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瑶诗歌师承研究

2018-12-08 09:37游明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游明

摘 要: 何梦瑶作为清代典型的广东士人,一生经历丰富又多才多艺。本文以何梦瑶诗歌的诗学渊源及其诗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诗学渊源、诗学思想的深入探讨,发掘何梦瑶诗风的师承及特点。

关键词: 何梦瑶 诗学渊源 诗学思想 诗歌特点

何梦瑶(1693—1764),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年又自号研农或作砚农,广东南海人,是清代颇具代表性的广东士人。官至辽阳州牧,又在诗词、医学、算学、易学、音律研究上颇有造诣,《清史列传》赞誉其“国朝二百年来,粤人论撰之富,博极群书,精通艺术,未有逾梦瑶者”[1]。

晚清以降,学界对何梦瑶的研究多着力于其医学方面的著作与贡献,其诗学造诣被其清代广东名医这重身份所掩盖。实际上,何梦瑶在诗学方面的才华、地位和贡献亦不容忽视。本文意在通过对何梦瑶诗学渊源、诗学思想的追溯与探讨,从整体上把握和了解何梦瑶诗歌的特点。

一、何梦瑶诗歌的诗学渊源

何梦瑶现存诗歌主要集中在《匊芳园诗钞》中,该诗集已被袁行云收进《清人诗集叙录》,共分八卷,分别为《煤尾集》、《鸿雪集》、《学制集》、《南仪集》、《寒坡集》、《鹤野集》、《悬车集》、《诗余》,其中《诗余》一卷主要收录其一生所填的词。清代浙江文人杭世骏、广东诗人罗天尺分别为何梦瑶《匊芳园诗钞》作序,该诗钞目录后附有受业门人崔锟士等47人姓名,刊刻于乾隆十七年,之后尚有少数诗歌散见于方志。

作为诗人,何梦瑶的诗歌创作带着自己的身世经历和生活体验,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情感真挚。从纵向看,他在诗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诗学方面的崇尚是分不开的。在“惠门八子”中,以罗天尺与何梦瑶交契最深,交往最长、最密,罗天尺的《瘿晕山房诗删》与何梦瑶的《匊芳园诗钞》存有多首两人往来唱和的诗歌,罗天尺更有诗句直言:“我友何十久不见,十日一书五羊渡。”作为何梦瑶的至交好友,罗天尺在《匊芳园诗钞》序中说:“乾隆庚午,乍辽阳弃官归,相晤羊旅邸话旧,出《菊芳园集》相示。觇其品格,类祖渭南。渭南诗意尽于句,拙生于巧,发无可白方言老,酒不能赊始是贫,句法多同。报之炼不伤气,清不入佻,中藏变化,不一其体。国初诸公矫王李、钟谭之习,群称苏陆,一时竞尚,未易有此造诣也,报之何以得此哉?”[2]罗天尺在此序中不仅指出了何梦瑶诗歌的宗法,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无独有偶,清代安徽望江人檀萃亦在《楚庭稗珠录·粤琲上·诗社》中说:“粵中诗人自三家竞爽,同好共兴,以名其家者颇众。嗣是而降,操觚之士,多不闻于时。何西池梦瑶《匊芳园集》,出入白、苏间,略为生色,然较之五子、三家,风斯下矣。”[3]檀萃的论述虽就何梦瑶诗歌的地位而言,但他评价何梦瑶诗歌“出入白、苏间”的论断与罗天尺对何梦瑶诗歌的评价不谋而合。

罗天尺和檀萃对何梦瑶诗歌的分析与评论,可谓切中肯綮。何梦瑶“自幼聪颖,十岁能文,十三工诗”,曾与同里劳孝舆、顺德罗天尺、苏珥等结“南香诗社”,对于自己的诗歌取向,何梦瑶更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追求方向,他曾在《五十》中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言自己的诗学目标“廿年文酒无多日,盍早休官拟白苏”。

二、何梦瑶的诗学思想

何梦瑶的诗学思想在诗歌中直接进行体现的有两处:一处见于《和友人病起之作》:“病将退舍神先王,诗不求工语自真。”一处见于《读历朝诗·其三》:“观于海者难为水,若问源头天上来。识得江门为正派,始知金竹是高才。”由何梦瑶对陈献章、胡方诗歌的推崇可知,何梦瑶的诗学思想受二人影响较大,何梦瑶甚至在《读历朝诗·其三》后自注:“诗至白沙高出千古,胡金竹继之,此非予阿好之言,后世自有定论耳。”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因其故里瀕临西江入海处江门,所以由陈献章始创立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关于陈献章的生平事迹和治学,《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记载:“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4]

