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or-Lewis和McKeown两种术式对中下段食管癌的免疫疼痛反应、消化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8-12-06 11:31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术式食管癌食管

任 伟

(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胸外科,山东 威海 264200)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特别是长期食用含亚硝胺类化合物较高的食物,常引发食管癌。据统计,食管癌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五位,且有逐年增长趋势[1~3]。目前,手术切除仍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而随着胸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腹腔镜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逐渐被临床应用,而根据其吻合部分的差异,又可分为Lvor-Lewis和McKeown两种术式,但针对这两种术式治疗食管癌疗效比较的文献较少[4,5]。本研究分析Lvor-Lewis和McKeown两种术式对中下段食管癌的免疫疼痛反应、消化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中下段食管癌微创术式的优化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82例,纳入标准:①术前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为中下段食管癌诊断且无远处转移(肿瘤分期I~Ⅲ期)及手术禁忌证;②术后病理诊断为R0切除;③均行胸腹腔镜下Lvor-Lewis术或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消化道相关并发症及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放化疗治疗者。其中研究组(行Lvor-Lewis术)41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57.2±8.0)岁;肿瘤部位:胸中段23例、胸下段18例;病例类型:鳞癌36例、其他5例;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15例、Ⅲ期15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8例、中分化17例、低分化6例。对照组(行McKeown术)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59.0±7.5)岁;肿瘤部位:胸中段25例、胸下段16例;病例类型:鳞癌34例、其他7例;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15例、Ⅲ期14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6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先平卧位,应用腹腔镜游离胃并清扫淋巴结,同时制作管状胃,后经皮行空肠造瘘术;然后取左侧卧位,应用胸腔镜游离食管并清扫淋巴结,在右胸顶用切割闭合器离段食管,并在食管闭合端戳孔,经口置入OrVil钉砧系统,从戳孔处牵出并拔除引导管,这时管状胃提至胸腔,经主操作孔置入吻合器并和钉砧对接吻合。按顺序关闭胃壁、胸壁切口,后放置胃管后关闭腹部切口。对照组先取左侧卧位,应用胸腔镜游离食管及清扫淋巴结,后改平卧位,应用腹腔镜游离胃及清扫淋巴结,在腹正中取5 cm辅助切口,同时行空肠造瘘术,然后在左胸锁乳突肌前缘做5 cm辅助切口,游离并离段颈段食管,拉出食管及胃,同时制作管状胃,提至左颈部行食管胃吻合。其余操作同研究组。

1.3评估指标①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术后1周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G、IgA)及疼痛状态相关血清指标[P物质(SP)及神经肽Y(NPY)]水平;④比较两组术后3天消化功能状态:基础胃酸分泌量、胃液量及胃排空率(应用胃液分析仪);⑤比较两组术后1年预后情况。

1.4实验室方法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晨起静脉血3 ml,常温下静置30 min后,离心机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后置入-80 ℃冰箱中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患者相关血清指标(试剂盒均由上海基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胃排空障碍、心率失常及切口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2.3两组术后1周免疫功能及疼痛状态相关血清指标比较术前两组免疫功能及疼痛状态相关血清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研究组IgA及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P及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1周免疫功能及疼痛状态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4两组术后3天消化功能状态比较术前两组消化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天,研究组基础胃酸分泌量、胃液量及胃排空率均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3天消化功能状态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5两组术后1年预后情况比较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两组复发或转移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1年预后情况比较 [n(%)]

3 讨论

食管癌属食管上皮组织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且临床治疗的难度较大,现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近年来,胸腹腔联合微创治疗食管癌的技术已日渐成熟,并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凭借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倍受医生及患者的青睐,而针对Lvor-Lewis和McKeown两种微创术式治疗食管癌疗效比较的文献报道甚少[6~1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表明两种微创术式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疗效相近,而手术时间的差异原因可能与Lvor-Lewis术无需行颈部及腹部切口且可在腔镜下行空肠造瘘节省时间有关,而住院费用增高与手术耗材费用较高相关[13]。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在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胃排空障碍、心率失常及切口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与Lvor-Lewis术切口更少,且具有较低的上提路径及较McKeown术可较低位游离食管等因素相关[13,14]。另外,本研究比较了两组免疫功能及疼痛状态相关血清指标及消化功能状态,发现术后1周,研究组IgA及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P及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天,研究组基础胃酸分泌量、胃液量及胃排空率均大于对照组,表明Lvor-Lewis术较McKeown术在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方面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同时患者的耐受性更高,疼痛应激反应较小且术后消化功能恢复较好。对患者术后1年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复发或转移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两种微创术式在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方面预后一致。

综上所述,微创Lvor-Lewis术与McKeown术在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疗效及预后相近的同时,其对患者的免疫疼痛反应影响较小,且术后消化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术式食管癌食管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MED术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中长期随访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胃结石伴食管嵌顿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