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手法配合疏风养血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2018-12-06 11:30张洁文黄增彬林锐珊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颈源正骨头痛

张洁文,黄增彬,林锐珊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080;2.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骨科门诊,广东 广州 510140;3.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椎或(和)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导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头部疼痛的一组综合征[1]。它是颈椎病的亚型,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激素类、扩张血管类等药物为主[2];而非药物类治疗包括正骨手法,中频或低频、针灸,超激光等方法。本研究运用正骨手法整复颈椎关节,理顺经络配合中医药治疗此类头痛,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12月我院中医正骨科门诊颈源性头痛患者88例。①符合国际头痛协会诊断标准[3,4],病程≤ 2 年,年龄 28~70岁;②治疗前 1 个月内未采用其他针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措施者;③ 知情、自愿参加实验,积极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排除标准:①排除其它疾患所引起的的头痛,如高血压、感冒、神经衰弱等;②存在颈椎部位肿瘤、结核与严重骨质疏松症等手法禁忌者;③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不适宜应用药物治疗者;妇女妊娠期,手术后体质较弱者,颈部皮肤疾患等不适宜手法治疗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 例。其中治疗组男 25例,女 19 例,28~ 66 岁,平均年龄 46 岁,病程33天至1年,平均病程为68天;对照组中男 21 例,女 23 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 42 岁;病程25天至8个月,平均病程为57 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 ①正骨手法(坐位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患者取坐位,术者立患者背后,先做颈部肌肉放松手法,使用掌揉、指捏、拿法、滚法、拍法等手法,由枕下部开始,沿颈椎棘突两旁往下操作手法,手法均匀有力、轻重适宜,以患者耐受为度。逐步放松枕下肌群、斜方肌、肩胛提肌等相关肌肉。接着行颈椎复位手法(以坐位为例):术者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椎体棘突旁,使患者颈部前屈 35°,并向对侧旋转45°,术者俯身用胸部固定头部,使其保持于此角度。随后另一手屈肘,用肘窝勾托住患者下颌部,用前臂及上臂环抱患者头部,继续旋转头部至极限处,稍用力提拉颈部,同时使用寸劲,加大旋转力度,即可感到颈椎被推动和发出的“咔咔”响声,一般视为复位成功;如复位不成功,可以重复以上手法,一般不超过三次;也不要求每次均要获得椎体关节滑动的响声。术后进行点压风府、风池、、肩井、百会、合谷等疏风通络止痛之穴位。手法治疗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五天,休息两天,十次为一疗程。②中药治疗:以疏风通络止痛为原则,自拟疏风养血汤:天麻15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防风12克,羌活12克,蔓荆子12克,白芷12克。以此为基础方辩证加减,如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钩藤、黄芩、牛膝等药物;如气血不足者可加当归、党参、黄芪、、白术等药物;如肝肾不足者可加入杜仲、熟地、山萸肉、女贞子、龟板等药物。随证加减,因人而异。中药治疗跟手法治疗同步进行,每天一剂,煎服,连续服用十天,十天为一疗程。

1.2.2对照组 采用药物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商品名:芬必得,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00089),0.3g,每天两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5 mg,每晚一次,口服。疗程10天。

1.3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10天及3月后观察疼痛的减轻程度以及恢复情况:①疼痛评定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ral Analogue Scale.VAS)[5]评定疼痛程度。②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6]:痊愈:头痛、颈肩痛部疼痛和体症完全消失。显效:头痛症状基本消失,或仅有颈肩痛部疼痛症状。无效:治疗后症状未减轻。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疼痛积分比较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

表1 两组间头痛VAS评分改善程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10天后疗效比较治疗10天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 0.022)。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10天后的疗效比较[n(%)]

2.3两组治疗3个月疗效比较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P= 0.000)。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疗效比较[n(%)]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头痛为一种常见症状,病因诸多。而颈源性头痛是1983年Sjaastad 首先提出来的[7],目前已被大家所接受。颈源性头痛通常是发生在上颈段(C1~C3)的病变[8],包括环枢椎失稳、颈椎间盘退变或伴突出、枕下肌群的劳损与痉挛等病理基础,导致枕大、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等受刺激而发生头痛、偏头痛。祖国医学则认为:头痛属于“脑风”、“头风”等范畴。头痛按其发病原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颈源性头痛应归为内伤头痛,病机多与肝失疏泄、肝阳上亢上扰头窍;或脾失运化,痰湿内生阻塞气机;或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脑髓空虚等,均可诱发致病,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笔者运用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处方为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常规用药。正骨手法治疗机理源于“骨正筋顺”,通则不痛。手法一方面采用掌揉、指捏、拿、滚、拍等放松类手法,缓解颈项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调理筋脉,疏风通络的功效。一方面采用颈椎复位法,颈椎复位法源于我国骨伤科名家冯天有的“正骨旋转复位法”。复位时,颈部前屈,有利于操作,保障了该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李义凯等[9]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现:过伸位旋转时,向中线侧突出的髓核会增大,加上黄韧带凸入椎管,容易造成脊髓损伤。前屈位旋转时椎间盘内向中线突出的髓核变小;同时能使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截面积增大,椎管空间增大有利于手法的安全。李世刚等[10]认为:当用合适的手法纠正上颈椎小关节错位后,因关节错位受刺激的颈脊神经后支就会恢复正常,头部疼痛症状就会消失。由颈脊神经后支卡压引起的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局部的软组织痉挛,这虽然是肢体对损伤的保护性反应,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妥当,痉挛的组织便可能刺激颈神经后支神经,加重痉挛。因此,放松类手法是复位手法的基础,痉挛的肌肉组织得到很好放松之后进行复位手法,可获得事半功倍。本研究的疏风养血汤是笔者临证之经验方,组方严谨、兼顾全面。方中以天麻为君药,有平肝潜阳,息风通络之功效;以川芎、丹参为臣,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佐以白芍柔肝息风,防风、白芷、羌活祛风除湿、通窍止痛,蔓荆子归太阳膀胱经,起到引经药之功,亦有祛风止痛之效。临证时适当加减应用。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用的对症处理方法。布洛芬是非甾体类药,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且副作用较小,患者耐受性较好;西比灵可阻断细胞膜钙通道,能有效地抑制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超载引起的血管痉挛,有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因有对抗5-羟色胺和组织胺的作用,故可起到保护脑细胞并防止反应性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发作,是防治头痛、偏头痛的常用药物[11]。

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正骨手法配合疏风养血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该方法安全、有效,而且疗效较长,无论治疗结束后、还是三个月后的随访疗效均显示比西医常规用药方法的更好,更稳定。故笔者认为,该方法在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源正骨头痛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头痛怎样保健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正骨手法教学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