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对我国宏观调控布局的思考

2018-12-07 14:24李珊珊
金融与经济 2018年5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经济发展

■李珊珊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引用“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现状,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备受关注。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旧时代的终结,背后折射出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引领宏观调控新布局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发展,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十九大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此需要明确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并以此来引领宏观调控新布局。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情况下(习近平,2017),为了更好地解决该矛盾,宏观调控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内涵亟待进一步丰富。因此,结合新发展理念,理解和认识宏观调控新布局,对于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改善和保障民生、立足国际宏观布局、明晰政府市场界限,进而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断的基本解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在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有所不同,由此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也表现出不同形式。同时,人民的需求在各个阶段也呈现差异化特征,其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也会随需求变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转化,并表现出不同形式、内容和特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发展的历史方位,精准定位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坐标而做出的论断。

(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包括金融发展在内的其他需求呈现升级态势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民随之对未来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民的基本需求之外,其他相关需求也呈现升级态势,如更好的教育、合适稳定的工作、合理的收入、舒适的居住条件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更包括民主政治、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等精神需求,渴望拥有优美适宜的生活环境,享受更高覆盖率、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以及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感受政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满足人民大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及当家做主等精神需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内容更加多样化和层次化,从物质文化到精神生活、从现实生活状态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对公平正义、民主政治甚至对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全面协调发展均提出要求。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金融业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普遍、更适用、更及时的金融服务。

(二)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特征、地理环境特征、经济产业结构等因素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呈现差异化。二是城乡结构二元化。在原本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城市内部以外地务工人员和本地城市人口社会福利待遇反差为特征的新二元结构问题越发凸显。三是产业结构低端化。长期以来表现为以重化工产业和出口原材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近年来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但产业结构总体上仍以中低端产业为主。四是金融服务滞后。金融服务机构的设置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一些落后地区严重缺乏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金融服务对象也有差异,对大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甚至农村合作社等所设置的条件不同,提供的金融服务存在差异。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这些表现,必然导致社会生产难以有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社会发展不充分问题凸显,亦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物质生活虽然获得基本保障,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尚未获得满足,精神生活是对物质生活的延伸,精神生活发展不充分反过来会降低物质生活的满足感,制约物质生活的发展。二是地区贫富差距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仍存在温饱问题亟需解决,另外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依旧突出,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而随着人们对公平正义、民主政治、和谐美满、安居乐业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解决好这些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对我们党提出的严峻考验。三是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但改革步伐依旧艰巨,道德问题、法律监管问题、风险问题比比皆是,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金融服务交易有待丰富创新,服务对象和范围也有待扩大。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繁衍不息的保障,社会不断发展,环境也在不断恶化,雾霾现象层出不穷,污水垃圾随处可见,“美丽”已成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对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家园提出更高要求。

总体来看,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收入水平、城乡发展、沿海和内陆城市以及人与生态环境发展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我国当前的客观实际是,虽然经济社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发展不够充分,在不科学的发展理念、不合理的发展模式、不完善的体制机制驱使下,发展不平衡问题必然会加剧。“不平衡”反过来又会加剧“不充分”,由于发展不平衡,处于发展强势一端的社会主体会过多占用发展资源,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降低资源使用效率,而且会导致处于发展弱势一端的社会主体对资源的占用不充分甚至出现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三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使得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体制机制、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机构设置存在差异,未能全面覆盖所有的地区、企业或部门,部分企业无法享受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促使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二、对新时代宏观调控布局的基本认识

目前,经济学理论对于宏观调控并没有统一界定,广义上将其等同于政府干预,狭义上则将财政货币政策理解为宏观调控。此外还有国内学者认为宏观调控这个概念是对中国特色经济现象的理论反映和理论总结,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土化实践衍生而来的理论概念。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宏观调控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呈现了本土化特色。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困境,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经济发展的动态性与复杂性要求对宏观调控进行新布局,从而顺利渡过经济转型的关键期。

(一)宏观调控背景已经不同于以往时期,需树立新的宏观调控理念

一是经济增速放缓,追求高质量下的稳增长。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GDP增长率开始逐年下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预期GDP增长率仅为6.5%。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通过要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该模式下,第二产业趋于饱和,三大产业结构失衡,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在这种背景下,继续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再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所以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二是扩大总需求,同时侧重供给。需求与供给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中不断讨论问题,但是“供给”长期以来居于次位。但是,由于现阶段资源错配问题严重,我国逐渐认识到了供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果后,我国将继续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现各产业协同发展,“补短板”是关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进一步得到明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宏观调控应强调监管有度,鼓励创新。四是新旧动能转换期。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不稳定和不确定态势,我国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而这种转换既来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来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宏观调控目标是稳定与动态的统一体,需进行持续动态地调整

