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化外交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2018-12-05 10:58王滨生周圆翕杜嘉丞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2期

王滨生 周圆翕 杜嘉丞

摘 要:文章梳理了文化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要成果实践典型案例。“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外交在文化交流机制建设方面、人才交流与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不仅官方全力引导支持,民间也积极参与;参与主体广泛,地域差异大。文化外交通过增进文化交流,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通过增信释疑,为“一带一路”建议提供了良好氛围。

关键词:文化外交;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文化是不分国界、不分时间、不分地域的。对民族木身来说,文化可以使国家的聚合力更强,汇聚共识、集聚力量,对外面来说,文化代表着本国的底蕴和形象,使国家在世界上更有影响力。从古中国到现在都有文化外交,且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2000多年前汉武帝首开丝绸之路,就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贸交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的舞台上,文化外交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中国要想发展綜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本国经济发展,维护白身的安全,就需要开展文化外交,以文化外交的方式让世界各国明白中国的和平之心,明白流传的“中国威肋论”是一个谬论。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外交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建设文化交流机制

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规划,文化部制定《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绘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路线图,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府、民间文化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际、部省等工机制,形成政府统筹、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整体发展机制,以及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文化交流合作协调发展的态势。2016年底,在沿线国家的全面合作与推动下,已有64个国家参与到政府间的文化协定当中,建立起极为规范的发展体系,指导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且每2-3年大多数国家还会和中国再签订一个更务实的执行计划。至2017年上半年,在原有五大国的基础上,中国己经建立起了七八个人文交流机制,与欧盟、南非、印度尼西亚都建立起各种人文交流机制。上合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13次会晤、第7届亚欧会议文化部长会议、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合作论坛、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文化部长会议等外事会议相继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在科技领域合作、实验室联合共建、科技人才交流以及技术转移等领域进行合作;与多国政府签署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协议,共同推动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备案,提升合作的规范性、制度性,促进文化合作机制的发展完善。

(二)加速推进人才交流与培养

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包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4个;俄罗斯、爱沙尼亚、波黑、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与中国教育部达成合作,建立音乐教育联盟;蒙古与中国科技部签署中蒙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柬埔寨、文莱、巴勒斯坦、以色列、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分别与中国智库合作,并签署谅解备忘录,开展多领域合作。中国还积极推动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协调编写《关于国际教育趋势及经验的政策建议》,牵头组织制定《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设立专项课题涉及沿线46个国家,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覆盖沿线66个国家。

推动留学生计划,培育跨文化人才,注重高端人才培养,注重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培养。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促进丝路国家之间的学生交流;为确保外国学生能够到中国留学,针对经济情况设置难民奖学金,每年提供多达500个受教育的名额,资助100名体育运动员参加部分国际活动或赛事;来华留学的政策法规不断优化,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和标准机制,推动来华留学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建设;通过留学生带动的各种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交流非常丰富,同时推出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让中国文化在全球青年一带风靡起来。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外交的主要特点

(一)官方着力推动,民间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沿线国家政府官方积极完善各层级、各领域、各区域的文化交流机制,组织搭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沿线国家文化年、文物展、国际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一系列文化交流平台,组织了各类型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各类资本注入,充分调动了民间资本和人才的力量,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特点为切入点,创造式地在科教、音乐曲艺、绘画艺术、旅游、宗教文化交流、城市对话、体育竞赛、文学影视创作、医疗扶贫、语言学习、新闻报道等各方面广泛交流合作。在民间组织的牵头下,150余个国家共同参与和构建“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促进多领域合作推动了沿线国家的民间交往,推进人文交流。

(二)参与主体广泛,地域差异较大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文化外交,不是哪一国、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政府的事儿,而是福泽沿线所有区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与,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资源积极开展的事儿。于国内,“一带一路”文化外交调动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外交项目开展,各类型的国际文化论坛、文化周、影视周、文物展、国际论坛结合当地特色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举办;边境小镇的设立以文化为载体带动当地经贸发展;城市对话让国内更多城市走出去,推进双边艺术、旅游、商贸的往来。于海外,文化交流不仅限于大城市,经贸活动、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类型的商贸合作走进更多城市,各类型的舞蹈、器乐演奏等艺术团体互访,让更多的城市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三、文化外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一)增进文化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

2015年4月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十五届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时,引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典故,来阐释民心相通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再次提到国家之间人民相互理解和认同的重要性。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到的“五通”之一,多次被强调。要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真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以“五通”为基础内容、以发展为共同目标,沿线国家和地区想要在经贸、政治合作等领域上有合作,通过形式丰富的文化交流,可以首先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初衷,建立彼此深厚的情感,在文化上首先实现相互理解、相互欣赏,进而才有对话的可能,才有达成共同目标和信念的可能,进而实现民心相通。在政府的引导,以及各项机制的保障下,“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外交形式丰富,推进民心相通。

(二)推动增信释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氛围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它需要沿线国家的共同参与,它的成果不是中国一国独享,是将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进步。面对部分国际恶意舆论炒作,以及个别国家对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和不理解,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周边复杂政治环境下的双边、多边国际关系,团结沿线国家共同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

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有助于消除偏见、化解歧见、增进共识。近年来,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交流内容越来越丰富,文化外交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复兴文明,借助媒体宣传、智库交流、艺术文化交流等手段,主动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30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实现世界1/5人口脱贫的实际案例,来提升沿线国家的對“一带一路”倡议的信任,共同追寻民族复兴、崛起之梦。

面对沿线地区复杂的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环境,交流与对话是增信释疑的前提,文化外交作为国际邦交的一股暖流,在加强对话,增进相互理解的前提下,寻求文化认同和价值共鸣,打消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所存在的不理解、不信任和各种偏见,可有效润滑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摩擦与嫌隙,增进民族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的相互融合,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结合媒体的内容建设,以及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应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外交鲜活生动地将新时期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将中华文明和现代中国中可爱、可贵、最具民族魅力的部分呈现在沿线国家的面前。

参考文献

[1] 吴晓春.文化外交:内涵、发展与作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7(09).

[2] 杨友孙.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在波兰的运用[J].世界历史, 2016(04).

作者简介:王滨生(1975.10- ),男,上海杨浦人,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圆翕(1998.12- ),女,辽宁大连人,汉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杜嘉丞(1999.11- ),男,辽宁沈阳人,汉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