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阶段性培养史料运用能力的措施

2018-12-04 10:07丁慧君
文教资料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

丁慧君

摘 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其运用史料证明历史结论。通过教学,学生获取和梳理史料及利用史料进行历史交流的能力。通过教师有层次、分阶段的教学,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解读史料、历史思维、交流观点等层面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史料运用

史料解析是高考历史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高中历史对教学的重视。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运用能力与历史思维,因此无论是从高考要求还是从新课程要求看,培养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培养高中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一是合理使用教材史料。从历史教材要求看,初中历史教学更多在于史料呈现,高中历史教材对能力的要求明显提升,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其中史料运用能力的要求较为突出。以人教版为例,四册教材共引用史料共计208处,每课时平均达2条之多。高中阶段的史料运用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物史料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二是通过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史料佐证教材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教材史料,用现成的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并通过练习提高史料运用能力。对教材中的史料,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教材史料与其对应的历史知识的关联。比如《九一八事变》一课,提供“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的秘密奏章”的史料,并辅以相关提问。这些教材史料的运用有利于學生理解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二是非文字史料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文字史料构建教学情境而导入新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比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合理运用非文字史料能够使历史知识更加鲜活,容易使学生对不同历史知识建立关联,从纵深层面解读史料。比如《明治维新》一课,教师向学生展现京都和东京不同建筑风格的照片,引导学生感受日本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实物的史证作用,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三是补充史料佐证历史结论。教材中的史料多为知识的补充,带有启发性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运用这些史料佐证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有效整合史料,并筛选和补充相关史料,使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系统化、深度化。比如《五四运动》一课,在教材史料的基础上,补充教材外的三则史料:

①五四运动前,出于经济目的的工人罢工斗争500多次——《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②1911年工人参加南昌起义,1915年上海工人为反对《二十一条》而罢工,1916年天津工人为反对法帝国侵占老西开而罢工斗争——《中国工会百科全书》;③1919年旅法归国华工陈国梁吁请政府严禁米粮出口以保障工人生计——《20世纪上海大博览》。

通过这些补充史料的解读,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史料解读过程中认识到“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史料佐证不同历史结论。通过史料解读,引导学生向分析、归纳、总结的史料运用能力过渡。

2.培养高中生依据史料形成历史思维的能力

(1)依据史料培养历史分析和阐释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不仅仅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史料资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历史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读者,即学生通过解读更多的史料,对历史进行更深刻的分析,明白历史事件发生、影响、趋势,并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2018年高考越来越注重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个人观点的呈现,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搜索与探究知识,从多角度得出分析结果,并对历史事件进行自主阐释,增加对史料的思辨意识,增强对史料的辨别能力。

比如《隋朝的建立》一课,为引导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自主分析,得出结论,则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不同史料,让学生对不同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阐释能力。首先教师提出问题“隋朝运河的评价”,其次展示史料为四首诗:

①胡曾《咏史诗·汴水》;②李敬方《汴河直进船》;③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④宗元鼎《炀帝冢》。

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古诗词史料进行解读分析,阐述对隋朝运河的评价,以及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分析、阐述史料,还引导学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史料的客观性,进而得出结论。

(2)依据史料培养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运用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各种史料,培养学生史料比较分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得出“历史结论”。此外,教师为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做出结论”的能力,应尽可能选择“很难简单证明对错”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搜集史料,并通过分析、讨论,阐述观点,得出历史结论。教师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史料分析”教学,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意识,在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提高史料运用能力,并在史料运用中将对历史的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

3.培养高中生依据史料交流观点的能力

(1)初步解读史料

通过对学生史料分析与解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分析历史问题便开始质疑,并自主思考、探索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通过初步解读史料,组织历史语言,将结论撰写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严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与条件进行初步解读和分析;②善于选择史料,把握典型和主体,注重史料解读的全面性,避免偶然性、片面性的史料,从全面材料中概括结论;③史料解读要遵循客观性原理,要从史料解读中得出结论,而非从“主观定论”中收集史料解读;④要全面选择史料解读,不可依据孤证做出结论;⑤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认识古人思想,不可用现代人的思想揣测古人认知;⑥对史料内容的解读要客观、正确,尤其是外国史料,更应谨慎处理“跨文化”知识。

(2)初步利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虽然历史高考题中关于历史论文撰写的相关考核不多,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历史语言组织能力、历史事件和问题的描述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利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能力,对其解答历史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学生在运用史料学习历史知识时,实质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通过解读史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其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有写作的內在动机。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新史料材料、新知识和观点,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比如在《唐朝的开国和盛世》一课,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自己兴趣和历史知识特长为出发点,在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三个皇帝中任选其一,结合教材课后指导进行分析研究,并撰写200字—300字小论文。结果显示,女生对武则天的关注较高,性格开朗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唐太宗。这种兴趣导向能够保证学生更好地寻找史料,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足够的研究时间和空间,要注重严谨性、全面性的引导,避免学生由于时间短而做出片面的结论。在小论文撰写前,教师还应给予一定的指导,教会学生史料运用、小论文撰写的方法,并对学生小论文的呈现方式、论证方式进行指导,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及观点表达的能力。在经历史料解读、史料分析与阐述、历史小论文写作等训练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不同史料得出不同视角的结论,阐述主要观点。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情,帮助和引导学生筛选史料,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感知,以及对史料价值、史证作用的理解和运用,并逐步掌握从史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史料教学,分阶段、有侧重地逐步提高高中生的史料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下),2016(4):88.

[2]姚蕾.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6(26):130-131.

[3]胡伟琪.略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综合,2016(29).

[4]吴美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