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下“好幼教”标准的差异分析与教育建议

2018-12-05 10:58张敏杰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差异分析

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的基础,对“好幼教”标准差异的认知能够有效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好幼教”标准的差異主要表现在不同理论、不同评价主体、国家政策法规三个方面。基于标准差异的分析,展开了多重视角下“好幼教”标准的相关思考,以期待引起些许共鸣。

关键词:多重视角;好幼教;差异分析

一、不同理论视角下“好幼教”标准的差异

(一)哲学流派视角下“好幼教”标准的差异

哲学是教育价值导向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哲学观,便有相对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实施、教育评价。哲学在目标取向上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秩序的人;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改造社会的人;两种价值的导向形成不同的教育理念,采取不同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育机构,对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实施的程序、评价的标准必定有不同的表现和要求。对学前教育产生最用影响的哲学流派主要有:经验论、唯理论影响下的福禄贝尔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实用主义影响下所产生的瑞吉欧教学法。

福禄贝尔教学法认为儿童具有活动、认识、艺术的本能,本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为创造本能,教师的作用在于促进这种本能的发展,主要的方法是让儿童能够自我活动,能够通过游戏给儿童带来欢乐、自由、满足,重视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幼儿教师要能够将“社会参与”带到课堂中,重视幼儿的小组生活。并且能够通过活动、歌谣、游戏的教学内容,利用“恩物”和“作业”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蒙台梭利教学法认为教师要提供儿童经验获得的机会,重视感观教育,读、写、算练习,实际生活练习,教师的目标在于能够让幼儿手脑结合、身心和谐;瑞吉欧教学法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具有巨大的潜能,天生的艺术家。教师的作用在儿童的共同行动之上,对儿童进行记录、聆听、观察,成为儿童的伙伴、养育着、指导者,成为社会参与的沟通者,成为课程共同的建构者。教师的角色不是容易担当的,有着极为复杂、精细和多层面的任务。

(二)心理学流派视角下“好幼教”的差异

对幼儿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主要有认知心理学,成熟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派的领军人物皮亚杰,对教师提出的相关联的三条建议是: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帮助儿童发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便是: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鼓励儿童去思考、去推理、去解决问题。成熟理论主张人类发展过程主要由遗传决定,因此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重视材料和活动的选择,选择的依据是儿童的兴趣;教师多为儿童安排区角活动,并能让儿童自由选择,如若区角无幼儿选择,则会被撤换;教师有责任积极地指导儿童的行为,从而影响儿童的社会化,使他们自己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行为主义理论强调条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联系,强调教师作用在于:提供引起期望反应的刺激和环境,安排强化,注重练习。在幼儿园具体的表现是:教师要注重幼儿常规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反复练习等等。

二、不同评价主体视角下“好幼教”标准的差异

(一)学科专家视角下的“好幼教”

学科专家的建议和意见是我们确定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这主要源于学科专家的专业性、技术性、权威性。幼教专家作为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人,他们掌握着幼儿教育领域最前沿的理论,他们对幼儿园的认识是较为科学而全面的。从参阅文献得知:当问到“您认为一个好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时,幼教专家对“好”的认识是辩证的,因此对好幼儿教师的认识也是辩证的。他们认为一个好幼儿教师关键是能够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针对具体的事情有恰当的反应,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比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爱心和责任心对幼儿教师来说是首要的,这是由幼儿的特点所决定的。此外,幼教专家强调教师重视幼儿游戏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和孩子是平等的,但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丢失,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多重角色。

(二)家长视角下的“好幼教”

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家长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消费者,是托幼机构要服务的“顾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多时候最主要的指向主体是办“家长满意的教育”。家长满意的教师也就是家长心目中的“好幼教”,能够教师培训、管理、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成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可见,从家长这个视角来概述“好幼教”是可行的且具有现实意义。从文献中得知:家长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居于首位的仍然是责任心、爱心,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显示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任职资格、学历和外在形象同样处于非常次要的位置,选中的次数极低。可见幼儿家更关注的是幼儿教师的内在素质而非外在特征。家长在对教师选择玩教具的配置和使用上也有自己的观点,家长认为教师在选择幼儿园玩教具的配置和使用最重要的是其丰富性,在家长看来,玩具配置丰富多样,每个孩子都有玩具玩,这是最重要的。安全性居于第二位,基本上与丰富性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且大多数认为没有安全性其他都属空谈。居于第三位的是可操作性,玩具具有可操作性,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才能有兴趣,才能在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基于此,好教师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增加户外活动,其次,多学文化知识。部分家长仍然抛不开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孩子能够学到较多的文化知识作为衡量幼儿园教学好坏的标准,要求幼儿园开展较多的文化课程。再次,多开设特色班。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对幼儿园都有开设特色班的要求,主要关注点在英语和艺术方面。最后,在教学方面,家长强调教师对幼儿要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同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

