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复发的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诊治分析

2018-12-06 02:04郑建文何云生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舌根舌骨瘘管

郑建文 何云生

甲状舌管囊肿是颈部正中的常见先天性疾病,可发生在舌盲孔至胸骨柄上缘任何部位,多数在舌骨下方颈前中线附近,发生于舌根者较少见。由于发生于颈前中线的甲状舌管囊肿位置多较表浅,颈部手术多能达到彻底切除,不易复发。而发生于舌盲孔的甲状舌管囊肿多表现为舌根部或会厌隙囊性肿块,易误诊为舌根或会厌囊肿而采取不恰当的手术方式,导致疾病反复复发,迁延不愈。本文就本科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5例反复复发的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进行分析,探讨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以减少误诊和术后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反复复发的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5~39岁;病程6个月~10年。临床表现:单纯咽部异物感3例,咽部异物感伴痰多1例,咽部异物感伴间断呼吸不畅1例。颈部查体均未及明显肿块。电子喉镜检查:均于会厌隙舌根部见囊性肿物(图1),其中2例位于会厌隙正中,2例位于中线偏一侧,1例间断呼吸不畅者囊肿填塞整个会厌隙。5例患者均于外院诊断为舌根或会厌囊肿,在支撑喉镜下行多次囊肿切除术,其中手术3次2例,2次2例,1次1例。

图1. 电子喉镜检查:会厌隙舌根部见囊性肿物

1.2 方法 入院后5例患者均予甲状腺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位置、大小正常,排除异位甲状腺。MRI检查可见舌根部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图2A),舌根正中可见管状长T1长T2信号与类圆形肿块相连(图2B、2C),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5例患者均在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颈外径路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采用Sistrunk术式,切除部分中段舌骨体,见5例囊肿均有瘘管与舌骨中部相连(图3A);沿瘘管逐渐分离,仔细探查分离舌根肌肉组织,由会厌前间隙进入咽腔,暴露会厌隙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完整切除甲状舌管囊肿、瘘管以及与其相连的舌骨体(图3B);缝合舌根与会厌切缘,封闭咽腔,分层加固缝合肌层、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颈部放置负压引流管,鼻饲饮食,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7 d拆线,12 d拔除鼻饲管,经口进食。

图2. A.MRI检查见舌根部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B、C.舌根正中可见管状长T1长T2信号与类圆形肿块相连

图3. A.囊肿有瘘管与舌骨中部相连;B.手术完整切除甲状舌管囊肿、瘘管,以及与其相连的舌骨体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良好,咽喉部异物感及不适感均消失。定期复查1年以上,均无复发(图4)。

图4. 术后复查未见复发

3 讨论

甲状舌管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是颈部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发生于颈中线的甲状舌管囊肿多容易诊断,手术疗效确切。目前临床上采用的Sistrunk术式和扩大Sistrunk术式明显降低了甲状舌管囊肿的复发[1],但仍有2.7%~11.1%的复发率[2],而复发原因多认为与手术不彻底、炎症和瘘管形成密切相关[3-4]。发生于舌根部的甲状舌管囊肿可能近舌骨及颈部的甲状舌管闭合良好,而仅仅舌盲孔附近闭合不良,导致囊肿发生后向会厌隙突出,出现舌根部及会厌隙囊性肿物,而颈部无明显肿块。患者多表现为咽喉异物感,易误诊为舌根囊肿或会厌囊肿[5],而直接采取支撑喉镜下手术切除,未完全切除瘘管,导致反复复发,治疗失败。本组5例患者外院诊治过程中均仅进行了电子喉镜检查即诊断为舌根囊肿或会厌囊肿,采取了错误的手术治疗方案,导致治疗失败。如何处理首次就诊的舌根部及会厌隙囊肿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本组5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我们认为临床发现会厌隙囊肿,尤其是基底与舌根相连者,手术前必须进行完整的检查,以明确诊断。超声是判断舌根部肿块是否为异位甲状腺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更具价值[6]。所以首先需进行常规甲状腺及颈部B超检查,排除异位甲状腺。颈部MRI也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可为确定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诊断、制订恰当的手术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术径路提供准确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CT检查也是诊断甲状舌管囊肿的重要手段[8],但MRI相对CT对软组织的鉴别有绝对优势。如临床诊断为发生在会厌隙及舌根部的甲状舌管囊肿,须行颈外径路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完整切除肿块、瘘管及部分舌骨,减少复发,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

猜你喜欢
舌根舌骨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咽期舌骨运动量化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经口径路与颈外径路舌根囊肿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
肩胛舌骨肌的超声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
茶乡小道
儿童甲状舌管囊肿分型及舌骨选择性保留的探讨*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我国发现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动物化石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