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双创意识培育与实践能力提升

2018-12-05 10:58李思建崔晓东秦明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实践能力

李思建 崔晓东 秦明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顺势而为跃跃欲试加入双创大军的现状,双创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的双创意识,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与必需。

关键词:双创教育;双创意识;实践能力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生们也顺势而为,纷纷加入双创大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青年的主要代表,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综合状态既影响自身的就业与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一些大学生的择业眼光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能简单地通过社会、市场提供就业机会加以解决。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双创大军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更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构起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很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成了盲目的跟风者,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双创意识培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教育已然成为大学生迫切需求,以期有助于大学生真正了解创新与创业及实践,真正成为新时代经济深度发展的主力军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者。根本上讲,双创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的双创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一、双创教育解读

所谓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简称,也即“创业与创新”的统称。理解双创的关键在于明确创新的含义。创新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并建构了成熟的创新理论,具体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很显然,熊彼特提出的五个方面都是创新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讲,我们可以认为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满足精益求精或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取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哲学层面讲,创新意味着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的实践活动。

理解双创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对创业的理解。《辞海》对“创业”的解释是创立基业,其中“基业”即指事业的基础,由此可见,创办事业是创业的本质。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可以是经济领域的,也可以是文化、教育、科学、政治等领域的。狭义的创业指个人或团队自主创办企业,是个人或者团队在市场环境下发现商机并用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经济行为,以求获得利益,实现价值的过程。它是以利润为导向的有目的性的行为。

综合起来,“双创”即是“创新”加“创业”,习总书记说:“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可见,创新与创业是实现“双创”的两翼,创新是灵魂,创业则是重要的实现途径。事实上,双创教育由来已久,最早在20世纪中叶出现在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麦尔斯·梅斯教授率先开设的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创业教育”内涵。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又进一步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我们国家,在1973年东北大学开设了第一个创业学本科专业。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人心,举国上下掀起了“双创”热潮,大学生也响应时代号召,纷纷加入双创大军。大学生们年轻,有着蓬勃的朝气,不竭人的奋斗动力与探索精神。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着挑战传统行业的信心与欲望,而且掌握着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然而,大学生群体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与经验,往往想法大胆,却很容易脱离实际。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优势与不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展开双创教育尤为重要。

二、双创教育模式提出

针对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的实际需要,在大学教育中开展双创教育是时代之需。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狭义的创业教育,指教学生经商和创办企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模式。总体看来,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目的,充分发掘大学生潜能的新型教育活動,其根本任务在于培育大学生的双创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人们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能充分发挥其创新的潜能。人类生来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的责任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不断涌现的创造力。个性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创新。因此,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是培养创新人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在理论教学层面讲,双创教育的开展必须加强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师资培训,从而保障这一课程的实施质量。具体地讲,学校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实施“2+1”的架构,即2个学分的创业教育课程和1个学分的创业实践活动要求,真正在大学生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另一种可行性方案则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开设创新创业学本科辅修专业,系统地探索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面向大二以上的学生通过自愿报名,面试选拔30-60名同学组成(1-2个班级)进行试点。通过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们明白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在理论上提升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此外,在高校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尤其注重大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育与养成。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针对“研究型”的学生可以实行学术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大学生吸引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不仅仅需要只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在校园生活中的高水平学术活动的進行中进行,尽量打造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才能不断增长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总体上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需要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三维一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织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最大程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育是双创教育的前提与准备,双创实践能力的提升才是双创教育的目标。意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与作用。因此,双创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即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思想与实践在现实层面的结合,化思想武器为实践的行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学校给大学生提供多种锻炼渠道,即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构各种平台,包括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及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平台的建设等。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让大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产品,并鼓励其在校园内及社会上推广。

此外,双创意识的培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相关制度的支撑。制度作为整个双创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双创积极性,真正使双创教育从理论变成现实。可以说,双创教育是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的目标,而政策的支撑与鼓励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借着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东风,各高校需要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基础上出台各种相关的政策,真正在具体层面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包括资金的支持,平台的搭建等。

综上所述,双创教育总体包含两个层面的教育即双创意识的培育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具体图示见图1。

三、结语

随着“万众创新”“人人创新”新态势的形成,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欣起“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大学生则是这一浪潮中的新生力量。双创教育既可以让跃跃一试的大学生们真正明白何谓双创,避免其盲目跟风,不知深浅地胡乱尝试,又可以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双创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其真正实现创新与创业作好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秦明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J].世界高等教育会议,1998.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 年大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双创意识培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035;文章为2017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基层建党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中的积极作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GXDJ-B152。

作者简介:李思建,大连大学信息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崔晓东,大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通讯作者:秦明,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实践能力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