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路径的思考与探讨

2018-12-14 08:33
政工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军一流军队

张 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对全军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提出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党对军队全面建设指导规律的新认识,着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对建设路径做出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政治建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保证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自古田会议,我党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这个根本原则,使得军队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紧紧扭住这个“根本”不放松,坚定自觉地贯彻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要求,确保军队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坚定政治建军理想信念。兵之胜败,本在于政。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时俱进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指导军队建设,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看齐追随,自觉沿着新时代政治建军道路前进。

二是坚持政治建军根本制度。坚持政治建军根本制度,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确保党牢牢掌握军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坚持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发挥好“定海神针”作用;坚持政治机关、政治委员制和支部建在连上等制度,坚定维护根本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自觉贯彻落实到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确保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地生根,确保政治建军落到实处。

三是赓续政治建军红色基因。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忘记历史、忘记传统,就会有忘本变质、改旗易帜的危险。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形势如何发展,都要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确保政治坚定、本色不改。要大力抓好党史军史的学习贯注,不仅发挥党史军史的赓续血脉作用,还要整合红色资源优势,建设“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发挥红色历史载体的记忆辐射功能,让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红色文化滋养心田,不断厚植政治建军底色。

四是破解政治建军矛盾难题。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一个军队内部组织结构和力量体系发生革命性重塑的动态过程,包括军队体制编制、组织结构、作战力量等的重组重构重塑,这对更好地坚持政治建军原则提出了新要求,可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姿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推进政治建军的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破解政治建军的矛盾难题,发挥好政治建军的根本性作用,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保驾护航。

二、备战打仗: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龙头抓手

习主席强调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显然,准备打仗是军队的中心工作,处于龙头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围绕中心,紧紧扭住这个“龙头”不放松,以龙头带动军队建设向世界一流迈进。

一是搞好备战打仗理论预研。既要把握备战打仗实践蕴含着的普遍规律,更要注重其内在规律的特殊性,坚持独立自主,坚持非对称性,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实战化要求,提出适应国家综合安全观的军事指导理论和实践机制,变被动跟跑为全球领跑。坚持问题导向,重视调查研究,紧盯制约我军体系作战能力生成和提高的短板弱项,集聚智力破解,实现弯道超车。注重预实践检验,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开发和搭建基于信息化体系作战的虚拟战场演练平台,开展对军事理论和实践认知的预实践检验,确保备战打仗的理论预研更具有时代性、超前性和可适性。

二是完善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信息化,要求军队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形向网络扁平化发展,由规模集团化向模块集成化发展,由粗放封闭型向集约开放型发展,实现组织结构模块化、标准化、专业化。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继续调整改善军种比例,优化兵种力量结构,实现军队组织和人员结构的精干高效。突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着力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支援保障力量体系、军民融合快速动员力量体系,加快发展战略预警、战略投送、防空反导、远海防卫等新型作战力量,以及新型战略威慑力量,实现军队战斗力建设质的跃升。

三是搭建备战打仗实践平台。坚持平战一体,把日常战备提高到战略高度,瞄准未来、瞄准战场,抓战备、搞训练,实现战备与实战无缝对接。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紧盯作战对手抓训练,着眼制胜抓训练,突出使命任务抓训练,加大对抗性训练,走实基地训练,抓实复杂电磁环境、陌生地域、气象条件下的复杂训练,探索“非对称作战”力量建设和训法,把着力点放在锤炼指挥控制能力、信息联通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立体突防能力、综合保障能力上,实现备战和打仗的“零误差”,缩短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时代差”。

四是建强备战打仗核心体系。树立科技是现代战争核心战斗力的理念,坚持以独立自主为内核的创新精神,加大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发创新力度,推动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体系。科技创新要坚持战斗力标准、非对称发展理念、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突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武器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驱动作用,努力形成军事技术竞争的“拳头”优势、战略领域对抗的“杀手锏”,聚力打造新型作战力量,为备战打仗提供强大力量保障,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核心支撑。

三、人才队伍: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中流砥柱

治军之道,要在得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搞好人才建设顶层设计,坚持按需培育理念,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工程,锻造过硬军事人才方阵。

一是急需军事人才优先培育。着眼现代化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发展变化,坚持资源优先配置、优先保障,采取超常措施,着力培育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新型作战力量人才,优先解决我军人才建设“两个不够”的问题。坚持精细精准精英育人理念,从全军范围遴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历丰富、参加过诸军兵种大规模联合军演且可塑性强的青年才俊,像培养航天员一样地进行培养,着重培养信息化武器装备熟练操作能力、信息化战场感知能力、信息化作战进程管控能力、信息化作战指挥能力。坚持学用一致、研用一致、训用一致的理念,选配专门人才全程参与武器装备的研发、定型列装和训练演习,形成从科研院所到工厂、部队再到演习场、战场的人才培育闭合回路机制,聚合军地力量解答急需军事人才不够的“时代之问”。

