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文德育的一片晴空

2018-12-03 03:06张小纯
江西教育C 2018年9期
关键词:落日德育文本

张小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每一天都伴随着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思想性很强的文本,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

一、关注学生视角,明确德育目标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知识性的特点,更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有利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要精心筛选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明确德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活动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理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明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學们,请大家自主阅读这篇课文,然后说一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学生经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认识到本文的基本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文本中讲述的是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在偶然的机会相遇,接下来相邀以及相处的过程。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爱因斯坦的形象特点,进行德育的渗透。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认识。这样让每一个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

在这个实例中,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认识到自身应该追求的思想境界。这样的课堂活动,充分渗透德育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更有深度。

二、挖掘教材内涵,促进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德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最佳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习的德育优势,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德育要素,精心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会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教师就采用了挖掘文本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让德育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初次谈的时候,学生的表达还不够完善。于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同学们,你们注意过家乡的落日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于落日有了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了三亚落日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并且说一说和自己家乡落日的不同。这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国的地域广阔以及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怀。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挖掘文本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伟大祖国色彩斑斓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文章很多,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本,体会文本,促进德育教育的进行。

三、借助亲身体验,强化德育效果

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活动,优选教材内容促进德育教学,这些都是德育课堂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教师要想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上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德育的熏陶和感染,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认识到谭老师的伟大,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向谭老师学习,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文本关键词语进行亲身体验。首先教师为学生明确这篇文章中词语使用的精妙,然后让学生体会。例如,教师让学生体会“拉、撑、护”三个动作,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这些动作,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认识到当时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没有自己的伟大精神,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情感有了更加透彻的体会,认识到谭老师精神的伟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有了最真切的体验,有助于德育教学效果的强化。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让大家携德育出发,让语文课堂春风化雨,撑起一片晴空。

猜你喜欢
落日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漠落日
落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