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戴资颖的技战术分析

2018-12-06 10:53温志宏王新南
关键词:马琳戴资颖高远球

温志宏,王新南,张 蓉

(1.太原师范学院 体育系,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当代羽毛球产生于英国,随着世界发展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羽毛球运动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快速的发展,在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同时,羽毛球技战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从最初的羽毛球表演赛,到今天的高水准的竞技比赛.男子单打以快准狠为主要特征,女子单打以稳为主.然而随着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增强,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男子单打在快准狠的基础上更加的追求灵活多变,女子单打则是走向“男性化”趋势[1].从最初的拉吊并用,稳中求进,到现在的快狠多变.借此机会浅析2017年马来西亚公开赛中戴资颖的技战术,在了解戴资颖技术特点的同时,希望为世界羽毛球技战术的发展做出微薄之力.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7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戴资颖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依据本文著写的需要,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输入关键词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寻找出相关技战术分析类文章,做出分析总结,同时查阅相干羽毛球资料,作为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1.2.2 录像统计法

经过对2017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戴资颖和马琳两位运动员比赛录像的数据统计,对两位运动员进行各项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表格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合比赛实的际情况,本文只对发球与接发球、前场,后场以及比赛的得失分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2.1 戴资颖和马琳在比赛开球环节中,发球与接发球的技术应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2.1.1 比赛中发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在比赛中,发球即比赛开始,发球质量的高低对比赛有着必然的影响.羽毛球发球方式有发正手高远,正手发网前,正手发平高,反手网前球,反手高远等[2].选择不同的发球方式都有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说,女子单打运动员以正手发高远球为主要发球方式,因为高远球的优点是稳定,可以迫使对方退到后场,为己方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缺点是较为耗费体力,如果落点不到位会使自己陷入被动.而网前小球,因为线路短,高度低,速度快,节省体力,往往带有一定的进攻性,这种发球方式不给对手下压进攻的机会,且可以更好地判断对手的回球路线,反手网前小球,是大多数羽毛球男子专业运动员运用最多的发球方式.但是随着近年羽毛球技战术和打法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女子单打技战术也逐步趋于“男性化”、“全面化”,比如说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位女运动员戴资颖和马琳.其中马琳以左手持拍发球技术以反手小球为主,其发球技术偏男性化[3].

表1 戴资颖与马琳发球统计表

通过看2017年大马女单总决赛视频,统计出戴资颖和马琳比赛中发球情况(表1).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戴资颖本场比赛中以发正手高远球为主,马琳则以反手小球为主.

本次2017年大马公开赛中,戴资颖和马琳在发球环节中差异明显,戴资颖发球的特点是质量很高,技术效果稳定,使得马琳也多次判断失误.而马琳的反手小球技术运用灵活,但并没有给戴资颖带来困扰.

众所周知,马琳后场进攻能力很强,但戴资颖也具有很强的防守能力,为了更好地应对马琳,戴资颖最终还是以发正手高远球为主,更好地调动马琳到后场,通过压低线的方式,拉开场上的空位;马琳则以发网前小球为主,符合当今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攻防转换节奏快,发球和接发球后的攻防阶段竞争激烈,更好地争夺比赛主动权这一主要特征.通过数据和视频对比,可以看出戴资颖在发球这一环节上显得并不是很占有优势,但戴资颖发球后的第二拍以防守为主,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尽早调整比赛节拍进入相持阶段找机会进攻,总的来说整场比赛打下来,戴资颖的正手发高远球还是让马琳很头疼的,她凭借高质量的高远球让马琳连丢失了几分.当然马琳在面对戴资颖这样,突击和防守能力都很强的对手,也充分发挥自己身高和腿长优势,积极跑动,在跑动中寻找进攻的机会.

表2 戴资颖与马琳接发球统计表

注:所占比例=三局一类接发球数/总接发球数戴资后场球所占比例=20/57(所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1.2 戴资颖和马琳比赛中在接发球环节的技术运用分析

接发球,顾名思义就是击打对方发过来的球,与其说发球是对方的第一次击球,那么接发球则是我方的第一次击球,都对接下来的比赛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几年前,我国国家女子羽毛球队前女子单打教练李志锋就针对国内外优秀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接发球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发表了《羽毛球女子单打后场接发球技术运用的分析》,分析指出优秀的女单运动员后场接发球技术中使用率较高的两种技术分别是平高球和高远球,目的是为了先压底线,控制后场为主[4].当然在接发球环节我们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应对前场小球,另一种是应对后场球.

