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路径探析

2018-12-07 01:48殷海鸿丁秋玲
理论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

殷海鸿 丁秋玲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科学知识,又是价值形态;既是一门科学,又是意识形态;既是理论体系,又是实践形态,具有双重的属性,考察其教学的有效性应把政治认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探索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必须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重点把握有利与增强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应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关键词:政治认同;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23 — 03

任何教学行为都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这就是教学的有效性。一般学科以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为标准来判定教学行为是否有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则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科学知识,又是价值形态;既是一门科学,又是意识形态;既是理论体系,又是实践形态。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判定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政治认同的视角加以考察。

一、政治认同及其与思政课有效教学的辩证关系

所谓政治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对政治认同的内涵作出了如下界定:“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 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可见,国家政权的存续,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确立都需要民众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支持,是国家政权延续和执政党继续执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重要心理、社会基础和文化根源。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挑战也前所未有,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异常严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的情势下,如何形成思想共识,建构高度的政治认同,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自古以来有“得民心者的天下”的政治思想,实际上体现了民众的政治认同对国家政权,对统治集团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政治认同对普通民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政治认同是一个人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对个体的成长方向,乃至命运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是人的精神支撑的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本质特征在于意识形态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负有使大学生获得政治认同的使命,承担着主要责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树立正确政治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目标和有效教学展开的思想基础,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实现的重要因素,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实施的实践路径。因此,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实现思政课有效教学的路径探析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实现的重要因素,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实施的实践路径。”因此,思政课教学的有效与否应以政治认同为检验的重要标尺。

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要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特点,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教育,强化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的教育。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是适应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把握核心内容,强化政治认同,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由四门课组成,内容繁多,分两年四个学期完成,若平均用力,效果必定不佳。这就需要把握核心内容,突出重点,方能更好地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把政治信仰教育贯穿其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教育。大学生的年龄和实践经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还是经验积累方面都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征,人的认识同样也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大学生在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复和磨练也是符合人们认识论的辩证法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必然也会在这种不断的反复磨练中逐步得到充实提高并日渐成熟。在现实中还存在着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否定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历史,否定党的领袖的思潮,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这条主线,把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的历史与之后的历史作对比,就很容易得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的结论。不仅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也由此而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今天,我们正在中國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阔步前进。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她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历史反复证明,并正在证明一个基本的事实: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这是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最本质的区别。党的执政地位既是历史形成的,更是中国人民现实的选择,倾注了广大人民群众深厚的情感和精神寄托,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而绝不是自封的。

3.强化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的教育。政治素养的提升和理论功底的厚实离不开对政治学知识的学习和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对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激发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的重任。任何知识的学习,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堂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课后才能自觉研读理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在网络上搭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教育平台,并及时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二)适应新媒体,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从技术史可以得知,技术的每一进展不只是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改变人与人的关系”〔2〕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新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双向互动、快速便捷和极具个性化的特点,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新媒体的应用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诸如:教育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对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途径多元化和碎片化等多重挑战,但只要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勇于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就一定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地配合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和大学生政治认同增强的目的。

1.理念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思政课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灌输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这一方面有教学理念落后的因素,也与互动方式的单一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师生之间的紧密、实时和无障碍互动提供了可能。“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 ,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 ?” 〔3〕因此,教育理念的创新首要的应是互动与交流的创新,改变过去单向的灌输——接收的模式为双向的交流互动。在新媒体的时代,传统的灌输——接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诸如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而熟练的应用和受欢迎程度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学生借助新媒体学习的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2.内容创新。政治认同教育能否以取得效果以及能取得何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状况 。〔4〕大学生生长在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媒体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化、快捷和便于互动,但也存在着内容的碎片化、片面性、主观性等问题。因此,思政课教育的内容成为大学生增强政治认同的关键。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把握如下原则:第一,忠实于教材,忠实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是创新的前提和根本;第二,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趣味化和人性化,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第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以恰当的方式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第四,抓住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化解认识困惑,以问题导向的思路提升教育效果。

3.实践创新。政治认同需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绝非高高在上的空洞口号,相反,它应当成为大学生的真心感受并切实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转变,应体现并根植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5〕。“知易行难”,“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绝不是教会大学生能够喊出漂亮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政治认同,是要培养真抓实干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深入社区、工厂、养老院等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增强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帮助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他们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还应引导大学生合法利用网络,正确利用网络,坚决抵制网络不良现象,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做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也要在虚拟空间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互动渠道创新。首先,要巩固原有互动渠道,比如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因其权威性高、公信力强,受到人们的广泛信赖;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放、多元、快捷的优势努力拓展和创新互动渠道。总之,互动渠道的创新应该传统与现代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切不可厚此薄彼。新媒体互动渠道对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将新媒体引入课堂教学,采用形式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如,微助教、课堂雨等。另外,实现课堂上与课堂后的联动,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手段,以更快捷、更丰富、更直观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全方位,随时随地的互动,使政治认同教育动态化、立体化、实时化。

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政治认同作为衡量其有效性和是否有效的价值尺度。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足点、落脚点和社会价值所在,二者是目的与手段,内容与方法的辨证统一关系。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把握核心内容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创新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内容、实践与互动渠道。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上)〔M〕.实践是理论的先导,理论是推动实践不断深入的灵魂.

〔2〕EdwardCel1.ReligionandContemporaryWesternCulture〔M〕.AbingdonPress,1967:346.

〔3〕塞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54.

〔4〕邹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实效性探析〔J〕江苏高教,2017,(03).

〔5〕郭维平.高校学科德育与生活德育结合的学理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2,(03):119—12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