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新解

2018-12-04 09:20王振云郑立平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物化木桶木板

王振云 郑立平

在班级管理研究中,经常有人谈到“木桶理论”,认为班级里的学生就如同长短不一的木板围成的“木桶”,因此强调对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这些“短板”的关注和“补强”。这种分析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看法是“片面”乃至错误的。

首先,把班级看成由长短不齐的木板围城的“木桶”,其本身看到的不是学生的差异,而是“差距”,而且为了“说理”还要专门找那几块最短的“木板”说事。这本身就折射出言论者教育觀之狭隘。毋庸置疑,学生之间总有差别。如果我们总是带着“高低”“好坏”的思维底色去评价和处理学生问题,运用人分九等的陈腐观念去给学生贴标签,还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要知道“公平”已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全纳”已成为世界教育界公认的基本理念,“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已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共识并被践行,而我们还总是盯着“短板”不放,岂不是背道而驰?确实,木板有长短,但只要能被“箍”成桶,就证明了每根木块的价值所在,又有何长短之别?再说,木板有长短之分,也有粗细之别,也许短板限制了木桶的容量,但其宽度却增强了木桶的韧度,让其能承载更重的水量。从这点看,这又是短板之优长了。 所以,只盯着短板之“短”是短视的,也是不明智的。

其次,把班级看作“木桶”,看成装盛荣誉的器具,其实是把鲜活的生命物化和固化了。实际上,班级不仅包括其中的人、环境布局、各种用品等可见的物体,还包含相应的人及人形成的团队所具有的一切道德、情感、思想与精神特质。从物化的角度,木桶只能装盛水、油等这些可测量物质,短板确实限制着其容量,但人与人心铸成的“木桶”,容装的却是不可见的爱、欣赏、尊重、奋进的力量和对真善美的渴求与追求……它们是无可限量的——不管这些“木板”多长,只要能有序而紧密地组合在一起,它就充满了无限的容量和可能性。决定这个“木桶”容量大小的,不是哪块“木板”的长度,而是他们共有的价值、信仰、包容、创新等等无形的精神力量。

再次,即便我们要用常态的观点看木桶,我们也大可把短板补长,而不必一味地纠结于其缺漏,乃至怨天尤人,裹步不前。而实践也反复证明,决定人或团队发展高度的,大都不是缺点和短板,而是其优长。因此,从班级集体建设的角度而言,“增长”比“补短”更有价值。而且,辩证地说,再短的“板”也有其长处,设若我们不断强化短板之“长”,也许就会惊异地发现,那些令人担心的“短板”,竟在不知不觉间渐渐地“长”了。

总而言之,旧的“木桶理论”基于甄别,聚焦补缺,对于工业生产管理确有很大借鉴;而我们倡导的新的“木桶理论”尊重差异,关注扬长,在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的当下教育中尤有其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 山东青岛 266108)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物化木桶木板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我来讲故事
麦 田
木桶兄弟
木桶和篮子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