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处暑 早秋时节说食物

2018-12-04 12:44中华节气菜专家白玮
餐饮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下锅陪伴着立秋

文/中华节气菜专家 白玮

立秋和处暑分别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一年中的第十三、四个节气。

立秋和处暑含有两层含义:一是走出暑热伏天;二是天地之气开始下沉,逐渐向内回收。

所以,只有进入到处暑时节之后,才真正标志着秋天的到来。这个时节,京城夜晚的风已经逐渐变凉,秋意渐渐爬上枝头。

处暑之后,经历了一个夏季旺盛生长的各类庄稼、草木、虫鱼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收官阶段,所有的叶子和茎秆以及机体都在做着最后的努力,把它们各自的果实尽量供养得丰厚和饱满。在它们把最后一丝气力都全部传输给果实之后,它们就算完成了又一年的义务和使命,然后都会在秋天的门口老去——叶子会在秋天枯萎飘落,茎秆也会变得干枯瘦弱。

但它们所有的果实却鲜艳地布满人间:该收割的时候收割,该下锅的直接下锅;该入仓的入仓,该窖藏的窖藏。在未来的时日里,这些灿烂和丰满的果实将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陪伴着人类的腹胃,走过秋天,越过冬天,直到来年的春暖。

所以,如果说春天是吃食鲜花和嫩芽的时节,夏天是吃食茎秆的季节,那么,处暑之后就是吃食根茎和果实的季节。

处暑之后,瓜果桃李相继成熟,根茎块垒也都蓬勃而出。

民间俗语有言: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莲藕菱角,分外俊俏。古老的《诗经·七月》里完整地记录了这个时节周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景象: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从这个丰收的场景可以发现,三千多年来,我们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以及使用食物的顺序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从三千多年前开始,我们的先人就是一直这么吃过来的。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时令节气之所以被联合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人们为了在冬季青黄不接的时节里还 能有足够的食物吃,所以,往往会在处暑之后采用腌制和发酵的方式,将一些食物保存起来,以防在冬季挨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处暑之后,一直到来年的冬天,各类的腌制食物也会成为这一个时段的主要食物品类,甚至会成为部分人的主要食物依赖。

在河南民间,还有一句农谚说:“头伏萝卜二伏芥,处暑之后栽白菜。”

意思是说,头伏要栽萝卜,二伏要种芥菜,处暑之后,就要移栽幼苗白菜。因为,这些庄稼都是在秋季生长的。对于人类来说,它们的最大意义就是能够长久保存,以便陪伴着人类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冬天。

其实,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也是天地间的一株植物,无论是我们的身体毛发还是我们腹内的元气,也都是在春天生发,在夏天生长,在秋天收敛,在冬天收藏。

故此,按着时令节气的节奏来饮食,本身就是天地的规律与造化,那些按时生长和成熟的庄稼和果实总是在最适宜的节气里自觉地走到我们的唇边……

猜你喜欢
下锅陪伴着立秋
事 败 为 何 叫 「 砸 锅」
关于立秋你知道吗
《立秋》
昙花
早春
随园食单——黄芽菜炒鸡
父爱在哪里?
如何煮出一锅好粥
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