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留不住的『神童作家』

2018-12-05 06:25
文史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刘绍棠胡耀邦中文系

北京大学,无疑是无数学子向往的天堂。可偏偏有这样一个人,在北大就读一段时间之后,却觉得于自己的发展有害而无益,毅然退学离开。这个人就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被誉为“大运河之子”的刘绍棠(1936—1997,河北通县〈1958年划归北京通州区〉人)。

刘绍棠从小就出奇的聪明,1942年春节过后,还不满6岁的刘绍棠就被送往邻村供给店村上小学。小学的校舍是关帝庙中的后殿,4个年级同在一间殿内上课,几乎每次考试他都是第一名。听课之余,他还大量看课外书,被称为“书迷”。当时村里有一个小饭铺,生意很红火,却一直没有名字。一天,饭铺女老板请了外村两个教书先生给饭铺起名。两人酒足饭饱后抓耳挠腮仍想不出好名字。这时在门口玩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两个先生和店中人都极为惊讶。后来饭铺正式起名“柳香居”,还请人写了匾额。

1943年春节,刘绍棠又为店铺写了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当时,刘绍棠不满7岁。几十年过去了,刘绍棠儿时编写的这副对联,仍作为村史中的佳话被传诵着。

10岁时刘绍棠离开了儒林村,到通州城内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第一次作文,他一口气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写出了长篇《西海子游记》,轰动全校。

到14岁时,刘绍棠就以“神童作家”的美名登上文坛,备受文化界和读者的关爱。1952年1月1日他的短篇小说《红花》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引起全国注意,那时他年仅16岁。同年9月,《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青枝绿叶》。这篇小说被臧克家主持的《新华月报》文艺版转载,还被编入1953年高中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这时,刘绍棠引起了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的注意,并被他列为团中央重点培养对象。

刘绍棠

1954年,刘绍棠高中毕业时,国家为了加快发展,要求最大限度地招收大学生。当年毕业的高中生只有5万多人,国家的招生计划却是11万人。中央为此下达文件,应届毕业生必须全部报考大学。刘绍棠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后,他仍忘情于文学创作,其间完成了被认为是他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的《运河的桨声》等作品。

可是在大学学习,他还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当时学校的活动颇多,刘绍棠是党员,必须带头参加。这样一来,刘绍棠钟爱并且时有灵感的文学创作,便不得不搁置,或挤一点非常有限的时间去进行了。这种状态令刘绍棠十分不适应。

过了一年,刘绍棠感到学习和创作冲突实在太大,便作出了令常人吃惊的决定――退学。刘绍棠退学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对当时教学模式的不满,据他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原来报的是北大历史系,后来上了中文系。我考大学的试卷是吴小如教授看的。上学时吴组缃教授想让我当他的助教。我写学期论文《论楚辞》,游国恩教授亲自看。我感到北大的课程设置完全按苏联的一套,当时我想选修别的课,提出应实行学分制,中文系主任杨晦说我是资产阶级的学分制。我对社会学、历史、哲学感兴趣,但没有时间去听。我认为应规定几门主课,可多设选修课,这样我就不会退学了。我们的方式不尊重个人,不是从培养人才出发。大学生虽然偏激,但看问题的角度也有可取之处,关键是正确引导。”

当时任北大副教务长兼中文系主任的杨晦教授,两次把刘绍棠约到自己的家中,劝他不要退学。刘绍棠于是向一直关心自己成长的胡耀邦求助。当时的高教部部长是马叙伦,副部长是鲁迅三弟周建人及刘子载。他们也不同意刘绍棠退学。胡耀邦为了人才的特长发挥,给几位部长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刘绍棠才被允许转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后改为“讲习所”)学习。

北京大学没有留住刘绍棠,但学校特别破例:在教务处开出的退学证明书上,写上了保留刘绍棠回北京大学复学权利的字样。据说,这是没有先例的。

退学后,刘绍棠专心写作,很快出版了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和《夏天》。1956年春,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20岁的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猜你喜欢
刘绍棠胡耀邦中文系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中文系何为?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赏析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不畏先生畏后生
刘绍棠小小年纪凭一篇《青枝绿叶》红遍全国
黄振东作品
胡耀邦与拆迁户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