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票制”下医药供应链融资模式探路

2018-12-07 02:30顾业强刘延年编辑韩英彤
中国外汇 2018年14期
关键词:流通账款医药

文/顾业强 刘延年 编辑/韩英彤

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八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落实“两票制”。“两票制”的实施将给医药行业供应链流通环节带来深刻的变革,并会对银行在医药供应链环节的融资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医药流通企业融资需求的变化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从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再开一次发票。“两票制”的实施范围限于公立医院医疗机构,不包括药店及民营性质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或科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型企业设立的仅销售本企业(集团)药品的全资或控股商业公司(全国仅限一家商业公司)、境外药品国内总代理(全国仅限一家国内总代理)可视同生产企业。

“两票制”改革后流通企业的特点

“两票制”改革后,医药流通环节将呈现出渠道扁平化的特点,医药流通企业行业集中度将提高,中小流通企业逐渐退出,大型流通企业从中获益。

“两票制”实施后,医药供应链流通环节将会重构,层级大幅压缩。在多票制模式下,药品从医药生产企业发出后,会经过大包、省代等各级代理商,最后再经医药配送商到达医院、药房等终端,医药流通中间环节较多;推行“两票制”后,药品直接经医药配送商达到医院、药房等终端,整个医药供应链流通环节仅涉及一家医药流通企业。特殊情况下,部分医药生产企业甚至可以不经流通环节,直接向医院开立发票,将生产的药品自行配送至医院,实现生产、销售、配送一条龙服务。

医药供应链流通环节的压缩,将会对医药流通企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从中受益。“两票制”实施后,医药流通企业将直接连接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和下游零售终端,在医药供应链中承担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枢纽作用。物流方面,医药流通企业连接着上游医药生产企业,承担货物的集散、配送和渠道库存作用;信息流方面,医药流通企业直面下游医疗机构等终端客户,既能帮助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实现“以销定产”的物料生产计划,又能实现医疗终端市场的信息收集和反馈,不断调整产品策略;资金流方面,为保障医药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医药流通企业需协助生产企业降低应收账款,保障其现金流,承担医院到厂家这一过程中的资金垫付功能。

同中小型流通企业相比,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优势在于:具备强大的资金垫付能力,可保障上游药企的应收账款;具备符合GSP规范的仓储、配送和终端网络覆盖;有强大的商务和销售团队支持保障药品的渠道管理。可以预见,“两票制”的推行将引发医药流通企业的集聚整合: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会因业务减少、合规检查吊销执照等原因,面临被收购、转型或者淘汰的前景。从长远来看,医药流通行业经营环境将会不断改善,行业集中度将会持续提高。

改革后医药流通企业融资需求的变化

“两票制”的实施将会给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两方面的融资需求变化,一是流通企业融资需求加大,二是信贷资源向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中。

“两票制”实施前,由于存在大包及省代等中间垫资环节,整个医药供应链融资需求相对较小;“两票制”实施后,随着大包及省代等中间环节退出,医药生产企业回款周期延长,现金流会趋于紧张,医药流通企业将承担起为医药生产企业垫款的职能。因此,医药流通企业对于银行的供应链融资需求将会有较大的增长。

“两票制”改革后,银行信贷资源将会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根据优胜劣汰机制,“两票制”实施后,中小型流通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将会逐渐退出流通环节,医药供应链流通企业将会集中于国药、上药、华润、广药和九州通等全国性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以及部分省市非常强的区域医药配送龙头,信贷资源也将会优先配置于该类目标客户。

银行配套产品及对策

对策一:发展依托医药流通企业的授信资源,为上游医药生产企业融资

该种模式下,医药生产企业向下游医药流通企业赊销后形成应收账款,银行基于该应收账款通过占用医药流通企业授信额度的方式向医药生产企业提供融资。

“两票制”推行后,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上升,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因其较强的市场地位将会受到银行青睐,其授信额度资源将会比较充裕。部分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由于大包及省代等中间垫资环节的取消,回款周期被拉长,而其自身因缺乏有效的抵押及担保,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其资金周转将会遇到瓶颈,从而影响到整条医药供应链的正常流转。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基于医药生产企业赊销给医药流通企业的贸易背景,通过占用医药流通企业授信额度的方式,为医药生产企业的应收账款提供融资;融资到期后,以医药流通企业的回款作为银行还款来源。这样一来,药品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整个供应链可以正常运转,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及银行三方均可从中受益。

对策二:发展银行占用下游医院授信资源,为流通企业融资

该种模式下,医药流通企业向终端医院赊销后会形成应收账款,银行基于该应收账款通过占用医院授信额度的方式向医药生产企业提供融资。

在医药供应链的整个交易链条中,医院依其垄断的地位处于相对强势的位置,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安排,对上游医药流通企业延迟付款;二是医院自身可支配的授信资源较为充足,空余银行授信额度较多。在医药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中,医院自身通常不存在供应链融资需求;但是,银行可以盘活医院闲置的授信资源,通过占用医院的授信资源来解决医药流通企业的融资需求,以维系医院与医药流通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及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对策三:推广应收账款池融资

应收账款池融资适用于赊销项下发生频繁、余额稳定、管理成本较高的应收账款交易。区别于单笔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池融资是以赊销项下应收账款余额为基础的融资安排,融资发放及归还以应收账款余额为基础,融资期限最长可达1年。

“两票制”实施后,医药流通企业作为中间环节将承担医院与厂家之间资金垫付的功能,其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融资需求增大。同时,根据2017年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国家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回款。从前期浙江、甘肃等省市出台的政策来看,未来医疗机构对上游的回款将限定在60天以内。考虑到较短的账期,银行可以向医药流通企业提供应收账款池融资的融资模式。如HR医药公司将下游QL医院、SL医院等分散的应收账款打包给银行,形成应收账款池,银行基于应收账款池的余额为HR医药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仅需要配合银行在应收账款到期后及时用新发票替换到期的发票,就可以获得较长期限的融资(通常一年),极大减化了企业的操作手续,提升了银行的服务效率,实现了银行与企业的双赢。

对策四:发展线上供应链融资

传统医药供应链模式下,单据较多,操作成本高,内部处理程序复杂,融资效率低下。在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依托于IT信息技术及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将融资嵌入线上供应链交易链条中,使其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操作便捷。采用“互联网渠道+ 客户自助”操作模式,可以实现跨区域融资。二是融资成本低。引入核心企业信用,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三是标准化处理。审批时间短、放款速度快。四是风险可控。系统对接后,可获取供应链真实贸易信息。

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因其自身公司治理、财务管理较为完善,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具备开展线上供应链融资的天然优势。因此,银行可以与国药、上药、华润、广药和九州通等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财务系统对接,采用银企直联模式为其提供线上融资服务。将医药融资由线下转到线上,可以将医药行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机整合,在核心企业明确约定提供信用支持和信息交互的前提下,结合电子供应链的商业运作和交易结算特点,为医药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电子化表内外信贷业务,全方位改善客户体验。

综上,“两票制”实施后,银行与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将会更加紧密。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银行应抓住“两票制”带来的医药供应链融资的政策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支持国家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实现“两票制”下的银企共赢。

猜你喜欢
流通账款医药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中小企业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控
“良法”“善治”为粮食流通保驾护航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WELLNESS TODAY
应对民企应收账款上升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
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运用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