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有效性,践行真课堂

2018-12-05 18:37
湖南教育·C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具小数细节

长沙市望城区星城实验小学位于湘水之滨、麓山之北,建校八年来,学校秉承以心换心、“心星相印”的理念,践行“以人为本、尽善至美”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数学组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演绎教研四部曲:初试、再探、细探、复研,在磨课中淬炼,在研究中前行。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关注细节,化错为真,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打造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数学课堂。

细节为真

在构成课堂的众多因素中,具体的教学细节是构成课堂的基本单位。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方面却举足轻重。星城实验小学年轻数学老师多,有时候,老师们对教学细节把控不到位,使数学不那么自然流畅。比如提问比较随意粗糙,没有直击数学内容,导致课堂偏离方向等。我们根据本校学情,经过多次实践和讨论,认为要从提问、语言、教具等细节着手,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

从问题提出上抓细节。数学课堂是由一个个问题串起来的,但是,我们的一些课堂,很多时候问题的提出流于形式,重结论、轻过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或用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的深入思考,造成课堂气氛活跃的假象;或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意性很大,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数学组老师们认为,问题的提出要有深度,有的放矢,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于是,为了让数学课堂的提问精益求精,数学组会定期召开关于怎么提问的专题研讨会,就如何提出好问题进行集体研究,获得了一些经验。比如,我们在教学“解比例”时,一般会出示情境:柯南要配制一种药水,将溶液和水按1∶8的比例混合就可以产生隐身的效果。柯南调制药水时用了30毫升溶液和200毫升水,学生发现药水不能达到隐身效果。如果教师问:“要加多少水才可以达到隐身效果呢?”学生不难算出,30毫升溶液需要配240毫升水。通过讨论和实践,我们会这样问:“要怎样处理这瓶药水才能达到隐身效果呢?”学生除了想到加水,还可以想到减少溶液。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的问法,效果明显不同。而后者明显更发散,更能发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从课堂语言上抓细节。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数学语言的特点是精炼、准确、严谨。例如,把“非负数”说成“正数”,把“a衣b”说成“a除b”等都是不准确的。这样不严谨的说法如不及时矫正,会使学生对概念混淆不清,也会给学生的推理论证带来不良影响,可以说教学语言起着一种无形教科书的作用。数学组老师们根据自身实践经验以及外出听课所发现的问题,一致认为,我们的课堂要从语言上抓细节,做到通俗而不失科学性。

首先,我们规定老师们上课时,尽量保持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公式等,不使用口语。其次,我们的教学语言也尽量做到准确、简练。教师严谨、规范的教学语言,能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例如,课堂上,我们发现年轻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直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毅”等,这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乏准确性。又如,我们要求老师们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除此之外,数学组老师们还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达到教学目的。

当然,我们也会关注语言的生动性。老师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也是能引起学生倾听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我们会在新授课结束之后用简单的一句“同学们真的很厉害,想不想来接受挑战?”过渡到练习环节,也会用“你们想不想看看?”取代以前在课堂中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语言看起来差距不大,但是学生却由被动体验转为了主动体验。

从教学用具的使用上抓细节。教学用具的使用能很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因此,学具的使用也是我们经常研讨的对象。我们经常思考:这节课是否需要用到教学用具?需要选择怎样的教学用具才最合适?结合教学实践,数学组老师们认为,主要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当科学地、准确地对教具进行操作。第二,教师应当合理把握时间,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操作课。第三,在运用教具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以知识的特点为根据,灵活利用传统教具、电子教具,发挥出两者的优势,而且传统教具、电子教具的结合使用,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教“圓柱侧面积”时,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侧面积展开图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虽然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地展示,但是我们仍然准备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这样两者结合,学生印象会更深刻。我们要求数学组老师必须非常清楚每种教学用具的优势,能根据教学需要巧妙运用教学用具,做到有机结合、整体优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化错为真

数学组老师们在对自己班上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比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后,有部分学生会进行以下填空:一张床长2(厘米),升国旗的旗杆高16(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74(米),等等。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数学组老师们认为,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处理,不让差错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而应当充分利用差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要求老师善待学生的差错,化错为真。

化“定”为“变”。正确的解答可能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因此,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化解差错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启迪。例如,在巩固练习:4×9+5×8、63÷7+35÷5、42-12÷6+14时,学生完成第一题、第二题后思维不知不觉地进入惯性轨道,形成思维定式,导致第三题的解答出现先减后除的错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找到突破思维定式的方法:一是变式,设计角度多元的变式练习,突出事物多元的本质属性及隐蔽要素;二是求异,设计形态各异的综合性情景习题,发展学生综合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及能力。

化“负”为“正”。学生的很多错误是负迁移造成的。比如,我们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读小数3.14,孩子们习惯读成“三点一十四”。这一错误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第一,在教小数的认识时学生已有整数读写的经验,因而知识发生了负迁移,影响了孩子们新知的学习;第二,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理解不透。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化“负”为“正”,教学从学生的负迁移开始,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当计数单位充分理解后,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小数读法,从而有效提高小数的认识的教学效果。

我们呼唤本真的数学教育,让课堂返璞归真。教师润物无声,学生如沐春风,这样的教育怎能不美?我们将以关注教学有效性,践行真课堂为己任,继续以学习与研究的心态行走在课堂教学、教研的路上。

(执笔:王倩、史湘、苏鹏、杨双)

猜你喜欢
教具小数细节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失踪的小数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时尚细节
小数精灵成长记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