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与竞技能力相关性研究*

2018-12-05 05:31杨春华
体育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套路轨迹下肢

杨春华



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与竞技能力相关性研究*

杨春华

(陇东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准确掌握我国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与竞技能力的相关性。利用形态测量学方法与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两组不同水平的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测试。在身体形态部分指标上,武英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相比, 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上肢长、下肢长C、比上肢长指数上与一级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髂宽与压力中心的动摇轨迹总长度、AP方向平均速度、动摇轨迹包络面积及单位面积的轨迹长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具有身高偏矮、上肢较长、下肢偏短、骨盆较宽等特征,这些指标可以为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依据。

武术套路;平衡动作;稳定性;相关性

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要想在竞技比赛中夺魁,先天的遗传和后天训练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竞技武术中要取得优异成绩,人体的形态结构和运动员对各种平衡动作掌握的情况起着同等重要作用[1]。对于实力相当、技术水平非常接近的高水平竞技武术运动员而言,平衡动作的稳定与否对体现套路的风格特点显得尤其重要。一个轻微的晃动、一个左右歪斜、一个附加支撑都会直接影响运动员最终的成绩与名次。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东西方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逐步加强,中华武术要想走向世界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就必须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走科学化的发展道路[2]。

平衡类动作在武术套路中是最为重要和最难掌握的三大类指定动作之一,随着竞技武术的不断发展,对指定套路中平衡动作的稳定性与身体形态进行相关性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武术套路竞技水平,另一方面为武术运动员科学的选材提供依据[3]。关于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均都认为身体形态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对测试结果没有统一性的认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为:A组-武英级运动员,B组-二级武术运动员。其中武英级武术运动员为现役武术队的15名运动员,二级武术运动员为院民族传统体育系武术队15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不同水平的运动员,采用形态学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系统,利用用2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和爱捷DLT辐射框架记录燕式平衡和仰身平衡动作的平衡过程,获取受试者的运动学参数。

1.2.1 动作解析

将摄像图像通过APAS(Ariel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进行编辑及数字化,所有操作均为同一实验人员所完成。数字化后的数据将进行滤波(滤波频率为6Hz),利用APAS系统计算数值,对受试者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

1.2.2三维测力台的设定与参数获得

KISTLER三维测力台系统用来进行足底压力中心的数据采集,采样频率为500Hz,采样时间设定为10秒,通过测力台记录的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在AP方向(X轴)、ML方向(Y轴)上的坐标数据,进行最大动摇径、动摇轨迹的长度(SL)、COP动摇轨迹包络面积(SA)和单位面积的轨迹长度(S/L)等参数的计算。

1.2.3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4.0 for windows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每一测量参数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组内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参数显著性仰身平衡用*,燕式平衡#表示。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

两组运动员身体形态测量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武英级运动员上肢长明显高于二级运动员,下肢长C明显低于二级运动员(p<0.05),身体形态派生指标比上肢长、下肢长B/身高、下肢长B/H、比大小腿长指数上与二级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运动员下肢长B比B组的长,占身高的比例也比B组大,但是下肢长C较短,下肢长C/身高值较小,说明臀部的位置比较低,重心较低,腿部肌肉粗壮有力,有利于平衡动作的稳定。从测量结果表明,男子武英级运动员的比髂宽(骨盆宽)较二级运动员略宽,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武英级运动员更接近检验值70,骨盆宽大是重心低和增大下肢支撑面积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利于增大人体的稳定性。同时运动员的躯干下部及周围肌肉发育较好,有利于协同腿部肌群维持平衡稳定性。骨盆宽大则骨盆的杠杆臂长,凡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摆动的动作,有利于增大摆动腿的幅度和速度。武术套路运动员肩较宽,达到标准值。肩宽大是武术运动员专项特点要求。肩宽大则肩带的杠杆臂长,肩带肌也长,有利于肩带肌和发展和肌力的发挥,还能增加上肢长度(杠杆臂)。由表1 可知,比髂宽与压力中心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与Vx、S成反比关系,比髂宽越大,Vx、S值越小,其平衡稳定能力就越高;比髂宽与L、L/S成正比关系,比髂宽越大,L、L/S值越大,其平衡稳定性较差。

表1 A组和B组身体形态指标比较

指标A组(15人)B组(15人)T值P 身高164.1±2.95165.7±3.51-0.781 坐高121.5±3.59125.2±3.09-1.746 体重63.5±5.8964.9±13.73-0.210 上肢长72.6±1.2968.3±2.563.3475* 下肢长H93.87±1.3093.3±0.670.762 下肢长A87.8±2.0588.2±1.15-0.381 下肢长B79.6±1.1476.6±2.102.804 下肢长C68.9±0.9671±1.28-2.941* 小腿长41±0.9441.8±0.97-1.314 肩宽39.2±1.6438.6±1.52-0.4 髂宽27.38±1.3925.6±1.82-2.172 髋宽32.92±1.2429±1.87-2.073 胸围86.2±5.0284.4±6.500.49