应对前场小球我们通常运用的技术有搓球、放网、勾对角、扑球、推球、挑球等,应对发后场球我们通常运用的技术有高远球、吊球、杀球等[2].通过看2017年大马女单总决赛视频,统计出戴资颖和马琳比赛中接发球情况(表2).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戴资颖在接发球环节中,多数以网前小球为主要回球方式,其利用率高达58%,而推挑后场的比率为35%;而马琳在面对戴资颖高质量的高远球时则是多以杀球为主要回球手段,杀球的利用率为56%,而推挑后场的比例为27%,其次是吊球为16%,马琳在接发环节中似乎占据了优势,但是戴资颖多出色的网前技术也多次化解了被动的情况.总的来说相比二人的第一拍,马琳的进攻态势很强,但是这无疑耗费了马琳过多的体力;而戴资颖在应对马琳发球时则多以前场球与挑推后场球为主,这种灵活多变的前场控球技术,可以更好地应对马琳的反手小球,为自己制造进攻机会,当然马琳也不想给对方任何进攻的机会,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网前球多次失误连连,如戴资颖在放了一个前场后,马琳回了一个前场的搓球,质量并不是很高,这就让戴资颖抓住了机会,打出了一个高质量的网下勾对角,让马琳措手不及.在场的观众拍手称赞,马琳也为之诧异.羽毛球技战术水平的高低是比赛取胜的基础条件之一,当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双方技战术相互制约时,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是取胜的关键[5].

2.2 戴资颖和马琳前场技术运用的分析情况

表3 戴资颖与马琳前场击球技术统计

注:所占比例=三局同一类球数/前场球总球数

羽毛球前场击球主要有放网、搓球、推球、勾球、扑球、挑球这五种技术.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二者差距并不是很大,说明戴资颖和马琳在处理前场球是都非常得小心,都不想给对方任何进攻机会.首先我们来看戴资颖,整场比赛中戴资颖运用前场技术非常多,远远超过对手马琳,尤其推球和放网,其比率分别为38%和30%.在面对马琳这样身材高大后场杀伤力极强的对手时,戴资颖在战术安排上非常巧妙.第一,以自己强大的防守能力作为支撑,以发高远球为主,然后在第二拍上下足了功夫,这不仅可以消耗马琳的体力也能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第二拍;第二通过放网,推抽为主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同时推抽球的速度很快,在马琳被动的时候加以应用,效果非常好.值得一提的是戴资颖的勾球,戴资颖的勾球技术非常细腻,再结合她场上的应变能力,经常许多让马琳摸不着门路,就像在表2描述中介绍到的实例.再看一下马琳挑后场、推抽球及放网,比例分别为31%,32%,26%,其次是扑球和勾球,马琳的扑球杀伤力就像她的杀球也很有威胁力,多次让戴资颖栽了跟头.

一般来说,小个头的运动员更愿意用线路最短最省力且技术要求更高的搓球,放网等方式进行回球,说明搓放球,挡球已成为了身高矮小运动员回击个头高大运动员的主要回球方式;反观身材高大的运动员,更愿意选择推挑球,拦截来处理对方给自己方的网前球,挑球和高远球一样弧度较高,可压对方底线,拉开空挡同时可以为自己留有充裕的准备时间[6].推球弧度低平近乎贴网将网前球推至对方底线,由于速度快,容易让对方形成被动局面.

理论结合实际,戴资颖个头相比马琳要矮小,在运用了搓放技术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优势大量运用推抽技术与身材高的马琳斗智斗勇,而马琳相比戴资颖来说,结合自己的身高优势,高点杀球,吊球,低点挑、放球,但在前网球的处理上缺乏了一些灵活应变性.

表4 后场球处理情况统计

注:所占比例=三局同一类球数/后场球总球数(均为每个球员本身得数据);由于本场比赛中每位运动员的反手后场技术运用的非常少并且以过渡球为主,所以不进行具体数据分析.

2.3 戴资颖与马琳在比赛中,后场技术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2.3.1 戴资颖与马琳在比赛中,后场技术运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

后场通常分为正手区和反手区,击球技术有高远球,平高球,杀球,吊球.

由表4可以得出,在后场球处理方面,戴资颖在吊球方面使用次数居多,比例为43%,比马琳高出21个百分点,然而在高远球和杀球方面,马琳使用次数高于戴资颖,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马琳身材高大,所以在后场占优势;

2)马琳是一位攻击意识很强的运动员;

3)马琳杀球多主要集中在接发球环节上,因为戴资颖以发正手高远区为主,这就给马琳很多下压的机会.

再反观戴资颖,从表中我们观察到在三局比赛中戴资颖的吊球均比马琳多,通过吊球减慢比赛的节奏的同时结合高远球压底线的战术,调动马琳跑位,在后两局的比赛中双方的体能快速下降,但在第三局比赛分数达到15 min以后,马琳由于体力不支,导致连连失误,最终戴资颖大获全胜.相比之下,戴资颖要比马琳的体能更胜一筹.

