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团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8-12-05 10:59李雪莲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社团高校管理

摘 要:文章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学社为个案,系统化的探讨高职院校社团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高校;社团;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无论从管理学生还是提升学生素质来说,都需要可靠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适应社会,而大学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因具有辅助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能力、稳定校园环境的职能,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我校国学社成立于2016年,社团以“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力求服务师生,成就自己,传承千年文化。社团倡导“读书”、“省思”、“明理”的学习方式,希望通过传播传统文化提升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两年来,社团开展活动20多次,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国学社和百度百科、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栏目合作,举办“恰同学少年——中华好诗词竞赛”活动,邀请多家高校赛,甚至不乏本科院校,各界知名人士作为评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国学社团也因此仅用两年时间,便被评为学校四星社团。

但在具体实践中,社团活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工作遇到重重阻碍。分析起来,原因如下:

一、学生盲目加入社团

社团招新对象主要为大一新生,加入社团时,往往比较随意,很多学生仅看宣传单或老社友介绍就决定加入社团,对社团缺乏了解。等到进入社团,才发现对社团活动不感兴趣。例如我校国学社在招新伊始,多数学生冲着传单上的汉服而来,而汉服文化只是国学社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学社的文化活动还涵盖中药、古文古诗、古乐器、武术等领域,这部分学生在参加上述活动时就较为勉强,后劲不强。

二、社团管理制度问题

一方面,社团本身在组织活动时,缺乏完整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整个流程虎头蛇尾,流于表面,使得学生参与热情降低,弱化了积极性。

另一方面,社团制度管理制度过于严密反而扼杀了学生个性:制度规范的目的在于使其成为学生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可为了避免各种问题发生,规章制度的条款制定成了管制而非“管理”社会,规矩重重,严重约束和限制了社团的发展,社团也失去了相对的自主性。譬如国学社在申办活动时,流程手续异常繁琐,学生需要在指导老师很主管单位团委以及社联之间来回跑数次,容易消耗激情。

三、指导教师投入少

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评主要集中在科研任务方面,即便有的学校将社团指导计入工作量,教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指导。尤其是人文艺术类社团,深层次的价值观尤其需要长期培养,是慢功夫,指导老师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条件下,很难尽善尽则。笔者在指导社团时还算尽心,但难免也会陷入到自我怀疑的境地。

四、社团活动单一

社团偏重于个人娱乐和消遣,缺乏与社会的联系,服务社会意识单薄。美国学校“以咨询服务为目的的学生社团组织随处可见,而在国内此类社团却少之又少,这是我们工作理念中服务意识欠缺的一个表现。”很多社团活动的开展摆脱不了娱乐性、消费性的特點,日常活动开展多为聚餐、郊游等,缺乏深层次的教育作用,既不符合社团宗旨,也不符合社团定位,学生的能力实际得不到社会化的锻炼和提升,久而久之,会员的积极性下降。

国学社团在建立初期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后来笔者通过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每日讲解论语等方式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逐渐产生兴趣。

针对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社团建设,解决办法如下:

(一)对社团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激励

在社团指导教师的考核管理方面,不仅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还要在精神上予以鼓励。实行社团和指导教师双向选拔制度,给与社团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选拔出的老师不仅专业技术扎实,还需要对学生工作有热情、愿负责,尽最大力量和社团积极互动,实现实质性的指导。

(二)采取措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社团

除了社团自身的宣传外,团委、社联可举行推介会,对切实提升大学生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帮助的社团进行重点推介,帮助学生明确入社目的,使学生一开始加入社团就具有方向性。

(三)社团文化建设方面,营造民主管理的工作作风

社团对日常工作事务进行有效分配,使骨干社员各司其责,增强其责任感,获得有益的社会实践机会。多组织活动,加强社团活动的品牌化,使得社团理念不仅获得社团内部成员的认可,外部群体中也具有影响力。社团活动可适当让普通社员参与组织,彼此交流想法,提高创新能力,最大程度的满足社员的兴趣爱好,也方便社员领导新旧衔接。

(四)在社团管理方面,要统而不僵,放而不乱

不宜过分奖励,也要注意社团制度的宽松性。无论奖励还是强迫都会影响学生的主动意愿,伤害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保证学生自由选择和内在兴趣的同时给予适当和必要引导,让社团在一个既宽松又有章可循的范围内蓬勃发展,促进学生成长。

总之,校园社团是校园活力的象征,是学生成长的乐园,研究分析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思考解决方案,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团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熟悉社会,完成对课堂生活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于伟,韩丽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教育,2002(02).

作者简介:李雪莲,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团高校管理
缤纷社团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