二是高层次军事人才重点培育。军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等,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人力资源。发挥科研院所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的主阵地作用,把握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尽快把军队科研院所调整改革的局势把准落稳,特别是把优势学科建设、优势教学资源,布局好、保护好、发展好,防止优势不优、特色不特。注重实践锻造,搞好高层次人才与军队建设的应用衔接和实践对接,防止人才培养和军事实践脱节和错位。秉持“钱学森之问”,增强人才培养的使命感责任心,不断探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寻求破解之道、培育良方,实现高层次军事人才培育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三是适用军事人才全面培育。适用军事人才分布于军队各个岗位,是适用于一线作战、训练和操作的以技能为主的人才群体。伴随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深入推进,对适用军事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适用军事人才的任务愈将繁重。“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是解决适用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径。院校教育应对接实战化需求,师资队伍要晓于实战、精于实战,实现全军优质师资共享共育。用好实战化训练这块“磨刀石”,着力锤炼掌握新技术、运用新装备、研究新训法等实践能力。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改进网络学习模式,健全督促考核制度,以互联互动的可视化平台,全方位促进适用军事人才的职业特质、专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升级换代,为军队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性人才。

四、制度规范: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法治保障

习主席指出,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越要法治化。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实战要求还是军队建设,更加聚焦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这“三化”内在规定着军队建设必须遵循法治建设,用法治的规范性确保军队建设的正规化,进而达到世界一流军队水平。

一是完备法规体系。“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法治先行是保障。着眼建设急需、备战急用,做好法规制度立改废释等工作,加快构建实在管用、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实现破立同步、耦合衔接,防止出现“翻烧饼”“换频道”等现象。突出重点,抓紧制定出台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军人法律地位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完善联合作战条令建设,健全军队监察、纪律检查、政法工作、审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加强立法机制完善,规范立法权限,加强立法顶层设计,实现立法的规范化、精准化。

二是强化法治思维。坚持关口前移、持续灌注,依托国民教育,提高全民尤其是潜在兵员的法治意识,进而促使广大官兵提高法治素养、增强法治思维。军队着重搞好中国特色军事法规体系的宣传教育,把宣传教育与身正令从的示范效应结合起来,防止出现破窗效应。重视文化环境熏陶,把法治思维的培育融入到建设强军文化全过程,锲入到备战训练的各个阶段,落实在人才选拔晋升中,体现在从严正风反腐全过程,实现官兵法治思维由自在向自为转变,自觉做到信仰法治、坚守法治。

三是坚守厉行法治。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大纪律建设力度,强化号令意识,严格军纪的落实执行,培养服从指挥、令行禁止的作风,确保军队上下齐心、步调一致。建立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和官兵依法履职的配套制度机制,坚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搞好权力分配和制约,依靠法治权威,保障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五、创新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建军治军的智慧源泉,是蕴含战斗力的精神富矿。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文化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文化对军队建设可能会产生更加深沉久远的影响,为军队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内动力。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是一个孕育和催生创新文化的过程,映射到军事实践活动中,就是要坚定军事文化自信,着眼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大力推进军事文化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军事文化载体平台,使其更加具有实战化、时代感、超前性。培育发展创新文化意识,增强对军事实践活动的创新感知和创新自觉,以军事实践活动的创新发展承载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发展,如此往复的螺旋式良性循环,不断激发军队建设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是创建联合文化。联合文化是军队建设能够达成联合作战目标要求所必需的一种文化形态。创建联合文化就是要建设一种与现代军事体系、作战力量相耦合匹配的文化形态,以影响和培育作战力量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以党的军事创新理论为指导,聚焦能打胜仗,突出信息主导、综合集成、平战一体、联合制胜等基本特质。载体平台建设要着力健全一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联合作战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装备体系、作战方法、管理模式,体现我军特色、我军风格、我军气派,形成以硬件建设催生软件建设、软件建设倒逼硬件建设的文化创建机制,进而持续影响和推动军队建设。

三是完善文化载体。制度是一种相对稳定长期的文化载体。完善文化载体,关键在于形成能够激发广大官兵创新活力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创新文化的再承载再催生。要着眼发挥官兵首创精神,完善军事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以有形的制度文化载体激发和维护官兵创新活力,进而推动军事创新常态化长效化。同时,文化载体要蕴含人文关怀,利于激发官兵主观能动性,利于培育官兵创新精神,利于营造一个尊重劳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建军一流军队
庆祝建军95周年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关注一流学科
古建军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无论等多久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