2018年9期
关键词:圆明园文章情感

周会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实,阅读是快乐的,阅读也是痛苦的。因此,教师如何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至关重要,阅读也将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在教育的各阶段,阅读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不仅对教学质量有影响,同时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有影响。

一、情感启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品要感动别人,首先就要感动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要启动学生的情感小河,那就要让学生的感情泛起微波,而这些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教师可从各类课文中选取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吸引学生进入情感小河,人物形象要有代表性,如疾恶如仇的鲁达等,当然也可选取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大量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成长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内心都希望被外界所接纳,他们更渴望体验生活,了解生活,与其他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更需要有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特别在农村学校,教师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作为教师,除了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之外,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时,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情感朗读,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浓烈的感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情感牵绊

由于小学生处在成长期,固有的生理特点促使他们的情感变化不定,有时三分钟热血,有时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这是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教师要抓住时机,切莫错过,通过积极引导,牢牢牵住学生情感的牛鼻子,带领他们进入知识的殿堂。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的情感波澜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由于现在语文课本都是精心选择的一些优秀文章,所以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真阅读每一篇课文,尤其是古诗词的情感把握。在学生融入文章的感情之后,教师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通过文字内容的深层了解,让学生体味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思乡是我国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的美文。笔者在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先向学生讲述古代节日的一些特色和民俗,再让学生自行理解此诗歌的主题。通过古今思乡情感的对比,使学生理解现在社会为什么没有古代那么浓厚的思乡之情。因此,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推动

每个人情感都会发生变化,有高潮,有低落。小学生同样如此,他们遇到喜欢的文章,激情澎湃;有时碰到他们不高兴或者不愿意做的事,则满腹牢骚。教师应及时把握,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顺势而为。要让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文章中的精彩片断词句,全神贯注地感受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读出文章的内涵和神韵。

例如,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情。在学生充分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随着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展开,推动学生情感的进展。由紧张的气氛到学生感情逐渐变得激动,最后回归理智。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好好学习,祖国强大才不会受外人的欺负。

四、情感抒发

如果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加深了,阅读情感自然容易被激发出来,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感染,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的目标也更加清晰。教师在处理部分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对作品情感的理解表达出来。姑且不管对和错,先让学生尽情表达,这不仅是语文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園毁灭前后的对比,进而发问:“圆明园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为何会毁灭?”学生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对问题开始思考。此时,教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了解清朝的相关历史知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参考资料,进而对圆明园以及我国这段历史有效掌握。学生通过查阅各种文字资料和图片的对比,明白了圆明园为什么会被烧毁,他们的内心是不平静的。通过抒发情感,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 这座桥梁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其中,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达成内心和作者情感的契合,培养学生的情感阅读。

猜你喜欢
圆明园文章情感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游圆明园有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圆明园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