与双打和男单比赛那种更为紧张,暴力,快节奏不一样的是,女子单打比赛一般是以前场技术和后场技术相结合,调动对手在场上跑动,在拉吊中寻找机会劈吊,杀球,使自己变得主动从而获取胜利.

因此高远球,平高球这种具有过渡性的技术经常被使用,对于身材矮小的运动员来说,面对高球时,除了杀球通常多会运用平高,高远球进行回击,这样运动员可以压制对方底线,底角,再结合高吊技术,让对手抓不住脉络,本次比赛中,戴资颖就是多次依靠此战术,再结合自己灵活多变的前场技术获得胜利的.当然杀球,吊球这种具有进攻性的技术是身材高大的运动员最喜欢用的,本场比赛中马琳的杀球高达91次,占后场总击球数51%,可以说是见高就杀,这也符合欧洲运动员打球狠的特性.

2.4 戴资颖与马琳总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

2.4.1 在进行具体分析前,先阐述一下主动得分,受迫失分,非受迫失分的含义

1)主动得分:运动员无论是在前场还是后场,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击球点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同时击出的球让对方来不及判断或回球的情况下得分.

2)受迫失分:对方在受到对手具有进攻性回球时,由于未处理好,使自身处于被动情况时,出现的下网,出界,未接住球等情况.

表5 戴资颖与马琳得失分情况统计

3)非受迫失误送分:在没有受到对方具有进攻性回球时,出现的下网,出界等情况.

2.4.2 戴资颖与马琳总体得失分对比分析

在羽毛球比赛中的总得分是由本方的主动得分和对方的失误构成,表5中我们可得出以下信息:戴资颖的全场主动得分总和为25分,总失误38分;马琳全场自身积极得分为20分,总失误分数为41分.很明显戴资颖的主动得分能力要高于马琳且失误较少,戴资颖主动得分高出马琳5分,而马琳失误比戴资颖高出3分,这3分是出现在非受迫失分当中,二者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在第一局中,戴资颖主动进攻次数相对较少,结果输掉了一局,所以在对待像马琳这样进攻能力很强的对手是在确保自己稳定防守能力的同时应加强进攻和突击.但在后面的两局比赛中戴资颖依靠着拉吊突击的战术,最终赢得本场比赛的胜利,马琳和戴资颖虽然都是世界顶级选手,但马琳缺乏戴资颖的灵活多变,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战术上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个人自身素质方面,戴资颖身高162 cm,马琳身高172 cm,马琳身高优势明显,二位运动员爆发力都很强.

2)戴资颖本场比赛中发球选择正手高远球,中规中矩,质量很高,可以有效压至对方后场,针对性很强;马琳则是以则是以发反手网前球为主,这更趋向于“男子化”的发球,她在当今世界优秀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中可谓独树一帜.

3)在前场球的运用上,戴资颖的搓球、放网、推球,勾球,扑球技术相比马琳更胜一筹,具有细腻、质量高、灵活多变,隐蔽性较强等特点,尤其是他的勾对角非常的具有创造性;马琳在前场球中扑球非常的凶猛,很果断.

4)在后场球的运用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过渡性的技术,另一类是进攻性的技术.戴资颖在后场球的处理上谨慎小心,不轻易进攻,通常以拉掉突击战术为主,所以高远球、平高球、吊球技术运用的非常多;马琳则是以进攻为主,通常运用点杀,重杀,劈吊技术.

5)从总得失分数据上,可以看出戴资颖的主动得分比马琳多且失误情形比马琳少.

3.2 建议

1)无论是戴资颖还是马琳,加强在接发球强攻方面的训练,选择最好的路线和技术为自己创造进攻的机会,如搓,放,推,扑等技术的运用.

2)在本场比赛中马琳的扑球达到8次且都是制胜球,所以戴资颖面应该多加练习前场技术,提高各种网前球的质量,减小被封网的概率.

3)随着女子单打技战术越来越趋于“男子化”的打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所以两位运动员在平时应该多和同样优秀的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进行练习和交流.

4)制定针对不同类型运动员的战术方案.

5)体能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每位运动员要合理加强体能训练.

猜你喜欢
马琳戴资颖高远球
“学、练、赛、评”视角下的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教学策略
羽毛球后场正手高远球速度变化规律挖掘方法
马琳
简析羽毛球正手高远球动作教学
应用运动类APP分析羽毛球挥拍对击后场高远球的影响
马琳:在再婚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
“功和机械能”综合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