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媒介话语建构分析:以《中国体育报》城市马拉松赛事报道为例

2018-12-04 09:21陈甜甜于德山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育报马拉松赛体育赛事

陈甜甜 于德山

摘 要:大众传媒中“体育运动健康理念”宣传与传播对促进人们体育运动参与和增强健康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体育健康传播与传播社会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中国体育报》马拉松赛事报道中“体育运动健康理念”传播的媒介话语建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报道中“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缺失的原因;提出“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媒介话语建构策略:体育新闻报道注重“框架整合”;体育新闻报道突出“知识特性”。以期为促进人们树立“体育运动健康理念”和为大众媒体对“体育运动健康理念”话语建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拉松;马拉松赛事;《中国体育报》;城市马拉松赛事;健康理念;运动健康理念;媒介话语;消息源;报道主题

中图分类号:G 80-056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publicity and dissemination of“sports health concep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health awareness.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sports health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ociology, this paper combines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a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health concept” in the marathon report of China Sports News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sports health concept” in media reports, and proposes the media discours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sports health concept”: Sports news report pays attention to“frame integration”and sports news report highlights“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people to set up “sports health concept” and media to the“sports health concept” discourse construction.

Keywords:marathon;marathon competition;China Sports Newspaper; city marathon;health concept;sports health concept;media discourse; source; report theme

1 研究背景

当前,人们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甚至体育运动对一部分人而言正在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运动缺乏现象”导致的各种疾病不断增加。体育运动在促进健康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学校体育、体育管理及体育经济为主,其占比分别為14.05%、12.67%、11.76%,有关体育健康类的研究仅占2.52%”[2]。这一数据表明对体育健康类相关议题的研究较少。

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据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上每年定期公布的本年度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日历表显示,“2011年国内共举办马拉松赛事22场,2012年新增11场,一共33场;2013年则增加至39场;2014年举办了51场;2015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马拉松年”,这一年全国总共举办134场” [3]。“2011年全国参加马拉松赛事人数共计41万,2012年有50万人,2013年增加到75万人,2014年参赛人数超过90万人次,全年参与赛事为150万人次[4]。城市马拉松热潮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如城市竞争办赛、爱好者争相参赛、商家火热参与、媒体踊跃投入。由此可见,城市马拉松已成为逐步弥补我国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缺口的重要赛事。随之,城市马拉松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城市马拉松赛事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地运营当地城市马拉松赛事[5]、创造赛事的品牌价值以推动城市发展[6]的相关研究 [7];马拉松赛发展历史 [8]及马拉松赛事建构城市文化的研究 [9]。已有研究中对于马拉松赛事的媒体报道及“体育运动健康理念”报道的研究相对较少。

我国田径协会早在2011年就确立了以马拉松项目为龙头,将马拉松赛事打造成全民健身的体育赛事平台,可见,城市马拉松赛事已然成为城市人健康促进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伴随着马拉松赛事的规模及参加人数的增加,相关报道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大众传媒既是当代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建构途径之一,也是公众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鉴于媒体报道中“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研究的缺失及“体育运动健康理念”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体育健康传播与传播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探讨近年来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报道的“体育运动健康理念”传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体育运动健康理念”媒介话语缺失的原因,提出“体育运动健康理念”媒介话语构建策略,以期为促进人们树立“体育运动健康理念”和为媒介“体育运动健康理念”话语构建提供参考。受本研究主题所限,还有众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不同体育项目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媒介话语特征、新媒体与大众体育运动健康理念传播关系、体育运动健康理念传播的社会效应等。

2 研究方法

2.1 理论依据

围绕话语理解和话语研究的话语分析理论是探讨大众媒介信息的意义、结构或影响的一个重要视角 [10]12。就大众媒体而言,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就是将大众媒体上呈现的信息作为一种文本或话语进行分析 [10]25。在文本视角中,话语分析则又可分为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2个层次:微观层次包括语音、词汇、句型及其意义;宏观层次则对话语的所有部分或者说整个话语进行描述 [10]28。借用这一宏观结构理论,对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分析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经验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 [11]。由此可见,框架可被视为个人或组织(包括新闻媒介)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那么,新闻框架则可视为新闻媒介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主观认知和思考结构。“新闻框架是选择、强调和表达的原则,是筛选、强调和排除新闻报道的过程。新闻框架保证记者们能快速、常规地处理大量信息。记者通过对信息进行识别,纳入自身认知类别,然后进行信息包装,更有效地呈献给大众。在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主要包括文本内容、内容呈现方式、一些关键字、刻板印象用语、消息来源等” [12]。

