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脑电图和MRI联合应用在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2018-12-13 08:01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脑电图室河南郑州450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波幅脑电图脑炎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脑电图室(河南 郑州 450000)

苏建红

病毒性脑炎(viral enecephalitis,VE)是由2种及其以上嗜神经性病毒感染引起的症候群,临床为区别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脑炎称为VE[1]。本病死亡率、致残率较高,85%VE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该病脑组织及脑膜同时感染,主要症状有发炎、头痛、抽搐、意识障碍,预后不佳。视频脑电图、MRI、脑电图是检测VE主要影像学方法,其中视频脑电图联合MRI应用检测VE报道较少。为探讨其联合检测价值,本文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VE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并分析视频脑电图和MRI联合检测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8例VE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4例,女性44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8.57±1.47)岁,起病至就诊时间2.5h~3d,平均时间(1.59±1.47)d。伴发热15例、头疼121例、呕吐59例、抽搐68例、偏瘫15例、脑膜刺激阳性征41例。纳入标准:1.病理确诊为VE患者;2.病案资料齐全的患者;3.知情同意的患者;4.接受随访、定期复查的患者;5.急性期患者。排除标准:1.严重并发症患者;2.死亡患者;3.对比剂过敏的患者;4.脑死亡患者。

1.2 方法 MRI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MRI检测共振仪,使用头部8通道线圈,开启T1WI、T2WI、FLAIR、DWI扫描序列,层厚6mm、间距0.5mm、视野24cm×18cm,矩阵288×192,激励次数2。视频脑电图:使用飞利浦视频脑电图监测仪,设置双级16导联描记,扫描时间12h,应用国际标准10~20系统电极按方法,以单双极描记为准,记录患者睁眼、闭眼,长期扫描为2个完整的睡眠周期,首次检测需在3d内完成,全部患者需接受2~3次检测。

1.3 评价指标 脑电图异常程度:参考临床脑电图手册分级标准: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正常:α波为主,兼有β波及部分少量低波幅慢波活动,其界限性表现为额部稍多低波幅θ。轻度异常:患者脑电图散在中量低至中等波幅慢波。中度异常:慢波中等量显著增多,中至高波幅度θ波慢性活动较多,呈发作性。重度异常:基础频率呈高度慢波化,高波幅为主,自发长程出现。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采用双盲法审阅脑电图。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结果由经培训的专业工作人员筛选、收集并整理,数据由双人双机独立录入Epidata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29.00软件,临床症状、性别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单因素分析及样本构成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χ-±s)形式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示有极显差异。

2 结 果

2.1 视频脑电图及MRI脑电图异常率比较 视频脑电图脑电图重度异常率显著高于MRI(P<0.05),正常率显著低于MRI(P<0.05),轻中度异常率与MRI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MRI检测VE结果 128例患者行MRI检测发现,病变位置多累及颞叶内侧及额叶,少部分累及脑岛。单一受累患者84例,其中额叶15例(17.86%)、顶叶10例(7.82%)、颞叶15例(17.86%)、岛叶21例(16.41%)、基底节13例(15.48%)、脑桥7例(5.47%)、小脑3例(3.57%)。31例(24.22%)二部位累及,13例(10.16%)三部位及以上累及。病灶多为多侧、多发,皮质、白质均可受累,其中皮质最长常见。信号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对症状显示优于加权成像,其中14例(10.93%)T2加权成像为正常信号,但应用FLAIR为高信号。出血现时,T1WI、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结果变化很大,主要包括无明显强化、线样强化、脑回样强化及少部分脑膜强化。

3 讨 论

VE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该病起病较急[3],具有典型的散发性,预后较差。现代流行病学发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死亡率为87%[4],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及早就诊与治疗能显著提高预后,降低死亡风险。VE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毒分离阳性成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本病虽然特异性较高,但病毒分离成功率较低[6],且分离耗时较长,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极不利于临床的普遍应用,会延迟诊断时间[7],影响早期治疗。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MRI、脑电图这一类无创性检测技术的进步,能较好、较早的显示患者脑部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等。其中MRI广泛应用于颅内感染性疾病中[8],与视频脑电图联合诊断VE可显著提高病毒性检出率。VE的病理改变与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坏死有关。MRI可较早的显示水肿、变性坏死的脑组织,发现病毒性脑炎的病变位置,这与病毒性脑炎早期组织病变特点有关[9]。早期脑组织病变部位产生生理化学变化反映,即轻微的炎症反应。这种反应不能被脑电图发现,但可被MRI检测,尤其是MRI的FLAIR对病变显示非常敏感[10]。视频脑电图是一种无创检测方法,易被患者接受,加之绝大多数VE早期即可出现脑电图异常[11],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是判断VE轻轻重的参考指标之一。王宽红等[12]研究发现,早期VE时视频脑电图异常率>45.89%,急性期时>85.47%,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的高波幅慢波,此时电视脑电图地形图提示慢波频带功率值增高。艾英等[13]研究认为,VE的视频脑电图波频改变与临床症状呈平行关系,即临床症状越严重,波频率越慢,异常程度相对明显。但MRI影像受颅低骨质伪隐影干扰,其成像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反应所有微小病灶数目。

表1 视频脑电图及MRI脑电图异常率比较[n(%)]

本研究显示,视频脑电图脑电图重度异常率较高,正常率较低。视频脑电图与MRI轻中度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视频脑电图更能检出重度VE,减少误诊。视频脑电图患者脑电图轻度异常表现为存在散在中量低至中等波幅慢波。中度异常则表现为慢波中等量显著增多,中至高波幅度θ波慢性活动较多,呈发作性。MRI影像学结果显示病变位置多累及颞叶内侧及额叶,少部分累及脑岛。信号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对症状显示优于加权成像。二者结联合更能客观显示VE病变范围、病变程度、病变位置、预后情况。VE临床特征缺少特异性,单纯依靠临床症状、体征等不能确诊,故需各种影像学辅助检查。视频脑电图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MRI更能直观的反应病灶部位、累及部位,二者联合可显著提高VE检出率,明确病变程度。

综上所述,VE是临床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MRI主要反映病变脑组织的信号及形态学改变,视频脑电图能通过电极记录出大脑神经元生物电功能,并通过β、α波频表现出来,两者联合应用,可作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波幅脑电图脑炎
基于势流理论的内孤立波追赶数值模拟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脑电图检查的到底是什么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
睡眠剥夺在癫痫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损伤功能梯度材料的波传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