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方式探讨

2018-12-18 01:30杨志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培养科学

杨志伟

摘 要 探究能力即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营造探究的氛围,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幼儿 科学 探究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提问中创设适宜问题,让幼儿大胆思考问题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只有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不同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探索中教师提问技术很重要。

1.1发散思维,促进发展

每个幼儿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中,我就有关知识先向幼儿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询问,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将它的行动转换为语言。如在科学活动“救救小动物”中教师出示冻在冰块中的小动物提问:“怎样才能救出小动物呢?”有的说把冰块放在冷水水里,有的说放到热水里,有的说放在手心里等冰块融化,有的说把冰块放在火上,这一问题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发散性的提问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

1.2由浅至深,层层深入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由此可以看出提问需要层次性,先从幼儿已有经验入手,再层层递进,拓展内容,如在观察蜗牛活动中,当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将蜗牛捉回来准备在植物角喂养时,教师提出问题:“蜗牛吃什么呢?”孩子们根據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喂蜗牛,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们对蜗牛的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处,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最后通过分组喂食实验,孩子们知道了蜗牛最喜欢吃甜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

2材料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对科学探究有兴趣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2.1投放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在科学活动应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在益智区,教师提供空瓶子以及豆子,幼儿刚开始时探索兴趣很高,将豆子装在瓶内摇来摇去,但很快幼儿对空瓶子失去了兴趣,他们对活动室玩具柜里各式各样的盒子、瓶子所吸引,这时请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操作,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发出的响声不一样,新材料的添加,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加深入。

2.2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在科学活动“运水宝宝回家”中,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杯子、勺子、碗等器具,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请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帮助水宝宝从小水桶送到大水桶中,幼儿在活动中各自的想法不同,有的用勺子、有的用碗,在运水宝宝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原来用碗、杯子运水宝宝回家又快又好。

3操作中提供帮助指导,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究者和发现者,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操作各种材料,最大限度的地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进行深入和持久的探索。

3.1创造适宜环境,支持幼儿探究

“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想象和创造,是孩子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有时,孩子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孩子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如果总是说“别动”“不对”就会挫伤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

3.2注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探究

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主动探索、研究、发现,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做个“袖手旁观”的教师,给予他们空间时间,通过实践让他们发现问题,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做资源的整合者,创造性地协助幼儿主动去获得知识与自我发展,幼儿需要帮助时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既帮助幼儿解决了困难,同时也使幼儿建立了自信心,使活动走向深入,激发出幼儿更大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3.3帮助总结归纳,体验探究乐趣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大多会分组进行探究,但在过程中,幼儿只能对自己小组的探究有所了解,对于其他小组的探究过程、方法以及成果了解的很少,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将各组的探究成果、方式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一来将通过进程简报、成果交流、工作样品展示等方式,及时展示各组在探究中好的方法、途径和成果,并安排小组间的互相交流,真诚倾听、彼此欣赏,对幼儿创新、探索、尝试及小组团结合作起到了鼓励与强化的作用。

3.4观察有趣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我们身边有着非常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孩子们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噼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孩子说:“有时我脱衣服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光呢!”许多孩子也有同感。还有一次我给女孩子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十分好奇。于是,我在科学角分批投放不同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静电”现象。第一次,我投放了纸屑、塑料玩具、积木和笔等,让孩子们设法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只要将笔杆在衣服或头皮上摩擦或用手不停地与笔杆摩擦,笔杆就能将纸屑吸起来。对此,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投放了一些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摩擦后都有吸力时,我及时向幼儿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接着,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如:绉纸、蜡光纸、硬纸板、塑料纸等,并设置问题:“你能通过摩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

3.5掌握科学的方法,提升幼儿探究热情

科学活动的过程一般为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四个环节。例如,在“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动中,幼儿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压不住。在此基础上,幼儿又提出新的假设:“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结果泡沫板还是会浮起来。分析原因后,幼儿再次提出假设:“再加几块石头”,结果实验成功了。接着,幼儿对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包括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放上很重的石头可以让泡沫板沉到水里。最后,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4结语

探索性学习是一种具有多重意义的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是他们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从幼儿兴趣与需要出发,为幼儿提供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简约性与多功能性的丰富的探索材料,随时给予灵活有效的指导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谢美华.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2(09).

[2] 陈迎春.探讨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途径[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12X).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培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