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移民文化的同化与哈尔滨本土文化的重建

2018-12-13 09:11张艳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重建

张艳秋

摘要: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哈尔滨作为沙俄的殖民地逐渐发展起来,同时俄罗斯移民文化以及其他各国和各民族文化影响了哈尔滨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殖民地时期,哈尔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这样的多元文化的交融使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在沙俄和随后的苏联的强大文化冲击下,俄罗斯文化融入到哈尔滨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至于在近百年的哈尔滨社会发展中,俄罗斯文化使中国北方名城哈尔滨成为“东方莫斯科”。这样的俄式文化的同化严重削弱了哈尔滨的东北本土文化。文章通过追溯哈尔滨作为沙俄殖民地的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过程,分析其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提出重建哈尔滨东北本土文化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措施,力求使哈尔滨在21世纪能重振往日国际大都市的雄风。

关键词:俄式移民文化;同化;重建;东北文化

一、哈尔滨——曾经的沙俄殖民地

1898年至1903年期间,沙俄在中俄边境建设中东铁路,在此期间工商业和俄罗斯移民开始向哈尔滨聚集,逐渐使哈尔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沙俄在中国殖民地统治的首府,最终成为国际性商埠。随着大量的俄罗斯移民和沙俄帝国统治下的其他国家的移民的纷纷涌入,逐步在中国哈尔滨的土地上建起了“俄罗斯的世界”。据史料记载,到二十世纪20年代末,俄罗斯统治下的哈尔滨人口中共有来自33个不同国家的侨民,其中包括俄罗斯人、犹太人及其他外国侨民,外国侨民人口占当时人口总数的的80%以上,其中俄罗斯人占比最高。此时的哈尔滨也成为世界上俄罗斯本土以外最大的俄罗斯社区。俄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外交、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俄语和中文以外,还有其他43种语言在应用。本土居民只约占人口的15%。各国先后在哈尔滨建起16个使领馆和多个教堂,其中著名的俄式“索菲亚教堂”已成为现代哈尔滨的标志之一。为了安置侨民和孩子,俄罗斯人先后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大学,共建起69所中学和若干各学科专科学校和大学。哈工大就是根据俄罗斯国立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是中俄工程师的摇篮,为现代哈尔滨教育和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元文化的交融,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建筑、音乐和社区等各个领域,使哈尔滨迅速发展起来,外来文化的入侵同时带来了冲击,俄罗斯移民文化对哈尔滨本土文化的同化在所难免,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民国政府丧失了对本土文化的控制,同时给哈尔滨发展迎来了契機。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当时的北满经济和文化中心,确立了国际大都市地位。客观地讲,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殖民统治,哈尔滨不会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会。

二、俄式文化 ——文化同化

近百年来,俄罗斯文学、音乐、歌舞、语言、宗教及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在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哈尔滨,有着重要的影响。哈尔滨作为中俄边塞的重要政治、教育、文化、艺术中心,对发展中俄两国经贸文化关系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出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经常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小说,欣赏俄罗斯舞蹈,音乐,电影,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的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拓宽中俄贸易关系,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积极发展中俄旅游贸易,进行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发展日新月异。在餐饮等服务业兴起俄式餐饮文化,俄式食品更是哈尔滨的特色,如大列巴,格瓦斯饮料,秋林红肠等,俄式西餐成为哈尔滨的特色饮食。在松花江北设立的俄罗斯小镇也成为旅游热点。现代哈尔滨文化主体呈现出俄式文化特色。

三、东北本土文化的丧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哈尔滨已经从国际大都会退化成工业城市,企业改革又使大量企业倒闭,企业文化包括本土文化逐渐消失。哈尔滨也从老工业城市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现代化城市。俄罗斯文化的同化,使当地政府因重在发展俄式文化特色,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致使中国东北本土文化逐渐削弱,甚至丧失,比如东北文学的衰弱和龙江剧的失宠。

