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供应链金融服务“三农”新模式

2018-12-07 02:30武春蓉褚春园编辑韩英彤
中国外汇 2018年14期
关键词:仓单三农供应链

文/武春蓉 褚春园 编辑/韩英彤

供应链金融在整合农业产业链和解决“三农”客户融资难问题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商业银行应以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为契机,进一步发掘“三农”金融市场的潜力。

“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制约着“三农”普惠金融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乡村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三农”中小企业贷款时普遍面临门槛高、审批慢、担保难等问题,“短、频、急”的融资需求不易得到很好的满足。长期以来,三农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评级较低、有效抵/质押担保欠缺等特点,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有效满足多数“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对此,商业银行通过采用产业垂直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依托核心“三农”企业的雄厚实力或电子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地服务于上下游中小企业,促进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模式,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三农”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商业银行发展此类业务提供借鉴。

供应链数据网贷融资

该模式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其信息化系统与“三农”核心企业ERP系统对接,获取真实的交易数据,并结合外部征信等数据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三农”核心企业与其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最终依托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向核心企业下游的中小企业集群客户提供批量化、自动化、便捷化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案例介绍

M集团是国内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超500亿元,是A银行的重点客户,主要产品涵盖液态奶、酸奶、奶酪等300多个品种。M集团作为乳制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众多。下游经销商合计约4000家左右,与M集团合作方式为先款后货。由于下游经销商从订货到销售回款周期约为3个月,因而M集团先款后货的模式对下游经销商的资金占用较高,特别是短期资金需求尤为强烈。M集团下游经销商多为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缺乏抵质押资产,传统融资方式下难以获得授信支持。

A银行根据M集团下游经销商的情况,采用依托核心客户的供应链数据网贷融资模式,解决了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首先,A银行与M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实现M集团ERP系统与A银行供应链融资平台对接和历史购销交易数据的共享;然后,M集团推荐下游经销商贷款客户,A银行根据设定条件确定贷款客户名单,依据历史购销交易发生额测算出整体授信额度;最后,经销商在A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完成注册信息在线审核后发起订单预付款融资请求,A银行系统自动校验、审批通过后,完成借款合同签署,放款受托支付进入M集团收款账户。

案例评析

该业务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从制度、流程、产品和运营等全方位建立的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三农’核心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三农’客户”网络贷款业务体系。该体系将传统的“银行-企业”点对点的线下融资模式,升级为“点对线、点对链”的线上服务模式,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其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全流程网上自动作业。中小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借款和还款,单笔贷款从申请、审批直至放款全程仅需几分钟,实现了中小企业融资“即需即贷”。二是以信用方式为主。该产品的特点采用重信用、轻担保,以信用方式为主发放贷款,以客户历史交易数据和当前交易需求为依据进行决策,不再强制要求抵/质押和保证担保,较好地解决了客户担保难的问题。三是数据分析决策。以企业ERP系统、人民银行征信、银行结算及信贷数据为基础,应用银行内部授信模型、预警模型和商圈评级模型等进行数据分析决策。四是异地客户用信。面向优质核心企业遍布全国的经销商集群开展业务,打破了传统信贷业务属地管理的地域限制。

应收账款反向保理

该模式主要是商业银行(保理商)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达成协议,利用信用替代机制,以作为买方的核心企业信用代替上游中小企业信用,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保理融资,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资金融通,达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和多方共赢的目的。该模式能够帮助核心企业通过加强对上游供应商的金融支持,来稳定运营和提升市场地位。

案例介绍

P公司是一家专业有机食品加工的企业,年产值200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商业信用良好。P公司上游供应商多为种植农户、种植和批发企业,负责向P公司供应生产原材料(蔬菜、食用菌等)。双方合作采用先货后款模式,即原材料供应商一般在P公司采购完成后3至6个月才能收到回款。F公司是P公司多年的供应商,生产经营稳健,在贸易过程中履约记录良好。F公司应收账款占压了大量流动资金,扩大生产面临资金不足;又由于规模较小、缺少抵质押担保等问题,能从银行获得授信的额度较小,难以满足资金需求。

针对F公司应收账款回款慢、融资难问题,B银行提出反向保理解决方案。首先,作为核心企业的P公司与B银行达成支持供应商反向保理融资合作意向,并同意反向保理业务占用自身银行授信额度,P公司向B银行推荐F公司以及提供双方合作交易资料情况;然后,B银行降低准入门槛并根据双方交易规模,确定F公司融资额度并签订保理协议,F公司转让以P公司为买方的应收账款并取得保理融资;最后,B银行完成应收账款转让登记手续,由F公司向P公司发送应收账款转让确认通知书,P公司确认应收账款转让事宜。应收账款到期,P公司支付账款到B银行指定账户。