2.2 研究过程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结合的方式,对《中国体育报》中的健康议题建构现状进行研究。基于以上话语分析的文本视角,依据框架理论,以新闻框架的主要内容为依据,将马拉松赛事的新闻报道框架的维度主要提炼为以下4个方面:报道主题、消息来源、诉求方式、报道用语,以此4类变量展开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体育报》为样本。《中国体育报》是全国性专业报纸,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我国体育大众媒体在体育运动健康理念上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中国体育报》中城市马拉松赛事报道的分析发现,2009年之前的马拉松赛事报道内容多为比赛情况、比赛结果,因此,变化因子不明显。同时,从2009年重庆举办的万人准马拉松比赛开始,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才开始成为全民、全媒体的焦点。因此,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中国体育报》从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这一时间段中关于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新闻报道进行整理,共获得有效样本275篇。

在报道主题上,根据新闻标题显示的内容划分为科普、人文、政治、经济、赛事5个类别议题。其中:科普主要指与马拉松相关的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人文主要指精神、心理方面的人文关怀。本文将健康知识的科普议题和人文关怀的人文议题整合为具有“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大类议题进行体育报道的内容分析。政治主要指马拉松赛事的政治意义、政策、发展等;经济主要指马拉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产品等;赛事主要指马拉松比赛的赛程及结果。在消息來源上,本研究主要关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在报道诉求方式上,本研究主要以感性表达和理性表达为基础,采用直接陈述、数据图表、表现人文关怀、诉诸情感及展现价值观等指标。在报道话语框架上,本研究以宣传、政治、经济、健康等框架用语的指标进行分析。

3 马拉松赛事报道中“体育健康理念”的议题建构现状

3.1 报道议题多为“政治”“经济”,而“人文”“科普”类报道处于议题边缘

报道议题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它是媒体构建框架的重要因素和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各样本标题来了解马拉松赛事报道的大致内容和框架。主题情况:科普(25篇)、人文(37篇)、政治(71篇)、经济(54篇)、赛事(88篇)。研究主题分布显示,科普和人文类主题最少,占比分别约为9%和13%,而政治类和经济类主题分别占比约为26%和20%。这说明该报的新闻更注重体育赛事背后的社会效益,而忽略人文价值。其中关于心理健康及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的身体健康方面的健康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可见,该媒介健康信息建构脱离了体育运动健康理念传播,而密切与体育场相关联的政治场、经济场联系起来。这反映出《中国体育报》重要的社会语境是政治与经济,而健康与人文理念的语境处于议题边缘。

3.2 消息来源多以政府、企业为主

在275篇马拉松报道中,马拉松赛事所在城市的政府(包括当地政府部门、国际马拉松组委会、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是涉及最多的一类主体,共有125篇(占比约为45%)。报道对主办方的形象、角色及行为做了叙述和评价。报道主体居第2位的是企业,共有76篇(占比约为28%)。此外,对公众、社会组织的报道很少,仅有12篇(占比约为4%)。

消息来源主要是指报道中新闻事实和观点的信息源,它旨在反映媒体建构议题时的话语倾向。《中国体育报》所呈现的政府表现多以加强管理体育赛事政策、制定体育赛事的城市发展规划及建设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现实意义为主。在企业方面,报道都以企业宣传、企业形象建构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为宏观主题。总体而言,报道倾向于对赛事的宏观、正面社会效果的关注,而涉及体育赛事的安全问题和人文建设等报道比例较低。简言之,该报忽略了体育赛事中参与个体对安全问题、身体适宜问题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的报道诉求等群体的媒介建构话语。

3.3 报道诉求方式多以事实加数据的叙述方式

通过分析发现,运用理性诉求的方式,即通过事实陈述、数据说明的方式进行说服与诉求,是体育赛事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使用此报道方式的分别占到38.5%、42.3%;与此相比,采用彰显体育赛事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诉诸体育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及展示报道对象的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等情感诉求报道方式相对较少,分别为10.1%、6.1%、3.0%。