(三)幼儿视角下的“好幼教”

学术理论界大都是从家长、教育管理者等成年人的角度来研究幼儿教师的各种问题,较少分析幼儿对此的想法。幼儿是幼儿园教育和培养的主体,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应是幼儿教师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从文献收集中得知:当问到幼儿“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个问题的问答,居于前两位的回答是:对待幼儿的态度,外貌。其中态度居于首位,幼儿都喜欢温柔的、关爱自己的老师。外貌位于第二位,爱美是人的天性,幼儿也有对美的追求,很多幼儿都表达自己喜欢漂亮的老师。由以上可以看出,幼儿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温柔漂亮;除此之外,幼儿更喜欢教师更够为自己创设视觉上美的,玩具丰富的,有花草树木的环境;喜欢教师能够开展有趣味性、游戏性的课程。

(四)国家政策法规视角下的“好幼教”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专业标准》对“好幼教”的界定,是对幼儿教师专业人员的一种肯定,也是幼儿园教师安身立命的准绳。国家政策法规中《幼儿园教师专业标注》对“好幼教”的评定最具冲击力和评定性,在此视角下,想要传递的思想是:依据国家政策法规,结合多方面需求,切实全面提高,是成为中国“好幼教”最基本的保障。

三、多重视角下“好幼教”标准差异的教育建议

(一)多重视角看待“好幼教”的标准,不搞一刀切

从不同的视角之下对“好幼教”的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合理认识,并以此来指导日常教学实践,不仅是对幼儿园的要求和指引,更是对政府、社会大众的一种呼吁,对“好幼教”是整个学前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的评价避让能够让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趋向合理和完善。单纯的一刀切,会导致整个事业的极端发展,从学前教育的教育价值而言,若只强调国家标准,会造成良莠不齐、过渡追求社会价值本位;只强调家长,会造成过渡迎合家长需求,而目前盛行的小学化倾向是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只强调幼儿,对个人价值本位的强调,会忽视一些适合幼儿系统性规范和文化的掌握。因此“好幼教”应从多角度出发,防止一刀切,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防止学前教育发展道路的极端价值取向。

(二)以国家政策纲领为基准,以园所特色发展为导向

整体而言,“好教师”的评价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学前教育不断的市场化倾向,全民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学前教育整个大发展趋势的影响。我们在对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關键因素——教师的定位应该具有大局意识和特色意识。大局意识在于以国家整个大发展的现状为导向,能够将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并且保证质量,以此发展符合我国潮流要求的学前教育事业;特色意识在于,能够以国家政策纲领为基准,面向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园,这是现当代能够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大局意识和特色意识的重中之重在于能够更好的借助于多重视角下对“好幼教”的要求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更新观念,改变传统“好幼教”的认知观念

由以上哲学、心理学流派对教师角色的不同要求可知:第一:不同哲学、心理学流派引导下,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不同,如福禄贝尔教学法重视本能、蒙台梭利教学法注重规律性和幼儿个体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瑞吉欧教学法重视幼儿主动性;第二:不同学前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师角色要求不同;第三:采用不同学前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在进行对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实施的程序、评价的标准必定有不同。因此无论是从学前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机构,社会大众等对不同理念的特色幼儿园中的“好幼教”进行评价时,应该结合园所理念,区别对待,同时幼儿园、幼教能够以理念为导向不断完善发展。评价主体差异,对“好幼教”的具体要求各异,幼教专家的标准更抽象,家长、幼儿则更具体、现实。学科专家侧重的是一种“应然”追求,家长和幼儿更多的是对“实然”的渴望。幼儿家长则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孩子的外在表现作为评价的标准,他们需要看到的是孩子发展的最后结果以及外在表现,但是部分认识存在急功近利的偏颇现象。幼儿的标准单纯而简单,他们凭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理解“好幼教”,事件与幼儿的各种感受体验联系在一起,只要能够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到开心、快乐,便是“好幼教”。在我们以此作为“好幼教”的参考指标时,我们应该坚持全面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防止片面性和武断性。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4-43.

[2]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38.

[3] 王亚凤.美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21-40.

[4] 李影.“好教师”:基于家长视角的调查与分析[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1:19-21.

[5] 张娜.不同主题视野中“好幼儿园”标准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8-30.

基金项目:文章为安徽省一般教学研究项目“教师资格新政背景下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jyxm0732;文章为安徽省名师(大师工作室)“张晓旭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msgzs051。

作者简介:张敏杰(1992- ),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猜你喜欢
差异分析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差异分析
试论中国声乐作品的文化定位
普通高中班主任胜任力差异分析
新旧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