胡方,字大灵,广东新会金竹冈人,学者称其为“金竹先生”。对于胡方的生平与治学,道光《广东通志·卷二百八十七·列传二十》记载为:“由番禺籍补诸生,久之充岁贡,讲求义理之学,敦崇实行。年二十应童子试,广州司李涂某奇其文,延与语,谓当荐之学使,方端坐不答,亦不再至。总督吴兴祚闻其名,使其客招之,方走匿,不能得也。四十岁后,陋巷敝庐,杜门不出,注《周易》六卷、《四子书》十卷,句疏字栉,补先儒所未及。制义千首有奇,与著书相表里。注《庄子》四卷、《三礼》、《左国》,诸史古文,悉有考订批疏[5]。

陈献章的诗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次王半山韵诗跋》、《批答张廷实诗笺》和《认真子诗集序》中,总体来说他在强调以“雅健”为第一原则的同时,主张“平易”、“自然”和“含蓄”,并进而由“自然”推出“诗之工,诗之衰也”,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之功用。胡方继承陈献章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之细化,解释“孔子之存淫风”是“取为梼杌,以垂惩戒”;还将白沙的“雅健”观点,引申为“素常曰雅,熏染曰俗”,并进一步强调“自然”观点,具体表现在《古文端序》、《四书讲义自序》、《鸿桷堂诗自序》和《与任肇林书》中[6]。

在何梦瑶的至交中,以杭世骏、罗天尺对其最为熟识,杭世骏在何梦瑶《匊芳园诗钞》的序中说:“今来南海,南海诗人之薮也,而何监州报之为之魁。报之之诗,节安以雅,辞丽以则,杂曼倩之诙嘲,兼灵均之哀怨。其无本甚远,而畦径则甚夷。骤而读之,庸夫孺子皆可以得其用意之所存;实而按之,虽使读书破万,演漾蜿蠕,专精覃思,而有不能道其厓略者,则报之之得于天者厚也。”杭世骏对何梦瑶诗歌的评价甚高,其评论不乏溢美之词,但总结了何梦瑶诗歌“节安以雅,辞丽以则,杂曼倩之诙嘲,兼灵均之哀怨”、自然平淡中见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何梦瑶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无不受陈献章、胡方诗学观点的直接影响。袁行云在《清人诗集叙录》中更是直言何梦瑶“以陈献章、胡方为圭臬”。

此外,何梦瑶的诗学思想还散见在“抑杜扬李”的观点中,他在《杜历朝诗》中说:“独有青莲擅千古,未应子美得齐名。”在何梦瑶看来,李白、杜甫不能相提并论,这一论断一改学界对李杜在诗歌史上所处地位的共识而招致后人质疑。清人张维屏在《听松庐诗话》中谓何梦瑶论诗“独有青莲擅千古,未应子美得齐名”近于翻新好奇。何梦瑶对李杜诗歌地位的评判未免武断和失之偏颇,但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心音,通观其诗歌,不难发现李白诗风对其诗歌的浸润。

三、何梦瑶诗歌的特点

一般而言,何梦瑶的诗歌宗法白居易、苏轼,推崇李白,直取陈献章、胡方,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取材广泛,贴近生活,体式多样,自然平淡却又委婉含蓄,清新典雅兼具诙谐探趣,善用典事,婉约有余豪放不足,教化社会,凝重悲愁等。

何梦瑶诗歌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源自其诗学思想的建构,《和友人病起之作》中何梦瑶“诗不求工语自真”的观点直接继承了陈献章、胡方所倡导的“自然”、“雅健”和“教化”,传统儒家思想的“文以载道”和道家思想的“法自然”理论,于陈、胡的倡导下,在何梦瑶的诗歌中得以巧妙融合。另一方面,得益于何梦瑶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对其个性的浸染,康乾时期,随着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日益繁密,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催生了当地文化上的新创制,而且促使何梦瑶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与治学精神。

何梦瑶在诗歌創作上善于继承,并向多方面学习,吸取多种营养,充分肯定陈、胡的诗歌观点和主张,并将之运用于创作实践,写下大量清新典雅的诗句,如“水穷青霭合,天尽白云生”、“古词三妇艳,新月两头纤”、“树深人不见,鸟语隔塘闻”、“野绿延无际,山青拖不来”。

参考文献:

[1]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清]何梦瑶.匊芳园诗钞[M].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3][清]檀萃.楚庭稗珠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4][清]张廷玉,撰,[清]严福,[清]方炜,考证.明史[M].乾隆四十七年[1782]抄本.

[5][清]阮元,修.[清]陈昌齐,纂.广东通志[M].道光二年[1822]刻本.

[6]荀铁军.何梦瑶的诗论及影响[J].文艺评论,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