案例评析

与传统保理业务不同,反向保理业务由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即应收账款债务人发起,其风险评估依据更侧重于作为应收账款债务人的核心企业而非上游供应商的信用评级。该业务的优势:一是可解决上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以核心企业信用替代上游中小企业供应商信用的机制,通过反向保理业务来保障上游中小企业的现金流,使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建立持久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二是增强核心企业的优势地位。通过解决供应商的资金周转问题,使核心企业延长付款期限,有利于加强应付账款的管理力度,减少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共赢。三是提高保理业务的办理效率。传统的保理业务是将贸易信用建立在供应商的资产负债表上,需要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在反向保理业务中,银行更关注的是核心企业本身的资质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简化了传统保理业务的审批流程,提高了处理效率。

在反向保理业务的风险控制方面,应密切关注融资最终还款人即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一旦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恶化,融资将面临违约风险。同时,应重视交易真实性的审查,全面了解应收账款的真实合法性,关注交易双方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交易过程。

依托行业平台仓单质押融资

该模式是商业银行通过与搭建行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的流通公司合作,为“三农 ”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电子仓单质押贷款。商业银行依托该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中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线上价格监测、货物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支持,为平台中的上下游农资企业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是商业银行与第三方合作发展“三农”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突破性创新。

案例介绍

N棉花交易市场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性棉花现货交易市场,其棉花交易量占近90%的市场份额。N交易市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集棉花交易、资金、物流监管、数据信息于一体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特别是棉花仓单生成、仓储监控、仓单交易、仓单融资等,均已实现线上管理。市场交易商主体以上游棉花生产、流通企业和下游纺织企业为主。

S公司为涉棉纺织小企业,为N交易市场的棉花购买商,资金周转压力较大,向银行贷款较难。针对S公司的资金需求,C银行拟与N交易市场合作,为S公司提供以电子仓单质押为担保方式的融资方案。该方案对S公司无评级要求,采用授信、用信同步审批,基本流程如下:首先,具有经营质押仓单项下仓储物资格的S公司,提交基础材料给C银行,C银行供应链融资系统与N棉花交易市场通过数据对接,就合格仓单细节和权属信息进行确认;然后,C银行就该笔业务办理仓单质押登记手续,并追加N棉花交易市场连带保证担保责任;最后,C银行按照设定的质押率和贷款期限在线审批放款,款项受托支付至棉花出售方结算账户。

案例评析

本案例中C银行通过与搭建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的N交易市场合作,依托N交易市场棉花的仓单生成、仓储监控、仓单交易、质押融资等线上化运作,为N交易市场的供应链上下游涉棉企业提供融资。该业务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降低了融资企业的准入门槛。C银行突破传统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取消了对客户的评级要求,并对涉棉购买商采用授信、用信同步审批,放宽了融资申请人的准入条件。二是发挥网络贷款效率。C银行供应链融资系统对接N交易市场数据平台,在线融资、在线审批,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快捷、简便的服务。三是自动审批杜绝了审查人员的主观性。C银行供应链融资系统依据N交易市场提供的交易信息进行自动审批,有效降低了信贷审查人员的主观性,提高了审查的准确性,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四是可有效防范信用风险。N交易市场实现了对仓单唯一性、真实性以及仓库仓储等线上的规范性管理,有效降低了同一仓单多头融资的风险;N交易市场为S公司提供连带保证担保,降低了信用风险。

相关建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商业银行应积极、稳妥地发展“三农 ”供应链金融,推进“三农 ”供应链金融服务“三农 ”实体经济,并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一是加强应用金融科技,构建智慧“三农”供应链金融体系。互联网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普及应用,为银行较全面地掌握“三农”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客户经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平台的数据资讯,并基于实时的线上数据信息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开辟了新路径。特别是随着国家“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的深入实施,金融科技与农业产业链加快融合,催生出多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也提高了服务质效。银行应抓住此机遇,坚持“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方向,积极运用新技术,推动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科技的介入,促进了快捷有效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并使构建“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三农”供应链金融体系成为可能。

二是积极开展多方合作,打造开放共享的“三农”供应链金融生态。传统的“三农”供应链金融体系中,银行一般与上游供应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下游经销商、终端客户和消费者等参与主体合作;新一代的“三农”供应链金融体系则以智慧型农业供应链协同平台为核心,银行更需要与物流平台、第三方信息平台、电商平台等积极合作,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供应链金融新生态。供应链的各方应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以多平台合作的方式搭建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的生态。链上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应通过平台合作,实现企业内部系统数据的对接,形成在线协同合作,快速精准地对接供需,使业务的处理更加高效。多平台协同、共赢、开放的供应链金融新生态,必将进一步激发“三农”金融市场的活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推进“三农”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三农”中小企业大多存在着基础薄弱、财务制度不健全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等劣势。鉴此,银行在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关注贷款客户所在行业的形势变化、经营状况,以及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整体的运营状态,切实防范信用风险。此外,银行要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强化风控手段,重视对融资全流程的动态监测和管理,提高事中事后风险管理水平;还应对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信贷审批、授权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内控机制,降低操作风险。总而言之,商业银行要不断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确保“三农”供应链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仓单三农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探索—仓单融资
提单、仓单质押性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