3.4 报道的话语框架多以宣传、经济、官方为主

宣传话语框架,如“走向世界” “社会发展的必然”“运动嘉年华”等词汇频现于新闻报道中;经济话语框架,如“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马拉松品牌”等成为报道主旋律;官方话语框架,如“管理办法出台”“扩容需做好基础工作”“城市形象建设”等词汇。这些话语框架所建构的是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意义,媒体所关注的也是马拉松赛事所带来的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等。这一报道框架明显存在偏颇,忽略了马拉松赛事微观层面或者是体育赛事的本质效用的“健康”框架,如人文建设、个体健康促进等。

通过对《中国体育报》关于马拉松赛事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报道理念逐渐从宏观层面的社会效用向微观层面的社会服务功能转变,但总体呈现仍然忽略了将体育的本质和新时代体育运动健康理念作为前提进行多方面的关注。

4 体育报道中“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缺失的原因分析

4.1 体育报道对“体育运动健康问题”报道诉求的忽略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办方的宣传意识具有一致性。主办方主要包括当地政府部门和经政府部门许可的大型企业、公司等。如前文分析所示,该报的消息来源以政府、企业为主。通过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和报道,媒体和主办方将关注点都集中在其政治意义和经济效益上。在这种关系中,媒体成为主办方的传声筒,以“上传下达”的方式,将体育赛事的管理制度、社会效益、企业宣传等进行传达。这一过程中,媒体过度关注主办方对客体(体育赛事)的社会效用诉求,而忽略了体育运动中作为主体(参赛者)对体育运动的安全及健康问题的报道诉求。

4.2 体育报道中“人本观念”认知较迟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不再作为关键的生产力要素,这也势必导致从物质生产需要的“强身健体”转化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就是说,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从促进生产劳动转变为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从前文分析可知,我国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变并未带动媒体体育报道对这一转变的认知。媒体对于体育赛事中“人本观念”的转变较为迟缓,主要表现为刻板化传播现象。所谓刻板化传播即用刻板印象的方法来进行体育传播。由前文分析可知,该报仍停留在对政府、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刻板新闻框架中,并存在关注偏向性的刻板传播模式,即密切关注与体育场相关联的政治场、经济场,而忽视对大众个体的服务理念。这种忽视体现在媒体刻板传播模式中,如“体育运动健康理念”报道的边缘化、消息来源于个体的报道较少、诉诸于个体情感的报道较少等方面。总的来说,这些由刻板传播塑造的优势权利结构共识所造成的问题深刻反映出媒体对于体育服务个体理念的转变认识较为迟缓,对体育传播中涉及到身心健康的“人本观念”的认识过于迟缓。

4.3 体育报道的“体育运动健康理念”认识较单一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状况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4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13]四维体育健康理念与体育社会服务功能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突破了对健康和体育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更多地拓展了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中健康的认识空间;但是,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在仅有的25篇跑步知识普及类报道中,“急救团队”“猝死率”“腿部抽筋”等词汇多以专业术语和官方用语框架来建构跑步的科普报道,而缺乏更为具體、微观的“人本理念”和健康知识的传播。该报选择官方新闻话语框架来建构体育赛事,显现出媒体对体育运动较为单一的健康认知,缺乏对新“健康”,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多元化的体育运动本质的认知,只停留在身体机能完好的表层认知上。

5 “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媒介话语建构策略

本文认为“体育运动健康理念”报道的媒介建构应该从2个维度来建构,即“实践动力场→媒介话语、媒介话语→实践动力场”[14]。所谓实践动力场是将一系列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发展背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宏观策略、全民健身相关概念作为我国“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媒介话语建构的动力。本文基于实践动力场,通过对城市马拉松赛事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可知其互动关系包括:传媒与城市马拉松现实(政治、经济)的话语关系,体现为生产、共促关系;传媒与受众的话语关系,体现为健康诉求或健康信息使用与满足关系。

同时,在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中发现,新闻报道集中于将体育报道这一特殊化的新闻类型普通化,以“宣传、经济、官方”的报道框架为主。这种单向度的报道模式限制了体育报作为新闻业边界的报道视野,且过于偏重职业群体最普遍的话语建构,忽视了健康新闻报道作为知识特性对边界建构的特殊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健康体育报道一方面通过“框架整合”进行“健康共识动员”,另一方面通过“知识新闻”的建构提升健康理念,最终有助于将社会性资源(官方权威、经济基础)与结构性资源(科学、医学)转换成健康共识和社会责任。