通常来看,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货币政策目标除了包括这些传统的宏观调控目标外,还包括金融改革和开放、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周小川,2016)。由于经济始终是动态发展并且现在我国正处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时代,对宏观调控的目标需根据国内外形势做出调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宏观调控的最根本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换挡期”,宏观调控既要应对高速增长后逐渐暴露出来的发展弊端,又要保证中高速发展经济的质量。为此,需要继续推进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整改,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宏观调控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新目标。必须指出的是,促改革在整个新目标中至关重要,其既是对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肯定,又是渡过转型攻坚期的必经之路。同时,深化改革措施的推进和落地,必然伴随着风险,故而需要加强监管,防范各类风险也是宏观调控的新目标,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都极为重视防控金融风险。

(三)宏观调控机制兼具哲学品格和经济思维,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合理的机制配合。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局势,宏观调控机制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一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宏观调控主体,需要考虑财政与货币政策效应的方向、力度、范围以及后果,然后考虑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以达到合理目标区间。二是供给端调控和需求端调控相结合。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采取不同的方案,在增速下滑,通胀上升时期要偏重供给。三是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相结合。在注重总量调控时,也要注意调整结构性矛盾,不能将总量调控与结构割裂开来,尤其在深化改革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更多引入了哲学观念,弥补了我国以往主要依据经济学理论分析宏观问题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弊端。总体上,宏观调控施策机制需要具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统筹兼顾、未雨绸缪等哲学品格,同时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正规的国家政策与非常规的社会道德约束措施协调起来,坚持宏观决策的基本取向不变,做到动静相宜,主动出击,政策协调灵活,政策目标区间化,最大化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对优化我国宏观调控布局的政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调整优化和制定完善相关宏观政策。利用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矫正资源错配,调存量促增量实现质量改革,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重点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提高供给质量,建设制造业强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我国向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迈进。再者,企业家需具有创新意识,自觉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进而能根据实际需求提供有效供给。

进而言之,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当前应立足金融市场,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力促金融业降成本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催生新金融业态的创新驱动作用,力促金融业补短板以实现金融生态的良性共赢。

(二)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宏观调控需要有的放矢,尤其是在当前更需要找准重点,抓准关键,而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宏观调控中至为关键,因为过度的宏观监管会对创新造成不利影响,但是放宽界限后投机取巧、谋私谋利的行为不可避免。由此可见,宏观调控需要实现多重动态目标,其复杂程度和难度都远超想象。必须强调的是,当前实现转型的关键恰恰就在于真正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做到宏观调控统筹布局,微观调控更具活力。

只有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才能激发经济主体活,提高经济效率。市场化改革还需进一步的深入,这也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

(三)不断加强金融风险管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攻关期的实际情况导致金融风险更加多样化。经济增速转变,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不良贷款问题也未得到很好解决,部分产业升级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新风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依旧是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风险。此外,房地产业资产泡沫化、债务过高、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应十九大要求,未来三年要重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因此,宏观调控需防范规避监管的过度创新和杠杆化的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让金融发展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角度看,应加快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步伐,防止我国企业再现债务—紧缩恶性循环;全面实施审慎监管框架,减少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过度融资;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健中性,避免人为加大经济金融的大起大落。

(四)继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求平等共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经济工作的重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所以要明确经济的发展目的是服务民生,一切政策均应从利民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亟需关注“三农”问题,“三农”是社会发展的短板,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等因素影响,各个贫困地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脱贫攻坚必然是一场持久战。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都表明国家在重视“三农”问题。宏观调控一直都在服务于“三农”,但当前的宏观调控布局需要认清现实情况,抓住关键要害,创新政策举措。

(五)坚定推进经济全球化

“全球思维”是宏观调控必须具备的思维。“一带一路”倡议统筹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有利于我国平衡地区差距、扩大开放水平,又有助于沿线国家包容互鉴、开放合作,是我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助推世界经济互利共赢的重要策略。与沿线一些国家签订双边贸易以及投资协议时,通过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流动。对于国际化的战略行动,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全球市场,既要利用市场“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吸引人才,引进先进科技创新。因此,宏观调控布局需要具有全球精神及合作共赢思维,继续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宽市场,发现机遇。此外,也要关注外部因素对我国的影响,例如,当前美国“减税、加息、缩表”政策对我国经贸的影响等。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利用全球这个平台,借外力发展国力。立足国际视野,宏观调控的手段会更加复杂与成熟,我国需要在历次调控中吸取经验,结合现阶段社会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宏观调控。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周小川.详解央行为何选择多目标货币政策框架[EB/OL].http://money.163.com/16/0627/06/BQI3DEHC00253B0H.html,2016.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教师发展
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