中国东北文学有其独特的幽默的方言、人文和艺术特点,如小说、小品、散文等等,反应当地人的粗旷、豪放、大气的性格和风土人情,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小说曾风靡全国,人们爱不释手。但经济发展带来了对文学的冲击,作品粗制滥造,鲜有如1930年代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那样的优秀作品出现。

龙江剧作为传统的标志性艺术形式,是东北人非常喜欢的剧种。随着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艺术家们也开始转行,投向回报快的行业和领域。龙江剧逐渐失宠,鲜有机会在著名的大剧院、小剧场看到优秀传统剧目及现代龙江戏曲。本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精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歌舞剧,音乐、舞蹈、欧美作品及网络快餐文学作品,加之政府对本土文化产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哈尔滨文化市场已经丧失了本土文化的声音和阵地。

四、本土文化的重建

(一)东北本土文化的重建,需要当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作为支撑。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公平 公正的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愿意潜心创作的制作团队和作家们,也需要健全的奖励机制;龙江剧的失宠,应该追责文化部门的责任感的削弱。优秀的文化传承,需要政府及团体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本该代代相传艺术形式的失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

本土文化的发展也是文艺作品创作的良好素材,二者应相辅相成。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权威的文学机构,为有作为的作家和艺术家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创作环境,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投资优秀作品的创作和制作,鼓励发展不同的艺术形式,指导健康的艺术作品。相信东北文化在良好的鼓励机制和文化氛围下,和俄罗斯文化一起自由徜徉在通往艺术的海洋中。

(二)建立东北 “特色小镇”

2017年中国政府要建立”智慧小镇”,而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其中阿城区作为哈尔滨的古镇,曾经是金代的首都,政府目前建设金代博物馆。可以把阿城作为旅游小镇,重建古镇风貌,建成旅游一条街,把小镇打造成为人们的生活和旅游之所。

(三)延长冰雪文化及其作品的寿命

冰雪文化是哈尔滨本土文化的最大特色,每年一月五日哈爾滨国际冰雪节召开时,各国参赛的冰雪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以冰雪作品为主,宛如冰雪博物馆,通过大量冰雪作品反映本土文化特色和哈尔滨人民的文化生活,栩栩如生,玲琅满目,玲珑剔透,吸引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游览。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的冰雕和雪雕作品,巧夺天工,令人流连忘返。这些晶莹剔透的作品通常需要花掉他们大量的时间去设计、构思及雕刻等等,但由于天气原因,作品只能存在一、两个月,昙花一现,就随着天气变暖而化为乌有,变成彩色污水融入土壤或江河。而这样的污水也必然对这座现代大城市的环境和市民的生活造成污染。

从艺术上讲,大量冰雪作品可以被保护下来,延长其生命。譬如,部分作品可以使用不同原料,玻璃,塑料,石头,甚至钢材等等。大型的作品,如长城,高塔等不好操作,但在作品设计阶段就可以使用不同材料,既减少浪费,避免冰雪作品的短命,同时避免污染。换了耐用材料会使这些艺术家的独特艺术作品永久保留在博物馆里,不断有作品在四季展出,也可以拍卖,使作品不拘泥于冰雪作品,这样政府既节约开支,也可以不断推陈出新地指导创作,不断丰富哈尔滨的本土文化形式,减少单一的冰雪作品,对于重建东北文化具有极大的益处。

(四)建立多元文化社区

哈尔滨作为曾经的国际大都市,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把当代的工业化城市发展成为本土文化繁荣、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城市,不仅应建设俄式小镇,也要有犹太人街,满族区,韩国区等,政府对设定的区域进行有效地管理,多种文化并存。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再度繁荣,着实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汲取各国的经验和文化精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优势,注重本土文化特色。

只有这样,重建哈尔滨本土文化,恢复昔日国际大都市的风采才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春丽.俄侨在哈尔滨的工商业活动对哈尔滨的影响(1898-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何一民,易善连.近代东北区域城市发展述论[J].史学集刊,2002,3.

[3]王培英.论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3.

[4]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J].北方文物,1994,2.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重建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构建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澄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