注:* P<0.05 A组 vs B组

2.2 测力台参数

测力台参数结果如图1最大动摇径、图2最大动摇轨迹长度。武英级运动员A组和二级运动员B组的COP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方式,由图1可知,A组两个平衡动作的COP在AP、ML方向上的最大动摇径(即晃动幅度)均小于B组,其中仰身平衡动作在AP方向上,B组的晃动幅度要比A组明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运动员最大晃动轨迹长度和动摇轨迹总长度如图2和图三所示,B组明显大于A组(P<0.05,p<0.01),说明B组运动员在做平衡动作时,身体在X轴和Y轴方向摇摆比较大,对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弱,他们的平衡稳定性就比较差。在垂直轴方向单位面积轨迹长度如图4所示,A组明显高于B组(p<0.01),说明A组运动员腿与驱赶的相对摆动幅度明显高于B组,A组运动员的定势平衡姿势就更加舒展优美。

图1 两组运动员最大动摇半径

图2 两组运动员最大晃动幅度

3 分析讨论

3.1 武术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与竞技成绩

平衡类动作在武术套路的指定动作中是最具有特点、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难掌握和完成的,本研究通过对武英级运动员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完成两个平横动作的平衡性进行了三维参数与测力台分析,结果如图1、2,武英级运动员的前后左右的晃动明显低于二级运动员(p<0.05),在垂直面的摆动轨迹明显高于二级运动员(p<0.01),说明武英级运动员的平衡性远高于二级运动员。本结果与栗胜夫等的研究结论相同,他们认为武术平衡性越高的运动员,竞技水平就越高[6]。平衡动作从静力学角度来说,影响人体平衡的主要因素有支撑面的大小及重心的高低,支撑面越小,重心越高,维持平衡就越困难[7];从生理的角度它反映了身体各器官互相协调能力;从动力学角度是指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重心和调整姿势的能力[8]。对武术套路中平衡类动作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平衡类动作的影响因素与身体形态的相关性研究,这对于提高套路竞技水平、促进武术运动训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9]。

3.2 武术运动员的身高与竞技成绩

表1武英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的身高比得出,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高过高,势必会妨碍动作速度及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影响最终的竞技成绩。从武术项目的特点分析,身高者动作幅度大、造型美观,但重心过高、稳定性差,影响平衡动作完成质量,动作的速度和灵巧性也相对身矮者差;身矮者重心较低、稳定性强、可动作幅度小,不利于形态美的表现,因此要求运动员的身体高度和身体比例合理[10]。虞定海根据最近几年全国武术比赛优秀运动员(武英级)的测量材料分析,男子在165-170cm为优[11]。本实验中测得身高与前人结果相符,武英级运动员身高164.1±2.95cm与二级运动员的165.7±3.51cm并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对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统计分析,武英级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13.26±4.12显著低于二级运动员21.18±5.40(P<0.05),说明武英级运动员体内脂肪含量少,瘦体重比例大,力量素质也较好。

3.3 武术运动员肩、骨盆宽与竞技成绩

肩宽和骨盆宽也是影响武术运动员竞技成绩单重要因素,是反映躯干上端横径的指标,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肩宽/身高是反映人的上体发育情况。从测量结果表明,男子武英级运动员的比髂宽(骨盆宽)比二级运动员略宽,二者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单一样本T检验二级运动员的比髂宽(64.80±3.66)显著小于检验值70。武英级运动员更接近检验值(69.67±3.18)。比髂宽与压力中心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比髂宽与Vx、S成反比关系,比髂宽越大,值越小;与L、L/S成正比关系,比髂宽越大,值越大。因此,比髂宽大是重心低和增大下肢支撑面积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利于增大人体的稳定性。所以比髂宽也就是骨盆宽也是武术套路运动员衡量平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4 结论

身体重心前后、左右晃动半径、轨迹长度、晃动轨迹总长度和单位面积轨迹长度能准确地反映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强弱和竞技水平的高低,左右晃动半径、轨迹长度、晃动轨迹总长度越大,平衡能力越差,竞技能力就越差,单位面积轨迹长度越大,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就越好,竞技水平就越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具有身高偏矮、上肢较长、下肢偏短、骨盆较宽、体脂含量少的特征。身高、比下肢长、比髂宽和体脂百分比是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为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依据。

[1]贾兰兰,建设.武术套路若干平衡动作的动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4,6(5).82-85.

[2]王利.山东省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究[D].山东师大,2005,6.

[3]杨春华,谭思杰.对武术套路中仰身平衡和燕式平衡的生理学即运动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1: 161-165

[4]王敏.武术套路女运动员身体形态研究[J].阴山学刊,2000,25(6)5-8.

[5]胡秀娟等.我国高水平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12-114.

[6] 栗胜夫,李小杰.十运会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情况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65-68.

[7]路曼.对竞技武术套路中平衡动作的下肢肌电既运动学研究[D].河北师大,2011,9.

[8]贾兰兰,建设.武术套路若干平衡动作的动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4,6(5).82-85.

[9]杨春华.对武术套路运动中仰身平衡和燕式平衡的肌电及运动学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2):41-44.

[10]赵东升.武术运动员选材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2 (9) :78-80.

[11]王利等.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变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 :245-24.

[12]姜周存.7-13岁的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宄[J].体育学刊,2009(8):125-126.

[13]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Research on Correlation between Wushu Routine Athletes' Body Shape and Athletic Ability

YANG Chunhua

(Longdong Institute, Qingyang 745000, Gansu, China)

杨春华(1979—),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

猜你喜欢
套路轨迹下肢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轨迹
轨迹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下肢最怕“凉、麻、痛”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