5.1 注重“框架整合”

“框架整合”可以理解为“是连接与公众及其他潜在参与者的信念或价值观,以产生共鸣并激发行动上的支持。联结点和共鸣越多,参与者就越能认同其诉求,追随其行动” [15]。在这个意义上,框架分析就是对框架整合过程的分析,它契合了克兰德曼斯所谓的“共识动员”,也与政治沟通研究中的“公共议程设定”理论有相同之处。可见,两者都是在“共识动员”的基础上分别对公众和政治沟通进行框架建构。通过对该报的媒介话语建构分析,发现其报道多为“官方、官方宣传、经济”的报道框架,这一单一的框架会使其成为“自说自”的“政府媒体”。本文认为体育报道的媒体“框架整合”应为:体育媒体通过“人文”“健康”等基础框架与“宣传”“官方”框架的整合,以达致双方框架的互动,最终实现“健康共识动员”。

5.2 突出“知识特性”

将新闻视为“像人类一样古老的知识类型”,这一思想源于威廉·詹姆斯提出的2种“知”的方式:知晓和理解 [16]。“知”即一方面是大众观念和常识或日常知识,另一方面是系统化的专门知识 [17]。帕克指出:新闻不是系统性高的自然科学,更不是哲学和形而上学,但新闻是一种知识,是介于詹姆斯所称的2种知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兼有2种知识的特点 [18]。体育除了给予人们精神鼓舞,更多地却是体育所传递的健康知识与健康理念。可见,帕克对新闻的定义更符合体育报道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即作为知识的新闻。在前文分析中,《中国体育报》忽略了体育新闻的知识特性,对体育健康知识、体育科普类的知识报道少之又少。体育新闻作为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主要传播渠道,更应该注重健康知识在新闻报道中的构建。同时,如帕克所言,体育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在提供大众日常体育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传播(科学、医学)系统化的专门知识,以填补体育报道知识特性的匮乏。也就是说,体育新闻有别于其他新闻类型,其可以通过传递更加专业性的健康知识来提升人们的健康理念,达成健康共识。

6 结束语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将全民健身计划提升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城市马拉松赛事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中和带动人们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马拉松赛事报道中“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媒介话语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城市马拉松赛事构建“全民健身热”是《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的重要体现。同时,体育赛事中“体育运动健康理念”的媒体报道是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媒介建构的动力因素。体育新闻报道应该通过“框架整合”将结构性资源(科学性、医学性)健康知识转化成社会责任,以此提升媒体自身的职业权威、知识权威,进一步重建体育新闻在新闻业中的边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帕特丽夏,盖斯特.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3.

[2] 陈家起,高奎亭,刘红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理性审视:基于1310篇硕士学位论文的整理[J].体育与科学,2016,37(3):108.

[3]网络大数据:2015,一个前所未有的马拉[EB/OL].[2017-02-14].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6/0214/c402041-28122163.html.

[4] 2015全年国内马拉松134场,参赛人次激增60万[EB/OL].[2017-05-12]. http://sports.qq.com/a/20160109/025680.html.

[5]吕广霞,李文明.我国发展城市马拉松的策略思考[J].科技信息,2011,30(16):394.

[6] 林香菜.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对提升厦门城市品牌价值的效果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25(5):72.

[7] 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1,28(11):12.

[8] 李有强.近代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史[J].体育文化导刊,2015,32(5):180.

[9] 蒙彩娥.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及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社会科学,2015,36(5):50.

[10] 托伊恩,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

[11] GOFFMAN E.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S.l.].Harper &Row; Issues,1974:21-23.

[12] 托德.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吕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34-236.

[13] 张自力.健康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3.

[14] 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9.

[15] “Movement Fames an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Conflict, and Change[M].[S.I.]:[s.n.].1999:225-248.

[16]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唐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4.

[17] 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林聚仁,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08.

[18] PARK R E.News as a form of knowledge: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40:669-686.

猜你喜欢
体育报马拉松赛体育赛事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陕西体育赛事传播策略分析
浓浓体育爱 深深报刊情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成都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探究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畅聊体育赛事
乐观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